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斗

甌斗

甌斗:是自約制量的容量器或是一種生活用具,型制似斗非斗,似甌非甌,故稱甌斗。在民俗生活中,也貶之某人行為、氣質,令人生厭,也以甌斗泛稱。

甌兜相:是指原先燒制的甌器,發生歪滕八翹,不成矩規,不成方圓。而兜,則是一個不定型器物形象,窯工匠故稱無矩規“甌器”為甌兜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甌斗
  • 定義:自約制量的容量器
  • 屬性:一種生活用具
  • 形狀:型制似斗非斗,似甌非甌
簡介,最真正原始的甌斗,甌兜相的典故,

簡介

溫州歷史文化悠久,人口眾多,區域方言豐富複雜。流傳下來的甌語方言也有著強烈的地方特色,遺留下來的民俗用具及名稱,也具有我們甌人生活的文化特徵。比如說一個人生活窮途潦倒,穿戴邋遢不修邊幅等,這種外表精神形象,貶義為“甌兜相”。而如果某一個人“行為”“氣質”令人生厭,辦事拖拉,經常失信於人,或者語言“故弄玄虛”使人厭煩,人們也更會以“甌斗”貶之。
它的名稱叫“甌斗”(附照片)。其高16厘米,直徑12厘米。上部位外口沿圓滑,沿下部位及外向底邊位,各有一圈凸現寬弦紋,塗墨油漆意為箍飾。手工製作雖不十分精緻,卻很古樸。器物表面飾硃砂油漆已磨損無光。早年多見於農村農戶之間,可作量米量豆等自約制量的器具,或者在平時生活中裝東西的用具,它的名稱通俗稱之“甌斗”。

最真正原始的甌斗

其實真正的“甌兜相”是一種陶瓷甌器。
照片上的這個似盤口大小,樣子醜陋,既不像碗,又不像缽的老古瓷器,圓周口沿扭曲變形,周圍不整圓,也不像橢圓,而它卻是晉朝時期留下的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一個正宗“甌兜相”實物器型。而正道名稱還叫“堤壁甌”,是兩晉時期溫州人日常生活普遍使用的一個甌器,也是當時我們溫州甌窯主要產品之一。
甌斗堤壁甌甌斗堤壁甌
而何為又有甌兜相之名呢?“甌”,大家都知道是一個由泥土燒制的陶瓷器,可盛水盛物。而“兜”,《現代漢語詞典》釋口袋一類的東西,如褲兜、網兜等。兜字加竹頭為“篼”由竹、藤、柳條等做成盛東西的器具為背篼。
過去我們溫州人平時生活使用的日用器中,有舀水用的拗兜,有洗腳用的鶴兜,孩嬰脖子上掛著的護布也叫瀨娃兜兜。由此可見“兜”是一個不定型的器物形象,為一種無矩規,不成方園的盛器。

甌兜相的典故

再而“甌兜相”這句話的典故,是原先燒陶製甌工匠們的一句俚語。他們在製作陶瓷產品之前,先將陶土碓臼、研磨、陶揀,再將泥陶製成器物坯胎,在陶車轉盤上修飾,然後將半成品的缽、壺、罐、甌等成型器物坯樣晾乾裝匣缽,進入窯室內待燒製作。
因窯室一般都有十多米至數十來長度,滿窯大小半成品坯胎放置有高底,左右之分及內外出口位置的關係,所以形成窯室的各部位溫度的相差,在燒制過程中而產生的影響,達不到溫度的產品出窯後,會出現某部位或者某一件產品硬度不夠,通常說半生半熟,窯工們稱之“孵哺蛋”。
達到逾時超溫的產品,雖然堅硬定型,但定型後坯胎在窯室內又會發生膨脹收縮,器物某部位而且還會發生爆裂變形,致使圓周或者口沿部位發生歪滕八翹,不成矩規,不成方圓。
燒的甌器或者其它的陶瓷器產品,所講的圓不像甌,形不像兜,其中還有些陶瓷產品因在多層疊裝,燒制時發生坍塌變型,重疊粘合,故有燒陶製甌的工匠們給這些甌窯甌器取一個貶義的名稱為“甌兜相”。
這使“甌兜相”也成為溫州民俗生活中的一句辛辣諷刺諺語。可見,我們甌人祖先流傳下來的方言俚語,無不有著豐富歷史文化緣由,表現著甌與甌文化。
------編輯by:imarsh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