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瓦釜之鳴
【解釋】瓦釜:沙鍋,比喻庸才。聲音低沉的沙鍋發出雷鳴般的響聲。比喻庸人占據高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釜之鳴
- 拼音:wǎ fǔ zhí míng
- 釋義:比喻庸人占據高位
- 出處:《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
詳細釋義,典源,釋義,同源典故,運用示例,典故說明,
詳細釋義
典源
昭明文選》卷三十三〈騷下·卜居〉~530~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蔽鄣於讒。心煩意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意惑遑也。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寧廉絜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汜汜若水中之鳧乎?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抗軛乎?將隨駑馬之?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蔽鄣於讒。心煩意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意惑遑也。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寧廉絜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汜汜若水中之鳧乎?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抗軛乎?將隨駑馬之?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釋義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瓦釜,沙鍋,比喻庸才。聲音低沉的沙鍋發出雷鳴般的響聲。比喻無德無才的人占據高位,威風一時。
同源典故
瓦釜金鏞 瓦釜雷鳴 瓦釜鳴 瓦釜鳴雷 雷鳴瓦釜
運用示例
宋 黃庭堅《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之三:“經術貂蟬續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鳴。”
郭沫若 《沸羹集·為革命的民權而呼籲》:“人民有話不能言,言者無責可自負。其結果必然成為瓦釜雷鳴、黃鐘毀棄的世界。”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瓦釜雷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戰國楚臣屈原受讒言毀謗,懷王時,放逐漢北,楚頃襄王時雖召回重用,旋又遭讒,流放江南,於是作〈九歌〉、〈卜居〉等篇,以明己志。〈卜居〉這篇是寫他一直得不到召見,理想和現實的相互矛盾,心裡感到迷惑,於是去見太卜,想藉由占卜結果來解開心中的迷惑。文中屈原說他不知該怎麽做才是對的,覺得世間污濁不清,輕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千鈞卻是輕的,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直似妖怪作聲,庸人在職;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屈原以「黃鐘」比喻賢士,「瓦釜」比喻讒人,感嘆小人得志,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後來「瓦釜雷鳴」用來比喻平庸無才德的人卻居於顯赫的高位。亦用來比喻拙劣的文章卻風行於世。宋朝黃庭堅〈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詩三首之三:「經術貂蟬續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鳴。」正以「瓦釜雷鳴」比喻文章之拙劣與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