甘肅通史

《甘肅通史(明清卷)》記述了明清兩代甘肅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採用章節體的形式,對明清時期甘肅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等諸多方面的社會形態與發展沿革進行了詳盡敘述,史料豐富,觀點正確,是1949年後甘肅省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指導編撰的甘肅通史。

基本介紹

  • 書名:甘肅通史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頁數:502頁
  • 開本:16
  • 作者:武沐 劉光華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文摘,後記,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甘肅通史(明清卷)》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概述
第一章明朝甘肅的軍政建制
第一節平定甘肅
第二節軍政建制
一、職官簡述
二、行政建制
三、軍事建制
四、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的設立及職能
第三節明代的分封制與歷代韓王、肅王在甘肅的活動
第二章明代“三邊”
第一節甘肅鎮
一、甘肅鎮的設定
二、甘肅鎮的地位與防務體系
三、甘肅鎮的邊患與軍事防務
第二節延綏、固原鎮
一、延綏、固原鎮的設立
二、延綏、固原鎮的邊患與軍事防務
第三節明長城、嘉峪關
一、明長城的修建
二、甘肅境內的明長城
三、嘉峪關
第四節關西七衛
一、設立和變遷
二、民族
三、性質
第三章明代甘肅經濟
第一節屯田
一、政策與措施
二、管理機構與屯守比例
三、受田額與上倉制度
四、屯田的發展
第二節農業與畜牧業
一、水利
二、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
三、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四、馬政
第三節移民與開發
一、人口概況
二、移民政策
三、移民的特點
四、移民的影響
第四節手工業
一、毛紡織業
二、糧油加工業
三、兵器製造業
四、硯作業
五、礦業
第五節商業貿易
一、城鎮貿易
二、茶馬貿易
第四章明代甘肅境內的少數民族
第一節藏族
一、分布
二、治理政策
第二節蒙古族
第三節回族
一、自中亞、新疆等地移居甘肅的伊斯蘭民族
二、其他民族成分的融人
第四節甘肅特有民族
一、東鄉族
二、保全族
三、裕固族
第五章清朝甘肅的軍政建制·
第一節明末農民起義在陝甘的活動
一、神一元、神一魁領導的起義
二、李自成起義軍在甘肅
第二節清朝的建立與清軍人甘肅
一、清軍入關與大順軍的失敗
二、米喇印、丁國棟反清鬥爭
三、王輔臣之亂
第三節行政建制
一、中樞機關與各部院衙門
二、地方行政建制與里社、保甲
三、陝甘總督、甘肅巡撫
四、府縣建制
第四節軍事建制
一、八旗建制
二、綠營建制
三、新軍建制
第五節土司
一、卓尼楊土司
二、會川趙土司
三、平番魯土司
第六章清代甘肅經濟
第一節清初甘肅經濟
一、殘破的社會經濟
二、恢復經濟的主要措施
三、屯墾經濟的發展
四、對關西地區的開發
五、過度墾殖造成的消極影響
第二節農業
一、農業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
二、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改良
第三節水利
一、河西地區的水利
二、洮河、渭河流域的水利
三、蘭州地區的水利
四、慶陽、平涼地區的水利
五、隴南等地的水利
第四節畜牧業
一、河西官營牧廠
二、私營畜牧業
第五節商業貿易
一、重農抑商政策的轉變對商業貿易的影響
二、經濟作物增多與農產品的商品化
三、商路
四、城鎮集市貿易
五、商業資本及高利貸
第六節傳統手工業
一、毛褐加工業
二、肅州玉器加工業
三、秦州漆器加工業
四、陶器製造業
第七節近代工業、交通、郵電
一、蘭州機器製造業
二、蘭州織呢局
三、交通
四、郵電
第八節財政收支與協餉制度
……
第七章清代甘肅的民族、宗教與社會
第八章明清時期甘肅的文化教育
大事記

編輯推薦

《甘肅通史(當代卷)》是“甘肅通史”系列的第8卷。採用章節體的形式,對1949年至1980年間30年的甘肅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作了詳細的敘述,史料豐富,觀點正確,是1949年後甘肅省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指導編撰的甘肅通史。配有一定數量的圖片,圖文並茂,是研究或關注甘肅歷史,尤其是當代史的學者、歷史文化愛好者不可或缺的讀本。本書由王勁、吳曉軍等著。

文摘

7.計畫經濟下的商業貿易和財經管理形成
1953年到1957年,隨著“一五”計畫的全面實施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在甘肅初步形成。具體以1956年為重要的分水嶺,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前,主要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實行有統有活,以統為主、直接計畫與間接計畫相結合。在“三大改造”完成後。直接計畫的範圍不斷擴大,經濟體制向以條條管理為主的集中統一方向發展。
(1)計畫經濟下的貿易
從1953年起,商業流通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體制。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在省內建站核資,推行經濟核算制度,並下放若干管理許可權。主要包括按經濟區劃設立採購供應站,實現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省商業廳所屬的專業公司按經濟區劃在省內外主要生產城市和交通樞紐城鎮設立二級批發站,把原來的按行政區劃審理的管理兼經營的專業公司改變為基本是企業管理機構。各縣、市的國營商業也由原來當地商業局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基本上割斷了從中央到地方專業公司的條條垂直關係。省商業廳通過各專業公司逐級核定各公司和批發、零售企業的資金。核資企業一律實行獨立核算。在銀行立戶,按計畫辦理貸款和核算,在國家計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業務活動。
商品實現分級管理,業務往來實行契約制。為劃分國營商業和供銷社的業務範圍,1953年政務院財經委員會下發《關於劃分國營商業與供銷社對工業品、手工業品經營範圍的共同決定》,規定工業品由國營商業收購批發,手工業品由供銷社收購批發。由於工業品和手工業品很難劃分,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又於1954年7月發出《關於國營商業與合作社商業城鄉初步分工的決定》,實行城鄉分工,規定關係設在城市的交給國營商業,而供應商業在農村的收購機構,除糧食機構和農產品接運機構外,全部移交給供銷社經營。這種分工不利於城鄉物資交流。國務院又於1955年批轉商業部關於第一屆全國商業組織工作會議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關於全國供銷合作社供應、採購業務會議的報告》,提出“商業分工與地區分工相結合”的原則,實行批發按商品分工。甘肅商貿管理落實上述原則,在1956年又根據國務院《關於國營商業經營工業品機構下伸的決定》,一些國營公司開始在縣以下重點集鎮設立批發機構。
甘肅商業貿易中,民族貿易占有重要地位。“一五”計畫開始,省商業廳所屬各部門相繼在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民族貿易公司,側重經營民族特需商品。省供銷社系統也在民族地區設立機構,同時省上還積極扶持民族地區的私營商業,從而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市場繁榮,購銷兩旺的局面。
在對外貿易方面,1953年在省商業廳內設立外貿業務科,業務上受外貿部駐西北特派員辦事處的領導。1955年,省人委決定成立甘肅省對外貿易局,有組織、有計畫地發展對外貿易。當時進出口業務,主要同蘇聯和東歐國家以記賬方式,開展貿易活動。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毛毯、石膏、成品油等。1956年出口額為102萬美元。
(2)對糧、棉、油實行統購統銷
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本商品。甘肅由於自然條件、災害和人口等因素的影響,長期缺糧。同時,工業的發展,也需要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作原料,這樣,糧食及農副產品的供需矛盾非常嚴重。根據政務院發布的關於實行糧棉油統購統銷的命令。省政府於1953年11月29日發出關於全省實行糧食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的指示,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對城鎮所需的糧食由國家計畫供應。具體是糧食憑證供應,不允許私商經營。1954年又對棉花、紗布、食用油等幾種主要農產品和輕工業產品陸續實行統購統銷,對生豬也開始實行派購。這在當時生產能力較低,物資供應匱乏的情況下,保障了供給,穩定了市場,安定了人民生活,保證了“一五”計畫的順利完成。同時,也割斷了私商與農民之間的主要經濟聯繫,從而為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統購統銷過程中,也出現過徵購過頭糧的問題等,但及時得到解決,沒有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3)計畫經濟下的財經管理
計畫管理體制包括計畫管理的決策調節和組織制度。1955年以前,國營經濟雖已經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確立了領導地位,但是私有經濟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個體經濟尤其活躍。在這種情況下,實行直接計畫與間接計畫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對國營經濟實行直接計畫,國家下達指令性指標;對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實現間接計畫,只要求編制簡要計畫和原則上接受國家計畫的指導;對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和個體經濟,只有計畫部門作了估算計畫。提出方向性的限制指標。中央在甘肅的企業,從人、財、物到產、供、銷,全部隸屬中央有關部門管理。地方工業企業由省政府實行間接管理。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適應形勢和任務的變化,省政府的職能由原來的間接管理變為依靠行政手段對企業實行直接管理。在管理機構設定上除原有的經濟、計畫、物資、勞資、財政等綜合管理部門外,增設了機械、輕工、石化、冶金、電力、煤炭等廳、局,按行業歸口對所屬企業實行集中統一的計畫管理。另外還有一部分企業歸由各專區、自治州和市、縣政府統一管理。計畫管理的主要內容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納入國家計畫,中長遠規劃和年度生產技術財務計畫的各項指標由國家指令下達。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國家按計畫調撥供應,企業的產品由國家包銷,實行利潤全部上繳。企業虧損由國家財政補貼。在基建計畫管理上,甘肅直接管理的項目不多,只是圍繞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服務的小型地方工業和農、林、水利、商業、飲食業、城市公共事業等方面的基建項目。這些項目的投資約占投資總額的20%左右。當時基建項目的審批許可權集中於中央。據1955年7月12日國務院關於《基本建設和預算檔案審查批准暫行辦法》中規定,省上僅有審批300萬元以下的基建項目權,300萬元以上的基建項目須報經國務院審批。P90-92

後記

經過七年多的辛勤耕耘,《甘肅通史·當代卷》終於付梓。儘管這本書還很不成熟,作為一項集體合作的成果,我們可以稍稍喘口氣了。本書原定於2009年與《甘肅通史》前七卷一起出版,但由於在編寫書稿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加之我們的學養準備不足,故使得該書的面世整整推遲了四年。
寫一部甘肅當代史,需要做許多開拓性的工作,對我們的學識水平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當代甘肅歷史的研究,一是缺乏系統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很少,現成的著作也不多。所以,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逐一地分析研究、進行歸類。二是各種資料浩繁,但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可資利用的東西卻很不容易。所以檢索資料十分耗時費力。本書大量參考了省內的各種志書。這為書稿的完成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內容的生動性,留下了深深的缺憾。三是本卷內容反映的時段下限止於什麼時間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人建議止於1976年10月,也有人提出將內容延伸到2007年。最後,經過我們反覆商議,決定止於1984年。其依據在於:首先,這一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在國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其次,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偉大的歷史轉折: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歷史命題;到1984年,中國開始進入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截止於這一年,便於組織材料,也兼顧到歷史的完整性。這種看法是否科學正確。切盼方家指正。
本書由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勁設計篇章結構,編寫目錄大綱及寫作要求;由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吳曉軍撰寫了概述、第五章、第七章和第六章中體育運動一節;由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文史部李春芳撰寫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由甘肅中醫學院盧毅彬撰寫了第一章和第六章;由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繼華撰寫了第六章中教育一節。由王勁、吳曉軍負責修訂刪繁和統稿,盧毅彬參與了部分統稿。 本書寫作自始至終得到了《甘肅通史》主編劉光華先生的鼓勵與支持。為了編成該書,劉老以古稀之軀往返於金城東西兩端的蘭大與黨校。多次召集相關人士舉行會議,協調工作、解決問題,並親自審閱和修改書稿,讓我們再次領略了老學者的風範。本書能夠面世,離不開甘肅人民出版社李樹軍社長的關心和支持。當我們的編寫陷於停頓之時。是他以不言放棄的信念鞭策我們最終完稿。甘肅人民出版社的趙金祥先生對該書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見,使本書增色許多。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審處孫瑛處長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猶如雪中送炭。在此,謹表示我們真誠的感謝與敬意!
當代甘肅歷史研究需要有更多的學者參與其中。有更多的成果來填補空白。受自身學識水平的局限,這本書難免存在錯漏與不當。我們之所以醜媳婦不怕見公婆,讓這本使主編、作者及編輯盡了心力。卻仍留有許多遺憾的著作面世,只有一個心愿,就是藉此拋磚引玉,以期推動甘肅當代歷史研究的深入開展。
作者
於2012年3月27日謹記

目錄

概述
第一章 鞏固新生政權,恢復國民經濟
第一節 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
一、甘肅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
二、清剿土匪
三、穩定物價
第二節 政治運動與社會改革
一、抗美援朝運動
二、土地改革運動
三、鎮壓反革命運動
四、“三反”“五反”運動
五、社會改革
第三節 恢復國民經濟
一、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
二、工商業的合理調整
三、甘肅省國民經濟恢復的成就
第二章 經濟建設的全面展開政治建設的繼續
第一節 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二節 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
一、實施“一五”計畫的主要內容
二、實施“一五”計畫的主要措施
三、“一五”計畫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第三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
一、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二、政治協商會議、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活動
第四節 中共甘肅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及黨的工作
一、中共甘肅省第一次代表大會
二、中共甘肅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後的主要工作
三、中共甘肅省第二次代表大會
四、整風及“反右派”鬥爭的嚴重擴大化
第三章 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第一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
一、甘肅省“大躍進”局面的形成
二、農村、城市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三、“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危害
四、黨內的反“右”傾鬥爭
第二節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以及對“左”傾錯誤的初步糾正
一、對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傾錯誤的初步“糾正”
二、嚴重的經濟困難
三、西北局蘭州會議
四、“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貫徹執行
第三節 甘肅經濟調整恢復的成就及繼續發展
一、農業恢復後的發展
二、工業建設規模的擴大與國防工業的起步
三、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城市商業貿易和財經工作
第四節 政治建設
一、甘南、臨夏平叛後的反封建反宗教特權鬥爭
二、“四清”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四、政治協商會議、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活動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甘肅
第一節 從“六·七”事件到省革命委員會的成立
一、蘭州大學“六·七”事件與甘肅紅衛兵運動
二、全面奪權,黨政機關癱瘓和民眾武鬥
三、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的成立及其推行的極“左”路線
四、上山下鄉運動和建立“五·七”幹校
第二節 國民經濟的兩次整頓,反擊“右傾翻案風”
一、國民經濟的整頓和經濟形勢的一度好轉
二、“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第三節 “文革”中的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文革”時期工農業生產概況
二、“文革”時期甘肅的重大項目建設
三、“文革”期間的交通運輸、郵電事業
四、“文革”期間的商業貿易和財經工作
第五章 開創甘肅省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糾正“左”傾錯誤
一、粉碎“四人幫”,掃除甘肅陰霾
二、圍繞整頓鐵路局,揭批“四人幫”的鬥爭在緩慢中進行
三、甘肅省委領導班子的調整
四、肅清極“左”思潮的影響
五、甘肅省五屆人大和政協四屆委員會
六、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幹部民眾的思想大解放
第二節 撥亂反正,落實黨的各項政策
一、平反冤假錯案
二、全面落實黨的各項政策
第三節 改革開放,實現偉大歷史轉折
一、全省工作重點的轉移
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探索實踐
三、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先期探索
第四節 國民經濟的恢復與改革開放的初步成果
一、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二、畜牧業、林業的恢復與發展
三、工交商貿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第六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的教育、科技、文化、體育事業
第一節 教育事業
一、1949~1952年:接管改造舊教育,建立人民教育
二、1953~1957年: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的嘗試
三、1958~1965年:在曲折中探索社會主義教育的新道路
四、1966~1976年:在“文革”中受到重創的甘肅教育事業
五、1976~1985年:撥亂反正,甘肅教育事業發展進入新時期
第二節 科學研究
一、科學技術
二、哲學及社會科學
第三節 文化事業
一、文溯閣《四庫全書》在甘肅
二、文學
三、戲劇
第四節 廣播電視
一、廣播
二、電視
第五節 體育運動
一、舉辦全省人民體育運動會
二、全民健身和體育人才的培養
三、體育運動場地的建設
第七章 當代甘肅的社會發展
第一節 人口與婚姻
一、人口狀況
二、城市人口遷移與農村移民
三、婚姻與計畫生育
第二節 就業救濟與社會保障
一、就業工作
二、抗災救災
三、社會福利事業
四、臨時救濟與難民救濟
五、對烈軍屬、傷殘和退伍軍人的安置與優待
第三節 醫療衛生事業
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二、地方病、慢性病的防治
三、愛國衛生運動與公共衛生事業
四、中醫學的繼承與發展
第四節 民族地區的社會變遷
一、民族地區的解放與反封建鬥爭
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三、民族地方的民主改革與社會主義改造
四、民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第五節 甘肅的宗教
一、伊斯蘭教
二、佛教
三、道教
四、基督教
五、天主教
第六節 環境保護
一、環保工作的起步
二、環境保護的加強
三、環境保護的制度建設、宣傳與科研
四、新時期的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
大事記
後記

序言

《甘肅通史》的出版發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對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強烈歷史責任感。
歷史記載著文化信息,文化引領著歷史前進。我們要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就必須在歷史長河中去尋找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傳承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並站在歷史提供的新起點上創造出符合當代精神和時代潮流的新文化,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立品格和獨特魅力。
甘肅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眾多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回眸昨天,甘肅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已成為這片熱土的根脈;放眼今天,甘肅人民奮發圖強的火熱生活,傳承著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展望明天,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甘肅人民將譜寫出更加輝煌的歷史篇章。
一部《甘肅通史》,浸潤著這塊土地上特有的人文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這是我們走向美好明天的精神動力。
是為序。
陸浩
2007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