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丹堡鄉

丹堡鄉,位於甘肅省文縣東南,丹堡河下游。東鄰橫丹鄉,南接劉家坪鄉,西依上丹鄉,北靠尚德鄉。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2公里,地域面積12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4%,在全縣25個鄉鎮中名列倒數第三。鄉政府駐地丹堡村,距縣城20公里,海拔94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丹堡鄉
  • 位於:甘肅省文縣東南
  • 東鄰:橫丹鄉
  • 南接:劉家坪鄉
丹堡鄉-基本介紹,丹堡鄉-行政區劃,丹堡鄉-地理狀況,丹堡鄉-歷史文化,丹堡鄉-經濟發展,丹堡鄉-發展規劃,丹堡鄉-城鎮建設,

丹堡鄉-基本介紹


丹堡鄉自然環境:丹堡鄉平均海拔940米,降雨量多、屬亞熱帶溫濕性氣候。年末常用耕地面積784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51800萬畝。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5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2407戶,鄉鎮總人口9048人,鄉鎮從業人員4535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5個,通郵的村15個,通電話的村9個,通公路的村13個,通自來水的村14個,通有線電視
的村5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18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082萬畝,糧食總產量2628.18噸.財政總收人105.3萬元,財政支出10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936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7所,在校學生總數1828人,教師總數81人,醫院、衛生院2所,醫生數15人,病床9張。
名優特產:黃乾桃、生漆、天麻、花椒、柿子、核桃、黃菜等。

丹堡鄉-行政區劃

丹堡鄉,轄10個行政村(紙房、丹堡、楊杜溝、郭尹壩、呂家坪、梁家坪、岔溝、蒲池、前山、豐元坡),32個合作社,49個自然村,1441戶,5558人(內有藏族345人),勞動力3059個。其中有4個行政村(紙房、丹堡、楊杜溝、郭尹壩)地處丹堡河兩岸,6個行政村(呂家坪、梁家坪、岔溝、蒲池、前山、豐元坡)坐落在高半山。耕地面積8997畝,其中水田963畝,水澆地2041畝,旱地5993畝,梯田2232畝,經濟林果園1650畝,蔬菜面積590畝,紋黨690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61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592萬元,多種經營收入297萬元,糧食產量132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242公斤,人均純收入618元。

丹堡鄉-地理狀況


玉米丹堡鄉,地處丹堡河下游,曾名“下丹堡”,後改為“丹堡”。境內地形呈多樣性,川壩、坪台、高山、溝壑皆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利資源豐富。山清水秀,林茂竹翠,四季長青的丹堡河滋潤著兩岸的千頃良田,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洋芋等糧食作物,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尤其當地盛產的大米,以香甜油潤著稱,歷史上曾為貢品。經濟作物主要有紋黨、花椒、天麻、生漆、蜂蜜及各種瓜果蔬菜。境內群山溝壑中蘊藏有硫磺礦,丹堡河中還有水獺、珍貴的藥用羌活魚。當地農曆二五八逢集,集市源遠流長,始建於明朝成化六年,是附近上丹、橫丹、尚德、城關、劉家坪等6鄉鎮的鄉場,各種山貨琳琅滿目,趕集者擦肩接踵,熱鬧非凡。丹堡河畔建有裝機容量100千瓦水電站,已運行30年,為全鄉工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縣最長的鄉村公路“何馬公路”穿境而過,境內還有公路溯丹堡河而上,直通上丹鄉。
丹堡鄉村民科技意識強,科學種田水平較高,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栽培雜交稻,種植地膜玉米,大搞小麥、玉米制種。丹堡、呂家坪等村的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廣種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增加了農民收入。馬家前山一帶有大片荒坡和棄耕地可利用,丹堡、前山等村農民承包搞開發,建起以核桃為主的千畝經濟林果園。1999年,實現了整鄉脫貧。

丹堡鄉-歷史文化


鳳凰山丹堡鄉文化氛圍頗濃。如“丹堡八景”稱:文台映水畫難描,冰瀑鳴琴韻獨超,一經抹山看鳳嶺,千尋鎖岸著虹橋,禪宮古柏洵多節,蒲池孤松知後凋,筆架寄峰鐘靈秀,西山霖雨偏崇朝。民間傳說孔夫子的墨寶曾遺棄在丹堡河,故丹堡人歷來有讀書修文的傳統,當地村民無論貧富,均有竭盡全力供子女上學的習俗,素有“文明不過丹堡河”之說,歷代都湧現出不少文人墨客。有清同治副貢秦錫田,今人鄢雨民先生的書法在隴原書法界獨樹一幟,曾在日本國展出。解放以來,山溝溝里走出不少大學生,有的甚至躋身全國著名學府清華、蘭大深造。當地曾設有完全中學(文縣五中),後改為丹堡國中,丹堡國小建起了義教工程教學大樓,呂家坪村還辦起了幼稚園。全鄉有國中1所、中心國小1所。
丹堡鄉西南有一座“鳳凰山”,因形如鳳凰展翅而得名,是文縣著名風光名勝。據史料記載,宋代曾在山頂建有“天趕寺”廟宇,明洪武初被大火焚毀。洪武十三年,重建廟宇,改稱“鳳凰山寺”,“文化大革命”中,廟宇被當成“封資修”,慘遭拆除,只剩下殘垣斷壁,唯有青山依舊在,留下多少空嘆息。1998年以來,當地民眾和各界人士紛紛呼籲恢復文物古蹟,慷慨解囊,多方籌資,重修鳳凰山寺。今日深山古剎,更加輝煌壯麗,在新世紀裡展現在世人面前。

丹堡鄉-經濟發展


人飲工程丹堡鄉上一屆黨委和政府面對嚴重自然災害和“11.10”涉農事件影響,正視現實,克服困難,促進了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一是全鄉綜合經濟實力得到加強。恢復丹堡、楊杜溝、陳小平、尹家磨電灌、水輪泵,維修沿河部分村社河堤,興建前山、豐元坡、陽山、楞乾、岔溝等村社集雨節灌和一些村社人飲工程,特別是解決了丹堡村和機關單位的人飲困難,拓寬了陳小平、豐元坡等村社道路,興建楊杜溝龍鳳水泥大橋,維修峽溝吊橋,興建馬尹縣鄉公路,完成大小石灣農電線路工程前期準備。
二是精神文明建設有了長足發展。開通丹堡村及機關單位、楊杜溝、紙房、尹家壩、陳小坪等村社有線電視,實現前山、蒲池、梁家坪等村社開路電視,架通丹堡、紙坊、楊杜溝、郭尹壩、呂家坪等村的程控電話。
三是計生、土管、環保三大國策、法制宣傳教育成效顯著。

丹堡鄉-發展規劃


丹堡鄉丹堡鄉新的一屆黨委和政府對工作指導思想是:以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帶領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為中心,立足丹堡優勢,挖掘內部潛力,強化農業和水利兩大基礎,調整產業結構,以農民增產增收和減負為目標,放手發展非公經濟,實施科教興鄉,全面推進全鄉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基本思路是:依託市場為基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開發三個區域(沿川糧錢區域,半山糧林區域,高山糧藥區域),建好五個基地(經濟林果,畜牧養殖,糧食豐產種植,商品蔬菜,集市貿易),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新型經濟體系。奮鬥目標是: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以1000萬元,糧食總產量30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錢1000元,人均有糧500公斤。為實現上述目標,爭取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農田水利建設:1、配合縣直有關部門,儘快完成丹堡河堤6600米水利工程可研上報,力爭2002年內開工,三年完成渠堤路主體工程;2、2002年內完成紙坊水渠延伸和襯砌、峽溝水渠、修復楊杜溝電灌、恢復丹堡村水輪泵、完成紙房溝電灌立項申報、完成丹堡、豐元坡兩村集雨節灌;3、力爭蒲池、柏樹山、半山、寺跟前村集雨節灌工程得到落實並實施。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力爭建成呂家坪、梁家坪、郭尹壩、楊杜溝、丹堡、紙坊等村1000畝常規種植和反季節種植蔬菜瓜果基地;2、力爭三年內前山、蒲池、豐元坡、活葉坡等村完成退耕還林1000畝;3、三年內半山種小雜糧1000畝;4、三年內岔溝、大小石灣、蒲池、梁家坪、前山、豐元坡等宜藥村發展柴胡1000畝。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年內完成梁家坪至葉子壩2公里農機路;2、爭取開工續建大小石灣農機路;3、維護尹上路丹堡段;4、力爭年內開工陳小坪吊橋工程;5、爭取立項並建成峽溝至柏樹山,陽山、楞乾至呂家坪,豐元坡至半山三條農機路;6、力爭完成岔溝、石家山兩條農機道路立項修建。

蔬菜大棚四農村電網建設:1、年內完成9個村電網改造;2、年內完成大、小石灣農電線路續建;3、力爭年內完成岔溝村五個社農電線架設工程;4、力爭陽山、楞乾、半山、柏樹山、寺跟前、木龍山等社通電。
五、人畜飲水:1、年內完成梁家坪、丹堡、豐元坡、郭尹壩、呂家坪、前山、寺地等村人飲工程;2、力爭完成後連山、前連山、大石灣、木龍山等村人飲工程。
六、街道和陣地建設:1、力爭內丹堡鄉財政所綜合辦公大樓開工,完成鄉政府辦公大樓維修,完成丹堡街道部分段改造工程,儘快修建丹堡綜合農貿市場。
七教育:1、力爭使丹堡國中教學樓開工建設。2、爭取危房改造資金,分期分批維修改造呂家坪、梁家坪、蒲池、紙房等國小的危房。
八、通訊、廣播:1、積極協調和支持丹堡移動通訊基站儘快施工;2、爭取兩年內完成全鄉廣播電視網路建設。

丹堡鄉-城鎮建設


丹堡鄉“5.12”地震災害發生後,丹堡鄉黨委政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圍繞“四個不再發生”紮實開展抗震救災工作,確保了受災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一是確保不再發生人員傷亡,安全轉移受災民眾。為了確保“5.12”地震發生後,不再使民眾出現傷亡,鄉黨委政府及時組織15個工作組,於5月12日下午4時全部趕赴全鄉15個行政村,及時轉移民眾。下午5時,該鄉最偏遠的古道坪村全體民眾安全轉移,全鄉共安全轉移受災民眾1118戶4700多人。同時,將14名受傷民眾火速送往鄉衛生院進行救治,妥善處理了2名死亡人員的後事。並且廣泛宣傳抗震知識,教育引導民眾切實增強安全防範意識,保障生命安全。
二是確保災情不發生虛報、漏報,實事求是開展查災、報災工作。為了保障災情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鄉黨委進一步嚴肅幹部工作紀律,明確要求鄉村幹部在查災報災工作中,不虛報,不漏報,災情查實後要向受災民眾公布,徵得民眾同意後,再上報鄉黨委政府,切實增強了查災工作的透明度,並對災情進行動態管理,每次餘震發生後,組織幹部職工對災情再次進行核實,並如實進行上報,便於鄉黨委政府及時調整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三是確保災區不發生疫情,認真開展防疫工作。為了保障受災民眾的身體健康,鄉黨委政府組織鄉衛生院和計生站工作人員,成立了四個疫情預防組,堅持定期深入各村和學校,丹堡主街道等人口聚居集中地噴灑防疫藥劑,對160多隻動物屍體消毒深埋,確保災區內不再發生疫情。
四是確保受災民眾生產生活不發生困難,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地震災害導致受災民眾房屋倒塌,糧食、食用油等生活資料全部埋砸,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針對這一情況,鄉黨委政府成立了後勤保障組,及時為受災民眾搭建防震帳篷267頂,發放彩條布230件、麵粉11.5噸、速食麵465箱、蠟燭3200株,手電筒250個,編織袋4000條,較好地解決了受災民眾的食宿問題。在此基礎上,組織全鄉黨員幹部民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修復水渠3條6000多米,搶修鄉村公路4條35公里,搶修農電線路6條48公里,清除楊杜溝內淤泥1萬多方,排除了土石流隱患,切實解決了民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