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永靖儺舞儺戲,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傳統曲藝,甘肅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永靖儺舞儺戲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曲藝
- 申報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
工藝特徵,工藝流程,
工藝特徵
會手舞開場: 24人組成,紅纓韃帽,身穿黑袍,肩搭三角紅布,手持雞毛旌旗,隨鼓樂起舞,稱“跳旗”。隊伍在行進中不時發出“好好呀呀好好呀”的吆喝,變換“三回九轉、跳方陣、太極八卦”等陣法。由四名手持刀斧劍戟者率領,穿雲紋八卦衣,分別為盤氏、夏禹王等的化身。 儺舞:舞者頭戴面具,以鼓、鈸等器樂伴奏,按點起舞,伴以唱詞。主要內容有《斬貂蟬》、《出五關》、《二郎降猴》、《方四娘》等。舞曲音調節奏沉穩、徐緩,多以三拍子及混合拍子形式出現。音階為五聲羽調,旋律中宮音比較突出,常造成羽、宮調式的交替效果,使曲調抒情、豪壯、剛柔相濟。 儺戲:儺舞與儺戲的主要區別,在於戲劇以形體動作展開故事,演出時間較長。交戰時用鑼、鈸等助威。主要劇目有《五將》、《殺虎將》、《出五關》、《昭君和蕃》等二十多處。其中《殺虎將》出自漢代戲劇《東海黃公》。前者以“制虎者反被猛虎咬死”的事實,印證法術的不可靠;而後者所表達的主題是為民眾的平安吉祥戰勝了猛虎。永靖儺戲之《殺虎將》具有人身獸面的神的特徵,其威力遠遠超出了常人。 雜耍型儺戲:戴造型滑稽的面具,人物插科打諢,內容幽默滑稽,動作逗趣可笑,表情豐富娛人。常演劇目有《笑和尚趕過雨(暴雨)》、《莊稼人》、《變化趕鬼》、《二鬼鬧判》等。
工藝流程
永靖“跳會”,由下廟、獻盤(饃,俗稱酥盤)、獻牲、會手舞、面具戲、賽壇等儀式組成。儺舞儺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