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枯萎病

瓠子枯萎病

瓠子枯萎病,俗稱“死秧子”,一般年份發生較輕,個別年份發生較重。一般重茬或多年連作發病較重。

基本介紹

  • 別稱:瓠子枯萎病
  • 常見發病部位:維管束系統
  • 常見病因:尖鐮孢菌葫蘆專化型
  • 常見症狀:植株萎蔫、枯死
主要症狀,發生特點,防治方法,

主要症狀

瓠子枯萎病是一種維管束系統性病害,主要症狀表現為植株萎蔫、枯死。
發病初期近地面主莖蔓呈褐色水浸狀腐爛,變細或縱裂,並逐漸乾枯。在高濕條件下,根、莖蔓病部常有琥珀色膠狀物流出,表面產生白色或粉紅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折斷莖蔓和主根時,能看到維管束內部變褐色,有別於瓠子蔓枯病。受害植株最初表現為部分葉片中午萎蔫,早晚可恢復,隨後逐漸擴展到全株,一般10~15天后整株死亡。

發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尖鐮孢菌葫蘆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lagenariae Matuo et Yamamoto侵染引起。病菌以菌絲、厚垣孢子或菌核在種子或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初侵染源。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病菌借雨水、灌溉水等傳播,病菌從根部傷口、自然裂口或根毛細胞侵入,也可從莖基部的裂口侵入,最後進入到維管束髮育堵塞導管,造成葉片萎蔫。該病是一種土傳病害,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發育適溫在24~27℃,空氣濕度超過90%容易發病,土壤溫度15℃時,潛育期約15天。連作地、土壤濕度大、地下害蟲多的田塊發病重,時晴時雨或連陰雨後聚晴,病害易流行。瓠子枯萎病是一種土傳真菌性病害,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但以座瓜期為發病高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基肥不足、氮肥施用過多、多年連作等地塊一般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合理輪作:選用5~8年沒種過瓜類的土壤配苗床土育苗,最好與非瓜類作物間隔5~6年輪作,至少也要間隔3年以上。在有條件種植水稻的地區,提倡與水稻間隔輪作1年以上。並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用藥劑加新高脂膜拌種,提高種子發芽率。
2、調節土壤酸鹼度:定植前整地時每畝施入熟石灰80~100千克,以改變土壤酸鹼度,同時向地面噴施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可減輕枯萎病的發生;播種後及時噴施新高脂膜保溫保墒,防治土壤結板,提高出苗率。
3、加強田間管理:定植前要深耕暴曬,施足腐熟的有機肥。定植後要合理澆水,促使植株根系發育,增強抗病力。嚴格控制氮肥使用量,在瓠瓜生長期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主梢旺長,促進花芽分化;並在開花前噴施壯瓜蒂靈增粗果蒂,強化營養輸送量,促進瓜體快速發育,瓜型漂亮是冬瓜高產優質。
4、藥劑防治,出現中心病株後,應及時清除,並根據植保要求立即選用20%龍克菌懸浮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進行灌根,每株澆灌藥液250ml。每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並注意交替使用;同時配合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強藥效,鞏固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