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一飛

甘一飛

甘一飛 (1910—1998)1910年8月1日甘一飛出生在陝西華縣下廟北甘家村(今康甘)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家中僅有薄田六分,父親給人當長工,母親養育6個孩子,破房土炕,沒有褥子,鋪張草蓆,他和父母合蓋一條被子,生活艱難,可想而知。九歲時過繼給伯父,才得以上學讀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一飛
  • 出生地:陝西華縣下廟北甘家村
  • 出生日期:1910年8月1日
  • 逝世日期:1998年3月12日
  • 逝世地方:山西太原
  • 享年:89
基本概述,人物生平,人物貢獻,

基本概述

1919年始在南甘村甘家祠堂受教於甘效曾、甘如禮老先生,讀《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1921年至1925年,先後轉到康家堡和西嶽廟國小受國民教育,學習國語、算術、歷史、地理、修身和公民等課程。1925年夏前往華縣教育會高級國小開始接受新文化教育,1926年至1927年投身於華縣學生運動。在王懋德先生領導的學生會中當選為總務(總負責人),參加了紀念“三·一八”慘案、“五卅”慘案遊行示威活動。1927年7月他加入共青團並升入鹹林中學,在關中哲、趙秉毅、姬德林等共產黨員教師的影響下,閱讀進步書刊,積極參加宣傳國民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1928年5月,渭華起義爆發,甘一飛配合起義,進行宣傳活動,渭華起義失敗後,失去了團關係。

人物生平

1929年遭遇民國十八年大年饉,他和全家靠吃野菜度日,但求學意志不減。1930年7月畢業,以考取第一名成績,到山西汾陽銘義中學讀書,並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
1932年暑假,甘一飛考入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13班。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在關中哲主辦的《西北評論》上用甘權力或權力的筆名發表《陝西民窮賦重之一斑》、《西北高等教育問題》、《中國農村合作化問題》等文章,進行革命宣傳。
1935年5月參加民族武裝自衛會,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9日,甘一飛積極參與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在12月16日的大示威遊行進一步遭到血腥鎮壓後,他於12月28日,又組織展覽血衣活動,揭露國民黨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罪行。之後,又與全國學聯負責人姚依林,組織南下宣傳活動。
1936年1月,甘一飛任中共中國大學支部書記,3月,任中共北平西區區委宣傳委員,與段君毅、夏哲一起領導西城區黨的地下工作。7月,結束了學生時代生活後,奉命到天津一帶做地下黨的工作,任中共天津市委組織特派員,化名王子政,以工人夜校教員、家庭教師、國小教員等職業為掩護,在工人、農民中開展革命宣傳活動。
1937年10月,受黨組織派遣,和幾名青年學生奔赴山西抗日戰場。沿途經過潼關,家鄉華縣近在尺咫,他強忍思鄉之情寄下行李書箱,僅給家人留有一信,毅然隨隊渡黃河去太原找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經彭真指示,又去汾西,接上關係後,擔任汾西遊擊隊政治主任。
1938年2月初,被調回北方局見了林楓,被林派到北方局訓練班學習,隨即任中共晉西區委員會委員、宣傳部長。3月,改任中共中陽縣委書記。1939年初又任汾孝中心縣委書記,去孝義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廣泛動員民眾參軍,建立了以孝義縣西山和石靈、隰縣一帶為中心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在堅持汾孝、文水、交城游擊戰爭中,對日頑作戰百餘次。甘一飛曾被日軍散布的傷寒病菌感染,發燒41度,數次昏迷不醒,他知死神逼近,遂向組織交了檔案,作了安排,但在同志們關心搶救下,絕處逢生。1941年8月,中共晉西南工委成立,甘一飛任宣傳部長,1944年至1945年9月代理工委書記。這期間,他開闢了平遙敵占區秘密交通站,並延展一百多里,成為暢通無阻的地下交通線。先後護送了劉少奇、薄一波、羅瑞卿、安子文、任白戈、王震等首長,通過這條地下交通線,安全抵達延安。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9月,中共呂梁區委員會成立,甘一飛任晉綏七分區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1946年2月又調到八分區地委任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48年8月中旬,中共晉中區委員會成立,先後任晉中區委民運部長、宣傳部副部長兼二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直到1949年從事解放戰爭,對敵鬥爭,土地改革,接收各縣城等。1949年3月,甘一飛奉命由晉中到北平後,任華北天津職工幹部學校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組織部調甘一飛隨賀龍進軍西北,他即同妻子田更生帶兒子成斌從天津出發,奔向大西北。到華縣老家,看到物是人非,不見父母,甘一飛不禁愴然淚下,百感交集。聽說自己為革命奔波在外,連累全家遭殃;又聞母親臨終前曾三次咬破中指,希圖藉此刺痛兒子心,促其回家與她相見,終未如願,更是悲傷。帶妻兒到父母陵墓前跪拜哀悼,寄託哀思。三天后,他即赴西安向西北局報到。1950年1月6日,中共陝西省委成立,西北局決定他留省委工作。他先後擔任省委委員、常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陝西日報》、《民眾日報》社社長,統戰部代部長,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中蘇友好協會副理事長,省農民協會常務委員,西北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等職。參與領導了陝西省的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三反”、“五反”、宗教改革、貫徹婚姻法、整黨建黨等一系列中心工作。土地改革,甘一飛在華縣蹲點。他遵循中央土改政策,深入調查研究,向全縣幹部作《站穩立場,反對右傾》的報告,強調放手發動民眾,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執行政策;工作中未出現“左”的或“右”的傾向性錯誤。在“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甘一飛堅持原則,不畏權勢,因反對將渭(南)華(縣)50多名反貪污、反腐敗的黨員幹部打成反革命(內稱《渭華問題》)而橫遭打擊排擠和降職等不公正待遇。甘一飛向中共中央提出申訴,劉少奇指出,應以團結出發,分清大是大非,解決問題向前看。1957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關於陝西省委1954年“對渭南問題和華縣問題的結論”和“陝西省委宣傳部不團結問題的結論”座談紀要》,渭華問題才得以解決,渭華一批黨員幹部才免遭迫害。
1955年12月,甘一飛調到中央建築部工作,5月,奉命籌建西安建築工程學院。1956年2月該院更名為西安冶金學院,任西安冶金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他克服困難,帶領同志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將冶院建成現代化高等院校。甘一飛在1957年整風(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和反“右”(右派言論)中受到打擊;1963年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降兩級,留黨察看兩年,下放基層勞動鍛鍊”。後任十三冶黨委副書記,“文化大革命”中,更是遭受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身心俱損。

人物貢獻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甘一飛終獲解放,任山西省文教委員會副主任。他遵照中央和省委指示,反對派性,加強學校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教育質量,堅決抵制在人事安排、選派留學生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風。1983年,甘一飛離職休養。堅持鍛鍊,撰寫了大量回憶錄、論文及詩詞,如《雪泥腳印》、《東流曲》、《人口手腦論》、《寓公留言》等,並出任山西省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委員等職。1998年3月12日下午7時15分,甘一飛病逝于山西太原,享年8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