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江河

甘江河

甘江河為淮河的一條支流。甘江河在葉縣保全鎮河套村西進入我市,經保全,入辛店鄉,東流過燕山下(現國家正在此處興建燕山水庫),經辛店、龍泉兩鄉交界處轉向北流,在葉縣汪寨村和舞陽縣澧河店村之間入澧河;澧河東流在漯河市入沙河,沙河在周口市入潁河,潁河東南流入淮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江河
  • 別稱:乾江河
  • 流域地區:河南
  • 地位:淮河的一條支流
基本介紹,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人工改道,

基本介紹

甘江河為淮河支流,又稱乾江河,古稱水無水、石塘河(葉縣段)等,是平頂山市南部一條重要河流。其源頭分南源和北源兩支,北源在方城縣北部羊頭山,南流經方城縣城東的關王莊(當地稱關王莊河),經鄭南公路轉東南,至治平東部與南源會合。南源起於舞鋼市泌陽縣交界的五峰山,西流經平桐公路與北源交匯。甘江河的一段因曾為舞陽、泌陽兩縣界河,當地又稱之為界牌河;現今是舞鋼市與泌陽縣界河,也是平頂山與駐馬店的界河。清朝史料曾記載說:“水無水源出泌陽縣西北,東北經葉縣東南,名乾江河,東經舞陽,入西平界。”將其南源作為正源。

地理位置

發源於伏牛山系,流經南陽市方城縣,社旗縣,駐馬店泌陽縣,平頂山葉縣,舞鋼市,漯河舞陽縣等地,注入澧河。河流長度,流域面積之大。

氣候環境

甘江河地處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9℃,自然降水偏豐,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風向以西南為多。河流屬淮河水系。

人工改道

甘江河不僅是一條自然河流,它還曾經是宋代重要的漕運要道。特別在葉縣辛店、龍泉交界處,甘江河突然北拐與澧河交匯,被專家認定是當時為縮短航程而人工改道的重要工程,這段長約6公里的人工河道不僅大大提高了宋代襄漢漕運的運力,還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
河道變麥田
甘江河入澧河處在平舞路澧河大橋橋下,從附近進舞陽縣保和鄉,可沿甘江河人工河道順流而下,直至該鄉與葉縣交界也即甘江河改道處。觀察轉彎處,河東側有一港汊,寬窄與河道相仿,東去約百米被一公路路基阻斷。公路以東,與港汊對應的仍是一條河流向東延伸。若排除公路,儼然一條河道展現眼前,它西承甘江河,東去舞陽縣城方向。記者詢問甘江河附近的張古洞村的老人方得知,這條河就是甘江河舊河道,村南河中原有一座南北走向的石壩,長百餘米,寬約3米,高4~5米,石壩結構下面是木樁,上面是長條石,平時行人、車輛從石壩上經過,洪水季節甘江河水漫過石壩東流。不過現在這一切都不存在了,原先的河道大半部分都成了農田,大河成了涓涓細流,水中浮萍遮蔽,若不是南部山中有溪水注入,河道恐怕早已乾涸。石壩也不見蹤影,只能從橫亘河道的一條凹凸線上判斷出石壩的殘跡。該村村民告訴記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築漯(河)南(陽)小鐵路,路基把石壩上遊河道阻斷,壩上就不再過水,鐵路報廢后改為公路路基,石壩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拆毀。
再說甘江河新河道,該河道與舊河道分手後北行入澧,全程約6公里。其最明顯的特點是河道順直,與其上下遊河道左右彎曲的天然形態完全不同,河岸坡度一致,河底平展,水流平鋪河床,全無天然河道中河水左右流動所形成的灘涂、洲渚、響水、潭渦之類的地貌。河岸剖面也沒有沖積形成的沙礫層等,在改道處的河畔上還有殘存的土台,據當地人說這是當時施工時的指揮台。這些跡象和特徵,為認定該河道是人工河道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傳說和漕運
甘江河為何改道?在葉縣、舞陽一帶有一則廣為人知的傳說:相傳古時有一官員王都堂,在甘江河原河道旁有其祖墳,甘江河漲水時經常威脅到墳地,王都堂很擔心,於是就有了改河道的主意。他向皇帝提出改河的建議後,遭到很多官員的反對,皇帝也不便同意,批覆:改河輸理。王都堂無奈,只好想了一個鬼點子,假稱皇帝說“改河入澧”,就此瞞天過海,擅自開始了改河工程。
這只是傳說,不足為信。李典芳等人認為,甘江河改道是宋代襄漢漕渠的一項重要工程。所謂襄漢漕渠,是指《宋史·河渠志》中稱“開荊南城東漕河,至獅子口入漢江,可通荊峽漕路至襄州,又開古白河,可通襄漢漕路至京”。由此可知襄漢漕路是由長江與漢水間、漢水與沙河間的兩條人工水運系統,後世通稱襄漢漕渠。當時南北汝河相通,同時與沙河相通,漕運船隻可由甘江河舊河道經舞陽南、西平縣入汝河,再逆流北行入沙河,再順水入潁河,至項城,北循蔡河達開封;或由汝河、潁河順水入淮,到長江下游。據史料記載,郾城以南汝河經常淤塞,北汝河、沙河之水幾乎全部在郾城境東流入潁河,由南汝河到沙河的航道不通,甘江河東行去開封的船隻只能南行經南汝河、洪河入淮,到安徽省正陽關,再逆潁河而上,很麻煩。而在葉、舞間改甘江河入澧,漕運船隻可順流而下,至沙河、潁河,比原有漕路縮短航程500公里以上,減少逆行航程約200公里,大大提高了運速和運力。從可行性上看,該河段地處平原,土質疏鬆,6公里的人工河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完成的。
由於改道,甘江河的流向在歷史上說法不一,即便進入20世紀,它在地圖上的標註還不統一。李典芳在研究這段河道時曾查閱過1929年的《中華最新形勢圖》、1933年的《中國分省新圖》、195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1976年的《河南省政區圖》、198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1986年的《平頂山政區圖》、1994年的《河南省地圖》、1998年的《中國自然地圖集》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地圖。他告訴記者,這些地圖對甘江河流向的不同標註,也是他探究甘江河的動機之一。
功過評說
儘管說來簡單,但甘江河改道在宋代仍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曾任葉縣縣尉的黃庭堅1071年所作《寄頓主簿時在縣界首部夫鑿石塘河》一詩曾對甘江河改道工程有過描述:“楊柳青青春向分,遙知河曲萬夫屯……畚插如雲聲洶洶,風埃成霧氣昏昏。”從此推測,當時的工程動用了上萬人,施工場面極大,條件極其艱苦。《宋史》還曾記載,陳希亮任京西轉運使時,“石塘河兵役叛”,也就是說由於不堪勞役,當時的民工發生了暴動。從這些史料可以得出結論,甘江河改道是一項特大工程,毫無疑問它提高了當時的生產力,促進了物資流通,繁榮了當地經濟,且對後世有影響,但對當時參與施工的百姓來說,卻無疑是一場災難。甘江河改道後,作為漕運要道因政權更迭等原因時斷時續,但作為民間商道卻長期未曾中斷。據考證,宋代葉縣設有石塘河鎮,是商道上的重要碼頭。今天在甘江河北岸還有戲台,南岸的一個小村子叫卸店,據說其名字來源於當時裝卸貨物的“卸”。將被燕山水庫淹沒的圪當店、范莊也曾是商賈往來之地,以商業發達著稱,民謠有“過獨樹,到保全,一路下坡圪當店”,還有“卸不完的佘家店,裝不滿的北舞渡”,說明甘江河兩岸好多村鎮都是繁忙的水陸轉運站。
甘江河改道所造成的地理因素的變化,也對當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洪水季節,甘江河和澧河的河水常常衝上堤岸,淹沒村莊。3年前,葉縣龍泉鄉等地發生洪災。該村地處甘江河與澧河交匯所形成的夾角中,地勢低洼,洪水退卻後村里房屋中留下的水位線近兩米。村民描述洪水來臨時的情景說,“站在房頂上看著洪水一會兒往東流,一會兒往西流,河裡漂著豬、羊等牲畜”。據當地人介紹,洪災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與甘江河和澧河的容量過小有關。
種種跡象表明,宋代甘江河改道工程對洪水憂患有充分的考慮,工程建造表現出了很高的智慧。其一,解除洪水之患可能就是這項工程的目的之一;其二,建造者可能是事後接受了教訓。前文所說張古洞村南的甘江河舊道所設石壩即是證明,當時新、舊河道並存,淡水季節,石壩可起到橋樑及在新河道蓄水的作用;洪水季節,河水又能漫過石壩,緩解新河道的水情,一舉多得。上世紀,人們在甘江河舊河道上不修橋就建公路,阻斷了老河道的水流,使老河道奄奄一息,新河道水勢無法控制,洪災頻繁發生,害莫大焉。究其原因,可能是當時人們未充分認識到古人的深謀遠慮,或是過於自信“人定勝天”。從這個角度看,甘江河留給今人的思考是多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