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州遍·春光好》
- 創作年代:唐末五代
- 作者:毛文錫
- 文學體裁:詞
- 詞文字數:63字
-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評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甘州遍
春光好,公子愛閒遊,足風流。金鞍白馬,雕弓寶劍,紅纓①錦襜②出長楸③。
花蔽膝④,玉銜頭。尋芳逐勝歡宴,絲竹不曾休。美人唱,揭調⑤是甘州⑥,醉紅摟。堯年舜日⑦,樂聖⑧永無憂。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紅櫻:紅色的冠帶。泛指冠帽精美。
②錦襜:綿織的圍腰。襜(chān攙):這裡指衣眼前面所用的遮布之類。《爾雅·釋器》“襜”字下郭璞註:“今蔽膝也。”顏師古《急就篇》:“蔽膝者,於衣裳上著之以蔽前也。”《詩經·小雅·采綠》:“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③長楸:泛指遊樂之地。“長楸”或作“長秋”,屈原《九章·涉江》:“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朱熹集註:“長楸,所謂故國之喬木,使人顧望徘徊,不忍去也。”後來,漢代以“長楸”命為宮名。《後漢書·皇后紀》:“永平三年春,有司奏立長秋宮。”又漢代長安有“長秋門”。故“長秋”泛指遊覽名勝地。曹植《名都篇》:“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④花蔽膝:指遊玩時花草掩膝,樹花落於冠上如戴珠玉。銜:佩戴。
⑤揭調:開腔。
⑥甘州:唐教坊曲名。《唐書·禮樂志》:“天寶間樂曲,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
⑦堯年舜日:指太平盛世。《初學記·帝王部》:“堯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陽。景星耀於天,甘露降於地,朱草生於郊,鳳凰止於庭,廚中自生肉脯,其薄如翣形,搖鼓則生風,使食物寒而不臭。”又“瞽叟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家本冀州。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傲,而父頑母囂,感欲殺舜。舜能和諧,大杖則避,小杖則受,年二十始以孝聞,堯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耕於歷山之陽,耕者讓畔;漁於雷澤,漁者讓淵;陶於河濱,陶者器不窳;堯於是乃命舜為司徒太尉,試以五典,舉八凱八元,四惡除而天下鹹服。遂納於大麓,烈風雪雨弗迷,堯乃命舜代己攝政。”
⑧樂聖:享樂於聖朝而永無憂患。
作品譯文
天漸漸轉暖,人們都出遊踏青,所有人都看著如此地瀟灑。白馬在草地上賓士,賣寶劍的正大聲吆喝,坊前都裝飾了新的綢緞。
萬種花卉這時正是最嬌艷的時候,花兒長的都沒過了膝蓋,在街頭,有許多人擺起了酒宴,美人在宴會上歌唱甘州的地區音調,周圍的音樂此起披伏,喝酒的人都醉了。這樣的景象看的是天下如此的太平。
創作背景
作品評析
文學賞析
甘州遍春光的確很美,唐代許多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岑參、溫庭筠、薛濤等等在居留甘州時都寫過不少頌揚它的優美詩章。毛作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並大半生仕宦於斯的本土詞人,更是憑自己對本土風物的細膩而深切的感受,用自己摯愛鄉土的滿腔熱情,來歌詠錦江之春。
這首詠調本意並不滿足於就題敷衍,泛寫一般人隨處可見的“春光”,而是對甘州城初春的風光作特寫。
詞的上片寫對春光的總的印象。甘州四季分明,天初暖、大好春光即已遍布甘州,在春天裡面,人們開始脫下厚厚的衣服來體驗春天,白馬在草地上賓士,賣寶劍的小販大聲吆喝,坊前的裝飾都換了新的的綢緞。這些場景從側面構造了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景象,從而為作者的歌頌之詞奠定基礎。
詞的下片寫各種竹木花草競鬥芬芳,人們在欣賞春天美好的同時,也開始在春天裡面進行著不同的活動,有舉行宴會的,有去教坊看歌舞表揚的。這裡的人們看起來都很悠閒,這從側面反應了社會的和諧,人們不用為戰亂擔憂,從而歌頌表現出了統治者的清明。
從全詩來看,詩歌上片的描寫看似平常,實則表現出本土詞人對本人文景觀特徵的細膩而準確的感受。因此一句“春光好”的讚頌,就不是泛指,而是特指甘州春光了。下片更轉入對特定景物的特寫,百花竟放,觥籌交錯,美女歌舞,用具體的景物來突顯甘州春光之“好”。
名家點評
元代湯顯祖評:“麗藻沿於六朝,然一種霸氣,已開宋元間九種三調門戶。”確實是為巴蜀小王朝歌功頌德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