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是巴勃羅·畢卡索在1912年創作的炭筆色粉畫。這幅作品清楚地顯示了畢卡索轉向其“綜合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實驗,以拼貼的手法進行創作的新風格。收藏於瑞典現代藝術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 作者:畢卡索
  • 創作時間:1912年
  • 類別:炭筆色粉畫
  • 尺寸:56.4x 75厘米
  • 位置:瑞典現代藝術博物館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使觀者對其不甚了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在這種複雜的網路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裡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在這幅畫上,可以分辨出幾個基於普通現實物象的圖形:一個瓶子、一隻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們都是以剪貼的報紙來表現的。在這裡,畫家所關注的焦點,其實仍然是基本形式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此時卻是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在分析立體主義的作品中,物象被縮減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為許多的小塊面。畢卡索以這些塊面為構成要素,在畫中組建了物象與空間的新秩序。他通過並置和連線那些筆觸短促而奔放的塊面,獲得一種明晰剔透的畫面結構,反映了某種嚴格而理性的作畫程式。而如今,在綜合立體主義的作品上,他所採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式。他不再以現實物象為起點,將物象朝著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為起點,將基本的形狀及塊面轉化為客觀物象的圖形。這就是說,他在表現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經把一個抽象的畫面結構,組織和安排妥當了。通過對塗繪及筆觸的捨棄,他甚至獲得一種更為客觀的真實。他採用報紙、牆紙、木紋紙,以及其他類似的材料,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塊面。這些塊面,一方面顯示著畫以外的那個世界,另一方面則以其有機的組合而顯示出畫的自身世界的統一性和獨立性。難怪他的畫商及好友卡恩維勒會如此地評價他:“即使沒有擺弄畫筆的本領,他也能搞出絕佳的作品。”在這幅拼貼的畫上,左邊的一塊報紙表示一隻瓶子,那塊印有木紋的紙,則代表著一把提琴。而幾根用木炭筆勾畫的堅挺的線條,則使這種轉換得以實現,並且將那些不相干的拼貼材料,納入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
這種拼貼的藝術語言,可謂立體派繪畫的主要標誌。畢卡索曾說:“即使從美學角度來說人們也可以偏愛立體主義。但紙貼上才是人們發現的真正核心。”在這種拼貼語言的運用中,畢卡索顯然比別的立體派畫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為大膽和富於幻想。別的畫家在拼貼不同的紙片時,多少要顧及到是否符合現實邏輯的問題,他們總是把木紋紙限於表示木質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畢卡索則全然擺脫這種約束。在他的畫上,一張花紋牆紙可用來表現桌面,一張報紙也可剪貼成小提琴。

作品賞析

畢卡索曾在與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談中,闡述了他對於拼貼的看法:“使用紙貼上的目的是在於指出,不同的物質都可以引入構圖,並且在畫面上成為和自然相匹敵的現實。試圖擺脫透視法,並且找到迷魂術(trompe L'esprit)。報紙的碎片從不用來表示報紙,用它來刻畫一隻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張面孔。也從不根據素材的字面意義使用它,而是脫離它的習慣背景,以便在本源視覺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後定義之間引起衝突。如果報紙碎片可以變成一隻瓶子,這就促使人們思考報紙和瓶子的好處。物品被移位,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格格不入的世界。讓人思考這種離奇性,因為意識到自己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侶筆下的畢卡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頁)

作者簡介

畢卡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這幅畫在以後的十幾年中竟使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空前的發展,甚至還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設計、文學、音樂等其他領域。《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卡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