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兒井

瓢兒井

在灌雲縣城北的奶頂山巔,花子墳東邊,有一奇異的石泉。泉雖很小,僅容一瓢之水,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舀完一瓢,馬上又滲一瓢。時取時盈,盈而不溢,故稱此泉名叫瓢兒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瓢兒井
  • 地理位置:灌雲縣城北的奶頂山巔
  • 氣候類型:不詳
  • 占地面積:不詳
  • 著名景點:灌雲縣城北
神奇的瓢兒井,歷史緣由,

神奇的瓢兒井

由於瓢兒井的水質甘醇清洌,水的來源又如此神奇,因而吸引了古今中外無數遊人來此參觀訪問。以至沿海眾多船民,只要經過大伊山,大都不會忘記登山取水,帶回艙內,細細品嘗。他們說,喝過此水,頓覺神志清爽,精力充沛,槳櫓勤橈,行船順利。

歷史緣由

據史書記載,瓢兒井古時人們稱它為神泉和聖泉。因為大旱年頭或兵荒馬亂時,它曾多次為伊山人民解除困境,幸免於難。據清代海州學者相用庵所著《朐陽紀略》記載,在同治元年五月,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轉戰到大伊山,其部下饒將劉天福與清將丁鳳林,進行巷戰時,鎮內居民紛紛逃至大小山圍避險。該書載曰:“捻亂,山椒砌石圩二,為避亂桃源。大圩在萬丈崖巔,小圩在花子墳東。”其時正值夏季,乾旱無雨,溝澗乾涸,數千人困在山巔,烈日炎炎,曬得奄奄一息,幸有瓢兒井,每人尚能攤得涓滴之水,共度難關,並立碑於側,上刻“天賜神井”四字,以表紀念。
舊時大伊山廟宇棋布,僧尼眾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依靠香客施捨,廟大名高,香客自然會多,經濟來源也會寬裕,而廟小名氣不高,香火不旺,施主寥若星辰,生活更是艱窘。在瓢兒井附近,原有一座尼姑庵,除卻三間殿堂和兩間廂房外,別無所有。可是這個庵內的老尼姑,很有經濟頭腦。她看到世人對瓢兒井十分崇拜,便趁機將廟名改為甘露庵。並將供奉的觀音菩薩手中的花瓶,盛滿泉水。大勢宣傳,瓢兒井的水源,就在花瓶中,由觀音老母掌握施捨甘霖,號召香客虔誠祈禱觀音菩薩,飲此泉水,就會祛災滅禍,全家平安,人丁興旺。從此這個庵的香火非常旺盛,收入頗豐。對此,《嘉慶海州志》也有這樣的記載:“甘露庵,在大伊(鎮)北山,碧霞宮下,因其西有獅子聖泉故名。”志書說的獅子聖泉,即是官家為瓢兒井取的正名。因奶頂山的形狀像一隻未醒的睡獅故名。
過去有許多人,對瓢兒井這個聖泉都想窺探其神秘性之所在。清代乾嘉時期,江南有個大學者,名叫青城子,曾來此考察,在他所著的《誌異續編》一書中記載說:“大伊山碧霞宮下有聖泉,上覆綠樹,下列蒼石,廣不盈尺,百縮百盈,此乃山陵之氣,凝為泉脈,開竅於石,氣通泉出,乃自然之理,非人為所可施也。”
青城子對瓢兒井客觀唯物的理性之說使得原來甘露庵老尼姑神秘的聳言不攻自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