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武都龍鳳山,龍鳳山奇景,龍鳳的傳說,漢王寺訪古,
簡介
2008“5.12”大地震後,在社會各界的幫扶下,已經恢復龍鳳山寺院大雄寶殿、祖師殿、三聖殿、新建念佛堂,迎請了佛教西方三聖,甘露觀音,地藏王聖像,甘肅隴南武都龍鳳山森林公園景區,由於佛教文化的弘揚,逐漸有了規模。新近發現的玉龍金鳳,石蓮花,佛山,太師椅山,龍鳳山大佛,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中國民俗學研究人員表示,鑒於森林密布達到20000多畝,山勢奇特,龍鳳呈祥,玉龍金鳳共舞,山體自然形成大佛造型,加上北京、西安、山東、福建等地高德大僧的共同關注,可以在甘肅武都龍鳳山打造中國佛教名山,並有望形成高品位的旅遊避暑勝地。
武都龍鳳山
武都真可謂名山匯集,古剎遍地。其中當地有名的龍鳳山,據說為武都四大名山之一,位於武都城東30公里。傳說從前有一龍一鳳,鳳從東飛來,龍尾隨而至,在此嬉戲,龍飛鳳舞,落地為山,山鳴谷應,瑞相感人,因此而得名。後在龍山建一座佛寺,鳳山建一座道觀。龍鳳山遂成為一處人文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風景區,也是武都東北部的天然避暑勝地。根據重建鳳山真武殿出土文物說明,龍鳳名山的道觀和佛寺均建於東漢時期,與其支脈花果山的漢王寺建於同一時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漢至唐以來聞名遐邇,因此成為當地名山。
在一個雨後的下午,經當地學者劉佐才老師帶路,記者一行驅車踏訪武都名勝龍鳳山。
龍鳳山奇景
汽車在崎嶇的山路上爬行。據說近年來對武都至龍鳳山巔的路也時有修築,但山路的確窄小顛簸。當車艱難行至山腰很高處的一個村社邊,路已經極度狹窄,車輛無法行走。記者只好和劉老下車步行,但是因雨後泥濘,人力也僅到達村頭一個小山尖上。雖然可以看到不遠處的龍鳳山頭,只能望山興嘆,無緣親臨參訪。
劉老索性指點著龍鳳山各處的景點,向記者比劃解說。據劉老介紹,龍鳳山的石蓮,是稀有罕見之物,共有五朵石蓮,像朵朵蓮花,活生生地生長在龍鳳山頭上。其中鳳頭山的那朵蓮花是龍鳳山最高之峰。鳳頭山峰,就像一朵石蓮,獨出雲峰,道觀真武殿建在蓮花台上。大石蓮旁邊有一朵小石蓮,這一大一小便是龍鳳山鳳頭上的兩朵石蓮。
在鳳頭與龍頭中間山埡壑的路下,有兩朵石蓮,也是一大一小。在林蔭之下,一朵大石蓮之上豎一巨石,像站著一頭白象。另一朵小石蓮在離此30米處的林蔭之中。
龍鳳中間山上的石蓮最神奇,直徑約5米,石圍約15米,中間綻開如花瓣,還有一朵蓮蓬。石蓮旁邊有一臥石,形似一條鯉魚,又像一隻小船。
傳說,億萬年前,這裡是海洋,龍鳳山是海上的一個小島,觀音菩薩曾經在小島上修煉。小島旁邊是觀音菩薩的蓮花池,池邊停泊著一隻小船。觀音菩薩常常乘坐小船出海。後來海枯池乾,池中蓮花、蓮蓬和小船全部化石為影。觀音菩薩則離開此地雲遊普陀去了,給這裡留下了蓮花、小船的石影和美麗的傳說。
據說還有更多此類奇景和民間傳說相映襯。但最有名的還是石觀音和觀音泉。在龍鳳中間山北面,漢王至甘泉公路之下的林蔭中,豎著一個獨特的巨石,遠觀近看都如觀音菩薩。因此,老百姓說,那是石觀音。在石觀音旁邊約50米的地方,有一清泉名觀音泉。據說為觀音菩薩點出,水質冬暖夏涼。老百姓說,飲了泉水之後,可以消災避難,治療多種疾病。遠近村子的老百姓常到該泉飲水,或取水回家。
龍鳳的傳說
龍鳳山麓風景如畫,雨後的空氣清新濕潤,在這樣的意境中聽劉老興致勃勃地講述遠古傳聞,也算是沒有白來龍鳳山一趟。據記者所知,各地多有以龍和鳳命名的山或者河流,那么關於武都這座龍鳳山的命名又有什麼樣的傳說淵源呢?
下山的途中,劉老娓娓道來,又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
傳說鳳凰產於秦嶺大山之中,那裡氣候溫和,風景優美,是鳳凰聚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很早以前,一隻鳳凰飛出大山,墜於秦地,起飛困難。恰遇秦王出遊,發現地上有一隻鳳凰,便親手撫摸,之後扶起。並說:鳳仙,你為何落於此地?現在好了,你可以飛向藍天。鳳仙謝過秦王的扶救之恩,徐徐升空飛去。秦王扶起鳳凰的地方後被命名為扶鳳,鳳凰高翔之地命名為鳳翔。
鳳凰一路飛來,留下許多遺蹟,後來這一路與鳳凰有關的地名,據說都與這隻鳳仙有關。
話說鳳仙飛越秦嶺時,被那裡的青龍發現,青龍隨後躍起,尾追鳳仙而來。鳳仙飛行到該地甘泉河源頭,發現下面有許多奇石美景,有石蓮、石船等。它想,這可能就是觀音菩薩曾經修行過的清淨聖地。便徐徐落地。騰空而來的青龍,發現鳳仙已落地休息,於是它也落到鳳仙對面。
青龍與鳳仙相遇之後,突然被眼前鳳仙產生的幻影所迷惑,心生一痴。等它醒過神時,已被天庭太上老君察覺,天神一刀揮來砍傷青龍。鳳仙連忙上前,正欲說話之際,太上老君又用手指一划,龍鳳立時化山為影,並把頭置於東西兩面,形成兩個山巔,即西為龍頭,東為鳳頭,故稱龍鳳山。
從此以後,每當雲霧罩定大山之後,雲霧中便有龍鳳飛舞。龍與鳳也著實常為百姓興雲降雨,剪惡驅邪,保一方清平。
當地僧、道弟子和眾百姓為念龍鳳護佑之恩,便於龍頭上建起一座寺院,於鳳頭上建起道觀,自從寺院、道觀建起之後,風調雨順,百姓安寧。每年三月三道觀廟會日,四月初八佛寺廟會日,周圍各村社的善男信女,就會扶老攜幼,盛裝上山祭祀。
漢王寺訪古
車沿著龍鳳山南麓而下,到達花果山漢王寺門口。花果山是龍鳳山的支脈,漢王寺修建在花果山山頭,距武都城東12公里。
據劉老介紹,漢王寺與龍鳳山佛寺道觀建於同一時期,屬於龍鳳山脈主要文化遺存。由於它名稱獨特,其來源便變得神秘,在當地民間說法不一,傳聞頗多。
新修建的漢王寺上為佛寺、中為道觀、下為龍王廟,據說模仿舊寺形式而建,但規模不似從前。
參觀中劉老介紹,漢王寺始建於東漢,宋改福慶寺。清光緒十二年編纂的《階州直隸州續志》中記載:福慶寺,在州東三十里,宋建,明萬曆年間重修。寺內現有明清碑刻記載亦為福慶寺。因此原寺名應為福慶寺。
原寺從街北拾級而上,山門前石雕雄獅蹲於兩旁,走進山門,有前庭後院,有殿堂僧房膳舍,泥塑彩畫,光耀多目,全寺共有石雕、塑像四十餘尊,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集寺院、道觀、龍王廟為一體的古建築群。歷經滄桑,風雲變幻,原寺廟石佛塑像等已不存在。
劉老認為,關於漢王寺名稱來源的傳說中,只有“先叫番王寺,後改漢王寺”的說法最有道理。據劉老訪問當地的老人後獲悉,現在漢王街的老戶王姓家族其祖上是藏族,按照當地民眾口碑和有關史料記載,寺名初為甘丹寺。
傳說北宋楊家將征西時,武都吐番、白馬、氐、羌首領,糾其人眾邊打邊撤,殺賊橋一戰便是白龍江沿岸較大的一次戰役。
當地老百姓在那個時候能躲即躲,能藏即藏。此地王姓則不然,他們未跟首領走,而是由族長率全家族歸漢。歸漢後將甘丹寺改名為福慶寺。
後來王姓家族的人逢人便說,我們原先番王是,現在漢王是。這是藏話漢說的倒裝句,甘丹寺原為王姓所建,“原先番王是,現在漢王是”,此話說的年代久了,後人不解其意,流傳為先為番王寺,後為漢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