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姓(甄(姓氏))

甄姓(姓氏)

甄(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甄姓,中華姓氏之一,產生於五帝時代,屬帝舜後裔。得姓始祖為仲甄。

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205位,在2006年的百家姓人口數量排行中列第230位,大陸甄姓人口約35萬,約占大陸總人口的0.028%,主要集中在河北和黑龍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甄姓
  • 外文名:Zhen
  • 漢語拼音:Zhēn
  • 注音符號:ㄓㄣ
  • 郡望:中山郡
  • 堂號:還金堂、中山堂、舜河堂
歷史發展,姓氏起源,得姓始祖,遷徙傳播,人口分布,姓氏文化,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對聯,文物保護,姓氏名望,

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於帝舜,以字或技藝為氏。
東漢圈稱《陳留風俗傳》:“舜陶甄河濱,其後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張說《廣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紹舜,奄有大邦。楚子縣陳,乃成樂土。當烈王之世,有陳通奔周,王以為忠將,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職,命為甄氏,賜姓因生。”宋代莊綽《雞肋篇·甄氏舊譜·甄復》:“舜子商均後,周封於陳,為楚惠王所滅。至烈王時,有陳通奔周,王以為周將,以舜居甄陶之職,命為甄,皆通之後而居中山,於邯鄲為近。”
以上關於甄姓起源諸說,皆認同甄姓出於帝舜後裔。前說是帝舜在瓠子河濱幫助東夷部落人製造陶器,其子孫後人因職業、職官以“甄”為姓氏;這些甄氏後人,大都出於中山、河南這兩郡的望族。後二說是周滅商後,封帝舜子商均後裔媯滿於陳國(今河南淮陽),楚滅陳後,胡公媯滿後裔陳通因忠於周天子而被賜甄姓,並授陶正之官於洛陽,其後人居於邯鄲附近的中山國(郡)。
東漢與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馬遷《史記》相關記載可考。今人胡堯據《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記載,在《中國姓氏尋根》里考證說:“由於舜仁義慈愛,所居之處人民紛紛前來歸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燒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個城邑,叫做鄄城(在山東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孫留在鄄城任甄官,後來就成甄氏。”
對甄姓起源於帝舜,各地甄氏後人族譜也有記載:明萬曆年間進士黃淳為《廣東甄氏族譜》序云:“甄氏之族,古譜謂舜陶於河濱,遂取甄陶之義,而以甄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蓋亦軒轅裔胄也。”山東鄄城縣甄莊和魚台縣東甄莊保存明嘉靖年間編修之《甄氏族譜》記載:“陳胡公生二子,長名犀,襲爵於陳,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為相公,後遜位於侄。周成王改封皋羊於甄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後世便以甄為姓氏。”此說與《史記·陳杞世家》所記相契合,並提供可考線索:即帝舜血統胡公媯滿的子孫,從河南陳地到鄄城陶甄故地,與帝舜先前“陶甄河濱”留下來的甄氏子孫匯合,從而構成了後來固定的甄姓。
根據史籍和譜牒的記載,可以合理推定:中華甄姓起源於帝舜,山東鄄城和河南淮陽乃甄姓之發祥地。
源流二: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郁都甄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群中流入外來基因的重要的歷史時期。北魏孝文帝改華北近百個鮮卑族姓為漢姓,其中郁都甄氏改為甄氏。“郁都甄”乃“郁築鞬”之異譯,為東部鮮卑種姓,後來這支甄姓發展成為河南的望族。
源流三: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初期,在滿洲人、蒙古人、朝鮮人由相繼出現了甄姓,形成了東北地區的甄姓的基礎。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富森氏,亦稱敷臣氏,滿語為Fuse Hala,漢義“孳生的”,世居開原(今遼寧開原老城鎮),後多冠漢姓為甄氏、珍氏等。
(2)、滿族尼珠琿氏,亦稱尼竺渾氏,滿語為Nijuhun Hala,漢義“珍珠”,世居長白山區地,後多冠漢姓為甄氏、尼氏等。

得姓始祖

仲甄。
甄本義為製作陶器,也是製作陶器所用的轉輪。據《元和姓纂》記載,甄姓的鼻祖是皋陶次子仲甄。他們的祖先就是當時為虞舜做瓦器的陶人,而根據考證皋陶“甄”字的本意,也就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的意思。根據考證皋陶是虞舜時造律的大臣,如果甄氏是少子仲甄的後代,則是以王父字為氏。故甄氏後人尊仲甄為甄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發展主脈:河北中山無極甄氏家族
古代,有“中原甄氏無極枝”與“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稱。《漢書》、《後漢書》記載,西漢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無極境內聚居,在土地兼併中出現高門大戶,著名的人物有甄豐、甄邯、甄尋、甄阜等。到西漢末年,無極甄氏家族,已成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東漢末年,無極甄氏家族與爭霸天下的袁紹、曹操、司馬懿三大家族聯姻,受賜賞封,家道殷富,滿門顯貴。甄邯後裔甄洛,先嫁袁紹子袁熙為妻,後被曹操子曹丕納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黃初七年),曹睿稱明帝,追謚母甄洛為文昭皇后,追贈外祖父甄逸為安鄉侯,對甄氏家族賞賜累巨萬。外祖母去世,封贈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親臨弔唁,百官陪位。爾後,有十數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時有“甄半朝”之稱。無極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時期。
兩晉、南北朝,是社會大動盪時期。此時無極甄氏家族,仍朝中職官如雲,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西晉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護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孫三代,北朝周有大數學家甄鸞等。甄德先後娶司馬師、司馬昭之女為妻,官至大鴻臚,加侍中、光祿大夫。甄彬有“贖薴還金”之美譽,深受梁武帝賞識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書,任內頗多建樹,去世後,孝明帝追贈其為孝穆公,並親臨祭奠,扶輿出殯。甄鸞北周時任司隸校尉、漢中郡守等職,是中國第一位系統研究軍事數學的學者,主要著作《五曹算經》、《五經算術》、《數術記遺》輯存於《算經十書》,並精通天文曆法,編有《天和歷》,頒行十八年。
隋、唐朝代,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無極甄氏家族雖不及前時顯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鸞子甄族為汾州刺史,孫甄紹為沁州刺史,紹孫甄封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時期一顆耀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雙全,博覽經史典籍,精通書法;八次揮師疆場,戰功顯赫,五次出使藩國,政績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則天賞識。開元年間,甄亶出任廣州都督兼嶺南按察五府經略討擊使,集南中國軍政大權於一身。任職期間,致力改善嶺南人民的居住及醫療條件,為嶺南地區的安定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唐天寶年間甄濟,在“安史之亂”中視死如歸,以大智大勇保存氣節。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列國史而奔走,後得元稹、韓愈力薦,朝廷追爵甄濟四品官。
甄姓名人見諸《二十五史》者59位,大都出於無極甄族。考其顯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無極甄氏家族,是中華甄姓氏族發展的主脈。
當代族人聚居最集中地區:廣東“四邑”
當代中國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廣東省台山、開平、恩平、新會“四邑”。
據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及1580年(明萬曆庚辰年)的廣東《甄氏族譜》記載,並對七百餘年前先祖墓葬考證:嶺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無極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濟支脈。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仕途的無極甄族人,隨著官職遷調流寓各地,後有宗脈落籍廣東。“安史之亂”後,甄濟應大將來瑱之聘,到襄陽做官,定居宜城。濟翁後裔甄廷宣,南宋高宗時考取進士,任國史修撰,出仕南京安慶州,定居安慶。廷宣翁孫甄善慶,南宋光宗紹熙癸丑科進士,任廣東南雄州推官。善慶翁在任上去世,長子景福攜眷扶父靈柩回安慶,次子景賢落籍南雄珠璣里。景賢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錫。次子如璧,便是嶺南甄姓開族“始遷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戰亂,甄舜河家族從南雄珠璣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遷移。第一次,1273年(南宋度宗鹹淳九年),為避戰亂,舜河公率子世茂、長孫可立、曾孫素善、仕達,舉家從南雄沙水珠璣里遷往岡州(新會)大岳甄村。第二次,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軍追擊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陸秀夫背宋帝趙昺在崖門投海自盡,南宋覆亡。岡州人四處逃避兵禍,其時舜河公已八十高齡謝世,由四世素善、仕達率族西遷新寧(台山)德行都(今開平新昌地區)。舜河族人在德行都新昌地區定居後,家業漸興,人丁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孫,始居旺北,後分支霞坑;甄仕達有三子十三孫,始居石海,後分支簕沖。經過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沖四大房系。“雖其間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總以馬蹄岡堡之四村為大宗。”(《嶺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譜序》)
四世素善後代分支情況是:五世雲謚(素善長子),官任東萊府太守、雲南提學副憲。他生五子,長子疇卿居霞坑,後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錦地岡、陽春、台山沖蔞霞洲和下川島;次子余卿裔居新會城;其餘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開平金雞鎮盤村和廣西。五世雲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遷居廣東高州。五世雲聚(素善三子),官任廣西巡檢,生三子仁伯、仁長、仁壽,仁長裔居廣東德慶。五世雲岫(素善四子),生三子達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況族譜未見記載。
四世仕達後代分支情況是:五世連山(仕達長子),官任連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彥、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會五顯沖、恩平那吉鎮等地。裔孫甄松年,清乾隆己酉科進士,誥授奉政大夫,歷任文淵閣檢閱,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臚,內廷方略館纂修等職,是嘉慶皇帝的老師。去世後,乾隆皇帝賜御葬,墓地在新寧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獅子。五世台山(仕達次子),生三子廣大、廣遂、廣安,由石海遷居開平仙塘(沙塘鎮),分支恩平沙湖和電白縣。五世雲山(仕達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質、文子、昆澤,裔居簕沖,分支台山縣花瓶、上川和陽江、南海、始興、遂溪、惠州及廣西等地。
隨著支脈繁衍,甄姓族人遍布廣東、廣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廣東台山、開平、恩平、新會,形成以“四邑”話為譜系特徵的嶺南甄氏宗族血輪。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遷居不多,清初仍保持著旺北、霞坑、石海、簕沖四大鄉村聚居為主的格局。後來,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漸出現大量向外遷移的勢頭。從1736年(清乾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孫先後向台山縣海宴地區大規模遷徙,在該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鄉。後來,又有許多舜河子孫到台山縣的廣海、三合、沖蔞、端芬、白沙、下川島等地落戶。
鴉片戰爭後,帝國列強在廣東沿海掠奪廉價的勞動力,甄舜河子孫也加入了“契約華工”的行列,隨著歷史的進步,華僑地位改善,出洋的人更多,這成為甄族後人向外發展的重要出路。香港、澳門開埠後,大量甄族人又到兩地謀生,從事經商和各種職業。據不完全統計,甄舜河子孫在香港、澳門定居的有三萬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萬之眾。他們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委內瑞拉、墨西哥、哥斯大黎加、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其中,在美國的人數最多,尤以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城市為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族人,還成立了“甄氏宗親會”,舊金山的“甄舜河堂”組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這些組織,對聯繫宗親,溝通鄉情僑情,興辦各種福利事業,增強對祖國家鄉的凝聚力,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人口分布

地理分布:
宋朝時期,甄姓大約有近4萬人,主要集中於山東,大約占甄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湖南、陝西、浙江、河南等地。
當代甄姓的分布和圖譜當代甄姓的分布和圖譜
明朝時期,甄姓大約有2萬2千人,陝西為甄姓的第一大省,約占甄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布於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湖南等省。
當代甄姓的人口大約有35萬,為第二百三十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8%。自北宋以來1000年中,甄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河北是甄姓的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甄姓人口的43%。全國甄姓主要分布在河北、黑龍江、河南三省,大約占甄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布在廣東、山西、安徽、北京、山東、遼寧、湖北、天津等省市。
當代甄姓的分布和圖譜表明:在冀京津、山東大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部、內蒙古東北、黑龍江、吉林北部,甄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1%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59%的甄姓人。在吉林南部、遼寧、內蒙古中東部、山東東部、皖蘇中部、鄂豫陝大部、山西西部、湘黔桂三省交界圈,甄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5%—0.1%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居住了大約21%的甄姓人群。
另據統計資料顯示,現代中國甄姓人口不多,但播遷散居面很廣。1988年3月,沛縣、魚台縣甄姓合修族譜,範圍竟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河北五省二十五縣二百餘村鄉。河南嵩山地區甄姓人口達6萬之眾,遍布30餘縣市。此外,湖南、江西、福建、台灣等省以及東北、西北地區均有甄姓人居住。
血型分布:
甄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1.9%,A型占27.8%,B型占30.8%,AB型占9.5%。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 郡望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云:甄氏望出中山。戰國時為中山國。秦代為巨鹿郡領地。漢高帝置中山郡,治所盧奴,在今河北省正定縣。漢景帝後改為中山國,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 堂號
還金堂:源出典故“甄彬還金”。
中山堂:因為甄氏的郡望為中山,所以得此堂號。
舜河堂:2006年由甄氏後人成立於美國紐約。

家譜文獻

譜名編者編纂方式藏地
浙江浦江浦陽汭溪甄氏宗譜
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圖書館
江蘇甄家樓甄氏族譜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省圖書館
新會甄氏族譜
黃淳序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省南雄珠璣巷
天津豆張莊甄氏家譜
民國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
天津市博物館
開平旺北甄氏族譜
民國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省南雄珠璣巷
無極甄氏族譜簡編
劉宗誠
1995年9月計算機排版列印本
中國文學圖書館網站

字輩排行

地域字輩
山東慶雲
唯叢正佳友承兆在宗文永懷紹祖憲言嗣敬敦倫西易力祥志
江蘇沛縣
唯叢正佳友承兆在宗文永懷紹祖憲言嗣敬敦倫西易力祥志
江蘇邳州甄家莊
玉安允學鳳憲華光(無後續輩分。甄家村有長房,二房,三房;其他沒有房頭)
山東魚台
守懷天西紅恩遠瑞福吉隆昌
山東陽穀
堂守懷天西洪恩遠
山東平邑
學德宜光克己守成
山東鄄城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安徽六安
潓仁良大守善自昌禮隆學士德宜元長茂盛福壽文煥典章功多駿業瑞映華堂恩厚培祖開泰三陽天行正健君相奮強地寧寬容萬物依方貴和時利江山興旺
江蘇睢寧
明懷秀方計(庭)
四川資陽
應加文天正國永明萬代興發德順道光
湖南甄氏一支
子汝才如洪印為宮
河北邢台一支
子本英從玉,守進聚奉廷,成清永長慶,福祿有久思,天廣存寶利,全明德志才,興生延萬順,高占旺世啟
新鄉長垣甄莊村
德林俊其憲
山東滕州
鳳自清成宗,忠厚傳家遠

宗祠對聯

  • 四言通用聯
樵夫卻步;
薴束還金。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無極人甄濟,字孟成,少年時為孤兒,好學而以文雅著稱,在青岩山住十幾年,遠近的人們都佩服他的仁德,甚至樵夾都不到山上砍柴,獵人也不到山上打獵。曾在范陽安祿山署中枉掌書記,後覺察到安祿山要謀反,便用計脫身。肅宗時,歷官秘書郎、侍御史。下聯典指南朝梁中山人甄彬,有德行,為鄉人所稱道。曾以苧麻抵押給人,後來贖回苧麻時,從中發現五兩金,馬上送還給人家。梁武帝很阜就聽說過他的事,代齊建梁後,任他為益州錄事參軍兼郫縣令。
甄氏大宗祠甄氏大宗祠
望征直節;
家世儒宗。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甄濟,天寶中以左拾遺召,安祿山求濟於帝,授范陽掌書記,察祿山有反謀,佯病求歸。祿山反,召之不應,肅宗召置三司署,使通賊官羅拜,以愧其心。下聯典指東漢·甄宇,清靜少欲,習嚴氏《春秋》,建武中征拜博士。
靈蛇示髻;
瘦羊傳名。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甄后每曉妝,輒有一綠蛇盤髻形於腦後,宮人仿之,號靈蛇髻。下聯典指東漢·甄宇建武中拜博士,每臘日,詔賜博士每人一羊,宇獨取其瘦者,為帝所嘉,人稱“瘦羊博士”。
  • 七言通用聯
舜祖衍遷枝葉茂;
河源溯遠水流長。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聯
甄氏祖先是古漢族的名門蓍姓,舜河祖隨著漢民族的南遷大潮,在嶺南創業,繁衍分支,子孫後代散布世界各地,他們為發揚光輝的華夏文化,創造璀璨的嶺南文化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甄氏祖先和後裔的光榮。

文物保護

名稱級別所在地授予時間
無極縣甄氏墓群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無極
1956年第一批授予,1982年7月23日重新公布
南流村甄氏墓地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無極
2001年2月7日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甄姓歷代名人29名,占總名人數的0.06%,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一十三位;甄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八位;甄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八十位;甄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甄姓歷史名人
姓名朝代生卒年籍貫/出生地人物身份/人物成就
西漢
不詳
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
大司馬、承新公
西漢、新朝
?一10
不詳
更始將軍、廣新公
東漢
不詳
北海安丘(今安丘西南)
太子少傅
三國
183-221
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
文昭皇后
北周
535―566
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
數學家
南朝梁
不詳
中山(今河北定縣)
益州錄事參軍兼婢縣令
北朝北魏
不詳
中山無極
侍中
北朝北魏
不詳
中山無極
北徐州刺史
唐朝
約541―643
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
名醫
唐朝
545—?
許州扶溝
名醫
唐朝
?—766
定州無極
文士
明朝
1392-1465
浙江新昌
河南左布政使
明朝
不詳
西安
同知長沙府事
甄姓現代名人
姓名出生年月籍貫/出生地人物身份/人物成就
1948年7月17日
北京
演員
1948年
廣東廣州
廚師、烹飪電視節目主持人
1953年2月20日
澳門
歌手
1963年7月27日
廣東
演員、導演、武術指導
1985年7月4日
廣西柳州
演員
甄姓虛構人物
姓名出處
小說《紅樓夢》
小說《後宮甄嬛傳》,電視劇《甄嬛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