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葫蘆褐斑病

瓠子、葫蘆褐斑病是一種真菌類病害,主要危害瓠子、葫蘆等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瓠子、葫蘆褐斑病
  • 外文名: Clavated calabash and Green calabash Cercospora leaf spot
  • 病原中文名: 瓜類尾孢
  • 病原拉丁學名: Cercospora citrullina Cooke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發病,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病原分類地位: 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瓠子、葫蘆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

為害症狀

瓠子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在葉片上形成較大的黃褐色至棕黃褐色病斑,大小10~22毫米,形狀不規則。病斑周圍水浸狀,後褪綠變薄或現出淺黃色至黃色暈環,嚴重的病斑融合成片,最後破裂或大片乾枯。葫蘆褐斑病發生於植株生育後期,主要為害葉片,產生淺灰黃色或褐色至灰褐色不規則病斑。症斑邊緣不明晰,別於其他葉斑病,大小5~20毫米,大小差異很大。後期病斑穿孔或融合為大塊枯斑,致葉片乾枯或脫落。

病原特徵

瓜類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 Cooke),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座不明顯或無,分生孢子梗多單生,個別3~5根或少於10根束生,欖褐色,具隔1~7個,膝狀節0~2個,節上和頂端具較明顯的孢子痕,梗端顏色漸淺,基部1個細胞大,分生孢子梗大小55~175×3.75~5微米;分生孢子針形至倒棒狀多彎曲,少數短或直,分生孢子無色多隔,基部亞鈍,大小23.75~247.5×2.5~4.5微米。

傳播發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叢或菌絲體在遺落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濺射傳播,引起初侵染。發病後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致病害逐漸擴展蔓延,濕度高或通風透光不良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早熟蒲瓜、中熟青葫蘆等優良品種。
(2)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50%多·霉威(多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1:1:240倍式波爾多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