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寺夜》是近代詞人趙熙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就眼前情景寫起,雖處境欠佳,然詞人堅持節操,聊以為豪;下片回憶過去一年多災多難的形勢,感慨無限;對未來的中國包括四川在內可能發生的災禍表示深深的憂慮,體現了舊時代有正義感的文人的心態。全詞感情深沉複雜,風格婉曲秀雅,具有婉約詞的遺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甘州·寺夜
- 作者:趙熙
- 創作年代:近代
- 出處:《香宋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甘州·寺夜
任西風吹老舊朝人,黃花十分秋。自江程換了,斜陽瘦馬,古縣龍游。歸夢今無半月,蔬菜滿荒丘。一笠青山影,留我僧樓。
次第重陽近也,記去年此際,海水西流。問長星醉否,中酒看吳鉤。度今宵,雁聲微雨,賴碧雲紅葉識鄉愁。清鐘動、有無窮事,來日神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甘州: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甘州,又名甘州子,甘州曲,單調二十九字。此詞不是甘州,實乃入聲甘州。
2.舊朝人:作者自指。 作者是光緒進士,任編修及江西道監察御史等職。
3.斜陽瘦馬:馬致遠小令《天淨沙》中語意。龍游:古縣名。在今四川省樂山縣。
4.一笠(lì):笠,雨具。 孫覿詩:“萬山攢擁天一笠,北風吹雨兩鬢濕。”僧樓:當指龍游縣僧寺之樓。
5.次第:情形 、光景。去年:作者此詞作於自滬返川的1912年,去年,指1911年。海水西流:《寰宇記》:“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流。”此句當指辛亥革命,辛亥年正是1911年。
7.“賴碧雲紅葉”句:用范仲淹《蘇幕遮》詞意。該詞說:“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鄉愁,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8.有無窮事,來日神州:謂來日中國,乃多事之秋。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任憑西風吹我這個“舊朝人”,黃花已十分入秋。在龍游由水程改為陸路,乘馬而行。故家老屋旁有空地,回家後便常種蔬菜,十多天時間,荒蕪地上已種滿。青山遠望如尖頂的斗笠,把我留在寺院的僧樓。
重陽節就要到了,想起來了,去年也正是這個時候。這裡曾有過“海水西流”。試問長星是否醉了,天空映在了酒中,彗星划過的孤線,在酒中看去,就如同一把吳鉤刀。夜晚好不容易過去,微雨濛濛南雁飛,抬頭望是“賴碧雲”,低頭看是“紅葉識鄉愁”。這時,清晨的鐘聲響了,在新的一天中,這神州大地上,將要有多少事要發生。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寫秋的詞。“任西風”三字,一筆就將個秋色點了出來。古人寫秋, “西風”入詩的很多,如“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等。但此處的“西風”用得別有一番味道。它吹的既不是“落葉,”也不是“綠荷”,而是人,是“舊朝人”。早在頭一年,中國的大地上就爆發了辛亥革命運動,不僅推翻了清王朝,而且徹底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因而作者以“舊朝人”自居。“西風”入秋詩者雖然多,“黃花” 入秋者,也是多不勝數。此時已近重陽,菊花已漸枯萎,所以已是“黃花十分秋了”。
本來“西風”、“黃花”已將秋色寫得夠濃了,可作者並未轉筆,而是繼續加重加濃秋的色彩。大自然是豐富的,作者的視野也是開闊的,他不再寫風寫花,而寫了“斜陽瘦馬”。這裡,讀者自然想到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詞意,“古道淒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可見,“斜陽瘦馬” 乃源於此處。那首《天淨沙·秋思》,自然是在寫景。但此首《甘州》的秋與之比較起來,全是另一番景象,這裡的秋不是“枯藤老樹”而是“蔬菜滿荒丘”。
從“西風”到“黃花”,又是“斜陽瘦馬”,又是“蔬菜滿荒丘”,這些組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深秋的圖。將個秋描繪得多姿多態,韻昧無窮。至此,上片中的秋已經寫盡。於是,筆鋒一轉,寫到青山腳下的僧寺之樓,從而與“寺夜”之題扣牢。
下片一反上片寫法,一開頭就是“次弟重陽近也”,接著從第二句至第四句大寫對去年的回憶。重陽節就要到了,想起來了,去年也正是這個時候。這裡曾有過“海水西流”。據《環宇記》載:“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流”。海水西流,是因為海潮暴漲,倒灌,目睹這番景象,是非常壯觀。在這“海水西流”後面,還有著一個引深意,那就是1911年,正發生了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正是一場倒海翻江的大潮。下句作者的筆調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大膽想像,來描繪回憶。那是個繁星點點的黑夜,作者曾向李白、蘇軾那些詩詞大家那樣“把酒問青天”,問的是“長星醉否”。長星在深蘭色的空中搖搖晃晃地划過,看上去,倒像是喝醉了一般。自然,彗星是無所謂醉酒的,醉的倒是作者自己,他是在借著酒興才可能會有這般發問。發問再三,彗星不予理睬。大概作者意識到了彗星是不會回答的了。於是低下頭來看自己的酒杯。
天空映在了酒中,彗星划過的孤線,在酒中看去,就如同一把吳鉤刀。聯想豐富、奇特,比喻又貼切。自然,這種發問,這種比喻,這種想像,都是在醉酒的前提下發生的。要不,就不會令人覺得如此貼切了。
浪漫的回憶,與現實形成的是強烈的反差。今霄沒有星空點點,更沒有“長星”划過。有的只是微雨濛濛南雁飛。煩人的夜晚好不容易過去了。抬頭望是“賴碧雲”,低頭看是“紅葉識鄉愁”。范仲淹的《蘇幕遮》詞中有,“碧雲天, 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黯鄉愁,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陲”。一是宋人,一是清末民初人,二人的心境很相似。看到紅葉,便不由得想起家鄉的紅葉因而引發出一片思鄉愁懷。此時此刻,清晨的鐘聲會響起,在新的一天中,在神州大地上,將要有多少事要發生,其中的離意是來日中國,乃多事之秋。
縱觀下片,完全用的對比方法。一個去年一個今年,雖然都是此際,但去年是“海水西流”和“長星”,而今年卻只是“雁聲微雨”,相比之下,後者未免太令人感到平淡、孤獨、寂寞了。所以便引出了一個“愁”字來,但這個“愁”不只是思鄉的愁,還有憂國、憂民的“愁”,思鄉是小“愁”,憂國是大“愁”。兩個“愁”皆由秋而起。這同許多前人以秋言“愁”的方法可謂一脈相承。
名家點評
作者簡介
趙熙(1867—1948年),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授編修,轉江西道監察御史,以抗直敢言,著稱清季。工詩、書、畫,不填詞。壬子(1912年)自滬歸里後,後於六百日中,成《香宋詞》三卷,自後絕不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