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區的土司制度。始於元代,元以前,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人貢者,友好相待,以示“羈縻”。元明以後,封建王朝在不觸動人貢民族社會制度的條件下,“隨俗而治”,視人貢者轄區大小,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賜予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千戶、百戶等土司封號,準予世襲所轄土地和人民。一些較小的部落首領,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或歸附於土司,或為土司兼併。土司對歸順的部落首領或有功之臣,亦視轄區大小,賜予土地和農奴,分封分大、小頭人,臣服於土司。甘孜藏區境內清代共有120多個大小不等的土司。他們中一些較大的土司,襲職時要由封建王朝認可。比如清代的林蔥安撫司(在鄧柯),明代曾授予朵甘衛行都指揮使司指揮使封號。“朵甘”為藏文譯音。宣德五年(1430年),明王朝曾給準備襲其父職的星吉兒監藏一張誥文:“分爾父老,特令爾替職為朵甘衛行都指揮使司指揮使,管屬軍民,安處邊陲。”準其襲職,土司受封后,對封建王朝稱臣納貢,以示臣服。土司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王朝在藏族聚居地區基層政權的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