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

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

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位於比利時境內,共有四處礦區遺址,分布在一條170公里長和3-15公里寬的地帶上,自東向西橫穿比利時。在比利時19世紀早期至20世紀下半葉開採的煤礦中,這幾座礦區是現存最完好的。

基本介紹

世界文化遺產,基本資料,遺產描述,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遺產簡介,格朗霍奴礦區,布瓦杜呂克礦區,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
Major Mining Sites of Wallonia
入選時間:2012年
遴選標準:文化遺產(ii)(iv)
地理位置:N50 26 07 E3 50 18(格朗霍奴礦區)
N50 28 17 E4 08 58(布瓦杜呂克礦區)
N50 22 40 E4 26 27(卡齊爾礦區)
N50 41 10 E5 43 21(布雷尼礦區)
遺產編號:1344rev

遺產描述

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位於比利時南部,自東向西橫跨比利時的埃諾省那慕爾省列日省,包含四個礦區(格朗霍奴礦區、布瓦杜呂克礦區、卡齊爾礦區和布雷尼礦區)。該遺址群見證早期工業革命的技術,記錄了歐洲大陸工業革命之後採礦業的發展,在技術和社會層面上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和帶頭作用。
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
比利時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201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v),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Major Mining Sites of Wallonia, 比利時)共有四處礦區遺址,分布在一條長170公里、寬3-15公里的地帶上,自東向西橫穿比利時。在比利時19世紀早期至20世紀下半葉開採煤礦的地點中,這幾座礦區是現存最完好的。這些遺址是典型歐洲工業時代早期烏托邦建築風格前期的作品,與工業化和城市建築群高度融合(特別是建築師布魯諾·雷納德[Bruno Renard]於19世紀上半葉設計的格朗霍奴煤礦[the Grand-Hornu colliery]和工人城市)。在布瓦杜呂克(Bois-du-Luc)礦區,保存有大量於1838年至1909年間建造的建築物,以及17世紀末開發的歐洲最早的煤礦之一。儘管瓦隆地區(WALLON)曾擁有數百座煤礦,其中的大部分現在已不再保有過去的基礎設施,與此相反,瓦隆尼亞採礦遺蹟中的4個礦區遺址卻很好的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

遺產簡介

瓦隆大區位於比利時南部,煤礦資源十分豐富,工業發達,傳統以煤炭、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其主要經濟支柱。 18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採礦和重工業成為比利時經濟的主要部分,大多數礦山和礦冶工業都位於東西橫貫瓦隆區的一塊狹長地帶中(被稱為“工業山谷”)中,後來圍繞著迅速發展的採礦業,這一帶的城市也迅速發展。
瓦隆人的採礦技術得到高速發展,採礦設施先進,煤炭產量劇增,僅1830年,比利時的煤產量就達到六百萬噸,多於法國。隨之而產生的礦業文化也得到飛速發展。二十世紀下半葉之後,隨著煤炭資源逐漸枯竭,瓦隆工業發展的重心轉向其他產業,煤炭工業走向衰弱。本遺產包括的四座礦山已然不再生產,只是作為博物館向參觀者開放。
瓦隆尼亞採礦遺蹟群自東向西橫跨比利時的埃諾省、那慕爾省和列日省,遺蹟群中的四處礦區遺址,是現存保存最完好的煤礦開採遺蹟。這些遺蹟群是歐洲工業時代早期烏托邦建築風格典型前期作品,並且與工業與城市建築群高度融合在一起,其中特別著名的代表是19世紀上半葉由建築師布魯諾·雷納德(Bruno Renard)設計建造的格朗霍奴煤礦(the Grand-Hornu Colliery)和工人城市。在布瓦杜呂克(Bois-du-Luc)礦區,保存有大量於1838年至1909年間建造的建築物,以及17世紀末開發的歐洲最早的煤礦之一。儘管瓦隆地區曾擁有數百座煤礦,然而其中的大部分現在已不再保有過去的基礎設施,與此相反,瓦隆尼亞採礦遺蹟中的4個礦區遺址卻很好的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

格朗霍奴礦區

亨利·喬治1810年創辦了格朗霍奴煤礦和工業城鎮,由建築師布魯諾·雷納德設計。1816-1832年中央工業區建成,19世紀上半葉,圍繞中央工業區的礦工住房建成。城鎮經過仔細規劃,沿著東西方向的軸線展開。建築沿街規劃,形成矩形和梯形的中央庭院,煤礦創始人的雕像矗立在庭院中心。沿街具有相同的外牆,每戶都有一個後花園;廠房、機械車間、木工房和管理辦公室,以及井架和設備等都完整保留。工業城鎮是歐洲“理想城市”探索的典範。各式各樣不同用途的採礦機械,使遊客不禁感慨西方國家工業機械的發達。這個採礦遺蹟群與其他礦區不同的是,它仍然保持著過去完整的基礎設施,可使人想像到當年礦區熱鬧和繁忙的生產景象。

布瓦杜呂克礦區

布瓦杜呂克礦區則保存有大量1838-1909年間建造的建築物,以及17世紀末開發的歐洲最早的煤礦。遺址群包括廠房、礦山、礦工住房、城鎮規劃,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與發展的歷史,特別是為了紀念1956年發生的歐洲最後一個重大礦難,有262名遇難者,遺址內設有遇難者墓園。礦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嚴重破壞之後多次重修,煤炭開採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地面建築和設施設備得到保護,功能轉化為採礦博物館,一些淺層地下巷道向公眾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