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王

gān wáng ㄍㄢ ㄨㄤˊ

甘王

詞語解釋

原姓羅名應,廣西象州縣大樟鄉人(原大樟鄉屬象州縣管轄,後劃到金秀縣),後來為姓甘,受封大將軍時姓名稱甘佃。他帶領一幫難兄難弟參加了南朝軍隊,並屢立戰功,大獲全勝。南朝皇帝劉裕念其軍功,欲封他為“護國大將軍”。甘羅應不受封爵,只請求:請劉裕免去他家鄉百姓的皇糧。劉裕乃下旨免去大樟、中平、象州一帶百姓皇糧。羅應去世後,南朝朝庭念其功績,撥出重款派出能工巧匠,在甘羅應的故鄉古車河邊依山而建修了一座前後三進的大廟,廟因人而取名。建成後,各地進香朝拜者絡繹不絕,甘羅應逐由人而被神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王
  • 拼音:gān wáng 
  • 注音:ㄍㄢ ㄨㄤˊ
  • 釋義:原姓羅名應,後來為姓甘
歷史記載,詞語信息,詞語解釋,

歷史記載

甘王是五代時南漢國人,比劉裕晚了五六百年。
甘王(甘將軍)廟歷代志書上有記載
宋代王象之所著的國家地理志《輿地紀勝》,其記為:“甘將軍正廟,在陽壽縣北七十里。公家富饒,務賑濟。一夕夢一神人告之曰:‘汝處心公平,幽冥已錄姓名。’公自是不治產業,公兄弟誚之,分其已分之田,責其自耕,公乃縛數茅人立於田旁,次日視之,插美已畢,眾皆神之。一日聚諸鄰里曰:‘吾已厭於世矣!’自瞑目而去。”
明代萬曆《廣西通志》記載:“甘佃,象州人,家富而樂施,凡窘戚有求者,未嘗少吝。性靈異,決禍福如響。一日聚鄰里告曰:‘吾已厭世矣!’言訖遂瞑目而逝。鄉人立廟祀之。”
明代《一統志》載:“甘大將,五代時象州人,名佃,家富,有窘乏告者,皆滿其欲而去。性特靈異,鄉人決以禍福者,無不奇驗。一日聚鄰里告曰:‘吾已厭世矣!’因教眾以修身事親大節,言訖即瞑目而逝。鄉人因建廟設像祀之,屢著應驗。”
“甘佃、象州人,家素富,四方告匱者,遂探囊中金,乞之滿所欲而去。性特靈異,人有決禍福者,無不奇中。一日聚鄰里告曰:‘吾已厭世矣!’因教眾以修身事親大節,言訖瞑目而逝。鄉人肖形祠之,號曰甘大將。”

詞語信息

gān wáng ㄍㄢ ㄨㄤˊ
甘王

詞語解釋

象州甘王祖廟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中平鎮仁義河東岸。省道20134線轉接三級柏油公路可達。距柳州市約105千米。是當地百姓祭祀民族英雄、南朝護國大將軍陸甘王的重要場所。甘王原是廣西象州車田人,家境窮苦,從小給有錢人放牛。甘王的母親是桂平縣弩灘村人,嫁到象州車田。後來,因父親病故,甘王便跟隨母親回到弩灘村生活。弩灘多灘險,沉船之事經常發生,強盜也很猖狂,不但使過往武宣縣黔江的船隊提心弔膽,也使弩灘村村民不得安寧。從小好打抱不平的甘王,拜師學藝,練就了一身武功,保護村民,還常到黔江弩灘岸邊,保護過往船家。在一次保護官鹽的戰鬥中,甘王捨生忘死,令盜賊聞風喪膽。為此,朝廷決定嘉獎甘王,但他面對高官厚祿,不為所動,依然在弩灘村做一個普通村民,繼續保護鄉親和過往船隊。甘王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想為他塑像,老做不好,後來意外在黔江邊發現了一塊石頭,酷似甘王,村民認為這是河神為了保護他們而送來的,就把它立在弩灘上進行朝拜。因戰亂和自然災害等原因,這塊甘王石後來下落不明,於是村民們又建了甘王廟。甘王祖廟由青磚砌成,屋頂為琉璃瓦,分正殿、照壁。是典型的嶺南民居建築。
甘王廟會每年農曆正月十六舉行,香客分別沿著紅水河香道、南河香道、北河香道、珠江香道踏河而來,翻山越嶺風塵而來,一路虔誠,一路洗禮。從當天零晨開始到晚上8點,幾乎鞭炮不斷,朝拜不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