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自選集:彩霞滿天》內容簡介:那個彈琴的女孩,撿小麻雀的女孩,到岩洞裡找他的女孩,陪他看落日的女孩,跟著他走往世界盡頭的女孩,像一片美麗的晚霞,倏然消失在漫漫長夜裡。身份的懸殊,阻不斷兩心的羈絆,際遇的坎坷,隔不絕彼此的相思。但猜忌的疑雲,蔽去了夕陽的餘暉。如何相擁捱過長夜,共同迎來明朝的彩霞滿天?
基本介紹
- 書名:瓊瑤自選集:彩霞滿天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頁數:284頁
- 開本:32
- 品牌:新經典文化
- 作者:瓊瑤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330453X, 978751330453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瓊瑤自選集:彩霞滿天》改編自讀者真人真事,讓瓊瑤熱淚盈眶的青澀戀曲!林青霞、秦漢傾情演出同名電影,蔡康永、詹宏志、韓良憶、侯文詠誠摯推崇!眨眨眼,讓愛成為小時候的秘密,勾勾手,真心互許長大後的誓言,那一顰一笑、一字一句,永遠都在我心中,化不盡,也吹不散……直到現在,喬書培仍然記得那個來自「白屋」的小女孩,總是帶著怯生生的笑望向自己,那眼神充滿了無數的仰慕與崇拜,炙熱地燒灼著喬書培。只是他還來不及理解,自己心裡那一陣莫名的震顫代表著什麼,采芹就像黃昏里的一朵彩霞,倏地消失在黑暗中。又是好多年過去了,喬書培愛了采芹這樣久,心中卻早已失去再見到她的希望。沒想到,采芹真如彩霞般變幻莫測,居然重新出現在書培的天空里!只不過,她已不是當年單純稚嫩的小女孩,采芹的眼中有風霜,眉宇間有化也化不開的哀愁。這些年,采芹到底經歷了什麼?犧牲了什麼?喬書培心中的無限個疑問、無限的憐惜,逐漸化成一團濃郁的黑暗,籠罩了兩人……
作者簡介
瓊瑤,本名陳喆,一九三八年生於四川,一九四九年隨父母遷居台灣。自幼受古典詩詞薰陶,文筆流暢優美,文心細膩別致。一九四七年,九歲,在上海《大公報》發表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一九五四年,十六歲,在台灣《晨光》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雲影》;一九六三年,二十五歲,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暢銷百萬冊,引起轟動,一舉躍登文壇。此後五十年來,瓊瑤已創作六十五部小說,以高潮迭起的情節、浪漫詩意的情愫、青春唯美的情致吸引了眾多讀者,幾乎所有作品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瓊瑤筆下的愛情故事,盪氣迴腸、催人淚下、感人至深,賺盡三代讀者愛與淚,“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瓊瑤”,半世紀來風潮不減。二〇一二年,遴選出十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推出“瓊瑤自選集”,紀念永不退色的少年情懷,珍重從未淡去的青春鄉愁。
媒體推薦
我開始真正閱讀瓊瑤的作品是人過中年以後的事了。
人過中年,重新再閱讀這些作品時,發現了很多過去沒有體會到的事。
很多人覺得瓊瑤的小說“浪漫”,甚至“不切實際”,但在我看來事實正好相反。瓊瑤的愛情小說固然擁有羅曼史的結構、外貌,但它和傳統暢銷羅曼史卻有很大的不同。
不像當代的愛情連續劇、羅曼史,大部份的篇幅用來處理男女主角之間的曖昧、懸宕、追逐;瓊瑤筆下的男女,真情告白或兩情相悅通常在故事較早的階段就出現了。在那之後,男女主角通常必須面對愛情背後,更龐大階級、價值落差、甚至是歷史、道德難題,這其中的掙扎、抗爭與選擇,往往才是故事真正的高潮。
不妥協的愛情戰鬥
和傳統順服的羅曼史不同的是,在傳統羅曼史里,所謂的阻力多半是一個為了推演男女主角戀情而設計出來的假議題。這些衝突,幷不真正碰觸現實核心,男女主角的衝突,往往經過幾次的往來、交手,新事件以及新認知,原來來自現實的困境,很容易就化解了。最後,如同大家期待的,走上“公主與王子終於結婚,從此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皆大歡喜的結局。但瓊瑤的小說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她的愛情故事讀到最後,你甚至懷疑,作者更在乎的,到底是男女主角的愛情,還是她對愛情背後那些保守的階級、道德、體制、傳統與價值觀的對抗與控訴。
瓊瑤總是憑藉著她對最簡單、最單純愛情的信仰,理直氣壯地挑釁愛情的背後更龐大來自現實的阻力。在羅曼史小說里,一旦阻力來自真實的現實議題,不管是階級、體制、道德、價值上的,只要作者稍微堅持這個阻力不放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很容易變得跌跌撞撞、頭破血流。但我們看到瓊瑤對於這些阻力,幾乎是採取一種不妥協的戰鬥態度,以至於故事走到最後,寧可變成悲劇,也要取得一種精神上絕對的高度與勝利。
或許這就是瓊瑤被認為“夢幻”、“不切實際”的主要理由了。有人覺得這樣的“絕對愛情”太不食人間煙火了。可是又說回來,少了這樣的信仰,我們的文學世界或許就不會有羅密歐與茱麗葉、或者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奇。而少了這些傳奇,要對抗那些龐大的體制、現實、道德、傳統,也就變成不可能。
叛逆挑釁的流行精神
很多人以為瓊瑤之所以能主導幾十年的台灣流行文化,是因為“愛情”。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其實是瓊瑤以及她的愛情故事,長久以來一直站在流行文化浪潮的最前線,以一種“不乖”的姿態,對抗著整個僵化又動彈不得的時代。是那樣的叛逆、挑釁的流行精神吸引了好幾個時代的讀者、觀眾。想起來,那時的師長、父母之所以不鼓勵閱讀瓊瑤的小說,“夢幻”、“不切實際”或許只是表面的藉口,真正的理由應該是害怕那些“不乖”的意志會影響年輕人,讓年輕人變得叛逆,不再順服社會的主流價值吧?
但一味地順服主流價值的人生,真的比較沒有問題嗎?當時所認為絕對正確的關於“愛國的”、“民族的”、“社會的”、“奉獻服務的”……的主流價值,就人生而言,真的比追求愛情、追求真情、美好的親密關係,更“切實際”或更“不夢幻”嗎?
瓊瑤或許歌頌愛情的偉大,但她從來沒有試圖用愛情來麻醉我們,也從來沒試圖要讓我們在愛情中學習屈服、順服。反過來,藉由她的愛情故事的影響力,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不乖的姿態和身影,好讓我們在那個壓抑的年代裡,得以見識到不同的可能以及選擇。
這是瓊瑤小說作為時代的經典,我最珍惜的部份。
——著名作家 侯文詠 《瓊瑤不乖》
人過中年,重新再閱讀這些作品時,發現了很多過去沒有體會到的事。
很多人覺得瓊瑤的小說“浪漫”,甚至“不切實際”,但在我看來事實正好相反。瓊瑤的愛情小說固然擁有羅曼史的結構、外貌,但它和傳統暢銷羅曼史卻有很大的不同。
不像當代的愛情連續劇、羅曼史,大部份的篇幅用來處理男女主角之間的曖昧、懸宕、追逐;瓊瑤筆下的男女,真情告白或兩情相悅通常在故事較早的階段就出現了。在那之後,男女主角通常必須面對愛情背後,更龐大階級、價值落差、甚至是歷史、道德難題,這其中的掙扎、抗爭與選擇,往往才是故事真正的高潮。
不妥協的愛情戰鬥
和傳統順服的羅曼史不同的是,在傳統羅曼史里,所謂的阻力多半是一個為了推演男女主角戀情而設計出來的假議題。這些衝突,幷不真正碰觸現實核心,男女主角的衝突,往往經過幾次的往來、交手,新事件以及新認知,原來來自現實的困境,很容易就化解了。最後,如同大家期待的,走上“公主與王子終於結婚,從此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皆大歡喜的結局。但瓊瑤的小說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她的愛情故事讀到最後,你甚至懷疑,作者更在乎的,到底是男女主角的愛情,還是她對愛情背後那些保守的階級、道德、體制、傳統與價值觀的對抗與控訴。
瓊瑤總是憑藉著她對最簡單、最單純愛情的信仰,理直氣壯地挑釁愛情的背後更龐大來自現實的阻力。在羅曼史小說里,一旦阻力來自真實的現實議題,不管是階級、體制、道德、價值上的,只要作者稍微堅持這個阻力不放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很容易變得跌跌撞撞、頭破血流。但我們看到瓊瑤對於這些阻力,幾乎是採取一種不妥協的戰鬥態度,以至於故事走到最後,寧可變成悲劇,也要取得一種精神上絕對的高度與勝利。
或許這就是瓊瑤被認為“夢幻”、“不切實際”的主要理由了。有人覺得這樣的“絕對愛情”太不食人間煙火了。可是又說回來,少了這樣的信仰,我們的文學世界或許就不會有羅密歐與茱麗葉、或者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奇。而少了這些傳奇,要對抗那些龐大的體制、現實、道德、傳統,也就變成不可能。
叛逆挑釁的流行精神
很多人以為瓊瑤之所以能主導幾十年的台灣流行文化,是因為“愛情”。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其實是瓊瑤以及她的愛情故事,長久以來一直站在流行文化浪潮的最前線,以一種“不乖”的姿態,對抗著整個僵化又動彈不得的時代。是那樣的叛逆、挑釁的流行精神吸引了好幾個時代的讀者、觀眾。想起來,那時的師長、父母之所以不鼓勵閱讀瓊瑤的小說,“夢幻”、“不切實際”或許只是表面的藉口,真正的理由應該是害怕那些“不乖”的意志會影響年輕人,讓年輕人變得叛逆,不再順服社會的主流價值吧?
但一味地順服主流價值的人生,真的比較沒有問題嗎?當時所認為絕對正確的關於“愛國的”、“民族的”、“社會的”、“奉獻服務的”……的主流價值,就人生而言,真的比追求愛情、追求真情、美好的親密關係,更“切實際”或更“不夢幻”嗎?
瓊瑤或許歌頌愛情的偉大,但她從來沒有試圖用愛情來麻醉我們,也從來沒試圖要讓我們在愛情中學習屈服、順服。反過來,藉由她的愛情故事的影響力,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不乖的姿態和身影,好讓我們在那個壓抑的年代裡,得以見識到不同的可能以及選擇。
這是瓊瑤小說作為時代的經典,我最珍惜的部份。
——著名作家 侯文詠 《瓊瑤不乖》
圖書目錄
代序:寫瓊瑤,讀瓊瑤,體會瓊瑤
推薦序:瓊瑤不乖
正文
推薦序:瓊瑤不乖
正文
後記
公元一九七五年夏天,我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希望我見他一面,聽一聽他的故事,“值不值得寫成一篇小說”。說真的,這些年來,我收到這類的讀者來信實在太多,大部分都被我回絕了。因為,我越來越發現,真實的故事最難寫,它們永遠會陷於兩種情況:一、太平凡。平凡得根本沒有一寫的價值,只有故事的主人翁才認為它“可歌可泣”,事實上可能已經被人寫濫了。二、太離奇。有些真實故事離奇得像假的,我有位朋友一生結婚了六次,次次驚心動魄。另一位朋友歷經摔飛機、撞車、翻船……而大難不死。這些故事完全不合於邏輯學,寫出來準被人罵為:“編故事都編不完整!”因而,我很怕聽真實故事,也很怕寫真實故事。
但是,我的小說里仍然有很多是取材自真實故事,像《彩雲飛》(《窗外》《碧雲天》《女朋友》《在水一方》《六個夢》,等等。當然,即使是真實故事,也經過了我的誇張或潤飾,該增的增,該減的減,與真正的原來面貌,不可能再一模一樣了。有時,我這些真實故事的主角,也會對我說一句:
“比我自己的故事美多了!”
可見,我常常會把故事過分地美化,而削弱了它的真實性,我不知道,這算我的成功,還算我的失敗?
話說回頭,當我收到那位讀者來信的時候,我並不想見他的,我發現他的信寫得非常好,文筆流暢而詞句動人。於是,我建議他“自己寫”。一周后,他寄來厚厚的一本由活頁紙訂成的冊子,和一封短簡:
……你以為我沒有嘗試過自己寫嗎?我寫了很久,只能寫一些片段,而不能把它組合成一篇完整的小說。像拍電影,我跳拍了許多鏡頭,卻不知道怎樣“連戲”。所以,我才決心放棄,而把這個“故事”送給你。因為,我那故事中的女主角——采芹,是你的書迷,她堅持要我把這個故事告訴你……
我開始閱讀他所寫的那些“片段”,不止我一個人閱讀,包括我的秘書小姐,我們曾經很費心地想把他這本厚厚的冊子(大約有二十萬字)組合起來,最後,我們兩個人都放棄了,因為,它確實只是一些片段的“快鏡頭”,很難連貫成一個整體。寫的人過分激動,而忽略了故事的完整性。
於是,我見了這位讀者——喬書培。
於是,在我的書房中,我用了整個一下午的時間,聽喬書培細細地告訴我他和采芹的故事。他來見我的那天,正是他大學畢業,即將分發去受預備軍官訓練的前夕。他給我的印象是:年輕、漂亮、溫文儒雅,頗有書卷味,而又不失其男性的英爽和豪邁之氣。我聽了他的故事,而且我感動了。說來奇怪,整個故事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是他和采芹吵架和好後,兩人共飲一杯甘蔗汁那段。有次,我把這段故事講給一個朋友聽,那朋友竟回了我一句:
“胡說八道,怎么會有人窮得買不起一杯甘蔗汁!”
可是,這竟是“事實”。
雖然我很被這故事感動,雖然我也答應喬書培,有朝一日,我會嘗試去寫它。但是,我卻讓這故事冷凍了三年之久。在這三年中,我寫了很多部小說,包括《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雁兒在林梢》《一顆紅豆》等,卻遲遲沒有提筆去寫《彩霞滿天》,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想,或者在我的潛意識裡,我仍然期望喬書培能完成它。
今年年初,我的寫作情緒忽然陷入了低潮,我不滿意我的每一本作品,我見到稿紙就“頭痛”。我失去信心,失去鬥志。我有好多部小說的腹稿,都只開一個頭就被我拋棄了。我拚命閱讀別人的作品,拚命“自我檢討”……我覺得我無法再寫作了。因為,我每個“腹稿”都無法吸引我繼續寫下去。我常終日徘徊在書房中,久久不能成一字。寫作原是一件最寂寞最孤獨的工作,需要最大的“毅力”去“進行”,去“完成”。在寫作的過程里,痛苦實在比歡樂多。儘管我有時也很瀟灑地說:創作本身是一件享受,一種挑戰。但是,人類的挑戰有多少不同的形態!天下就有些傻瓜選擇賽車的職業,每天把自己放在生死邊緣中,經常撞得頭破血流。天下也有些傻瓜選擇寫作為職業,每天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而對著成疊空白的稿紙,硬要把自己腦海里抽象的思想和感情,具體地搬到稿紙上去。我在那份低潮的情緒中“蕭索”了一段日子。自己心中也很明白,並沒有任何人強迫我“寫作”,假若“寫作”真的很痛苦,我大可不寫。像三毛《哭泣的駱駝》的作者)來信所說:
“如果我是你,我早就釣魚去了!”
我想,我應該釣魚去。可是,我握著釣魚竿的時候,一直幻想我握著的是筆,我在水面上寫字,把魚都寫跑了。於是,我很悲哀地發現一件事實,我逃不開寫作,就像賽車選手逃不開賽車似的,那是種誘惑,是種蠢動在血液里的衝力。儘管它是痛苦,儘管它是折磨,儘管它是煎熬……我就是擺脫不開它。它也是“愛情”的一種:痛苦和狂歡常常糅合在一起的,讓你對它又恨又愛又怕而又不忍逃開。
於是,在那段“蕭索”的日子之後,我忽然想起喬書培的故事,想起他們的防風林、沙灘、落日、小閣樓、甘蔗汁和他們那段曲折感人的心路歷程,以及那深摯得令人墮淚的愛情。於是,忽然間,我的“低潮”過去了,我的“煩躁”消失了。我回到我的書房裡,開始執筆寫((彩霞滿天》了。
不可否認,寫作的過程仍然艱苦。我有個最壞的寫作習慣,一旦文思潮湧,我就是把手指寫得破了皮我也不肯停止。因而,每本書寫到最後幾章,我的手上全都包上了紗布,以保護我那又紅又腫又痛的手指。在這段時期,我會變成一隻刺蝟,渾身都是刺,任何朋友都別來找我,否則,我總是給人釘子碰,碰得別人七葷八素。好在,至親好友,對我這種個性都已經了解了。
《彩霞滿天》比我預計的進度慢,也比我預計的字數多。我寫得很用功,很專注。說來慚愧,好幾次我不得不停筆,只因為我競被他們的愛情感動得熱淚盈眶。真實故事的優點就在這兒,它的畫面永遠在你面前,使你不由自主地深陷進去,去分擔他們的苦與樂。如今,我終於把這本書寫完了,在深深透出一口長氣之後,我很坦白地說了一句話:
“這是最近幾年來,我自己比較偏愛的一部作品!”
真的,不論讀者們是否能接受它,喜歡它,我卻好“偏愛”它。當然,我也必須對喬書培和殷采芹致歉,其中若干細節,我不能不加上我自己的想像力,也有些地方,我略作更改,使若干“不合邏輯”的地方變得“邏輯化”。再有故事最初的發生地是澎湖,因為我對該地相當陌生,只好含糊稱為西部某港,希望不影響全書的真實性。總之,我已盡力寫出了這個故事,但願“它”能像感動我自己一樣的感動別人。
假若讀者們能耐心地讀完這本小說,而又有興趣來讀這篇“後記”的話,我在最後,還有張小小的年表,來交代一些書中並未交代的事情。
公元一九七四年夏天:
喬書培與殷采芹完成婚禮,伴娘是蘇燕青,伴郎是陳樵。定居台北市,並接來喬雲峰共享天倫之樂。
公元一九七五年夏天: 陳樵與何雯完成婚禮,伴娘仍是蘇燕青,伴郎姓名不詳。
公元一九七三年夏天:
殷振揚開始駕駛計程車謀生,他仍然經常打架生事,並曾因毆辱警察,不服取締而被捕數次,兩年後忽結識一位山地姑娘,從此被該女孩“管理”得服服帖帖。
公元一九七六年秋天:
蘇燕青出國進修,在美國加州大學改學教育。據說邂逅了某位華僑醫生,來往密切,結果不詳。
公元一九七三年——直迄於今:
關若飛仍在彈電子琴,如果你去“喜鵲窩”,必定可以見到他。喬書培夫婦曾為他多次做媒,並曾大力撮合他與蘇燕青,紛紛失敗。關若飛聲稱抱獨身主義。
喬書培聽過他邊彈邊唱那支《我等待你直到白髮如霜》後,曾對采芹說:
“這傢伙永遠是我的威脅!”
或者為了保持這份“威脅力”,關若飛始終未婚,甚至不交女友。
一九七八年夏季於台北
但是,我的小說里仍然有很多是取材自真實故事,像《彩雲飛》(《窗外》《碧雲天》《女朋友》《在水一方》《六個夢》,等等。當然,即使是真實故事,也經過了我的誇張或潤飾,該增的增,該減的減,與真正的原來面貌,不可能再一模一樣了。有時,我這些真實故事的主角,也會對我說一句:
“比我自己的故事美多了!”
可見,我常常會把故事過分地美化,而削弱了它的真實性,我不知道,這算我的成功,還算我的失敗?
話說回頭,當我收到那位讀者來信的時候,我並不想見他的,我發現他的信寫得非常好,文筆流暢而詞句動人。於是,我建議他“自己寫”。一周后,他寄來厚厚的一本由活頁紙訂成的冊子,和一封短簡:
……你以為我沒有嘗試過自己寫嗎?我寫了很久,只能寫一些片段,而不能把它組合成一篇完整的小說。像拍電影,我跳拍了許多鏡頭,卻不知道怎樣“連戲”。所以,我才決心放棄,而把這個“故事”送給你。因為,我那故事中的女主角——采芹,是你的書迷,她堅持要我把這個故事告訴你……
我開始閱讀他所寫的那些“片段”,不止我一個人閱讀,包括我的秘書小姐,我們曾經很費心地想把他這本厚厚的冊子(大約有二十萬字)組合起來,最後,我們兩個人都放棄了,因為,它確實只是一些片段的“快鏡頭”,很難連貫成一個整體。寫的人過分激動,而忽略了故事的完整性。
於是,我見了這位讀者——喬書培。
於是,在我的書房中,我用了整個一下午的時間,聽喬書培細細地告訴我他和采芹的故事。他來見我的那天,正是他大學畢業,即將分發去受預備軍官訓練的前夕。他給我的印象是:年輕、漂亮、溫文儒雅,頗有書卷味,而又不失其男性的英爽和豪邁之氣。我聽了他的故事,而且我感動了。說來奇怪,整個故事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是他和采芹吵架和好後,兩人共飲一杯甘蔗汁那段。有次,我把這段故事講給一個朋友聽,那朋友竟回了我一句:
“胡說八道,怎么會有人窮得買不起一杯甘蔗汁!”
可是,這竟是“事實”。
雖然我很被這故事感動,雖然我也答應喬書培,有朝一日,我會嘗試去寫它。但是,我卻讓這故事冷凍了三年之久。在這三年中,我寫了很多部小說,包括《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雁兒在林梢》《一顆紅豆》等,卻遲遲沒有提筆去寫《彩霞滿天》,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想,或者在我的潛意識裡,我仍然期望喬書培能完成它。
今年年初,我的寫作情緒忽然陷入了低潮,我不滿意我的每一本作品,我見到稿紙就“頭痛”。我失去信心,失去鬥志。我有好多部小說的腹稿,都只開一個頭就被我拋棄了。我拚命閱讀別人的作品,拚命“自我檢討”……我覺得我無法再寫作了。因為,我每個“腹稿”都無法吸引我繼續寫下去。我常終日徘徊在書房中,久久不能成一字。寫作原是一件最寂寞最孤獨的工作,需要最大的“毅力”去“進行”,去“完成”。在寫作的過程里,痛苦實在比歡樂多。儘管我有時也很瀟灑地說:創作本身是一件享受,一種挑戰。但是,人類的挑戰有多少不同的形態!天下就有些傻瓜選擇賽車的職業,每天把自己放在生死邊緣中,經常撞得頭破血流。天下也有些傻瓜選擇寫作為職業,每天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而對著成疊空白的稿紙,硬要把自己腦海里抽象的思想和感情,具體地搬到稿紙上去。我在那份低潮的情緒中“蕭索”了一段日子。自己心中也很明白,並沒有任何人強迫我“寫作”,假若“寫作”真的很痛苦,我大可不寫。像三毛《哭泣的駱駝》的作者)來信所說:
“如果我是你,我早就釣魚去了!”
我想,我應該釣魚去。可是,我握著釣魚竿的時候,一直幻想我握著的是筆,我在水面上寫字,把魚都寫跑了。於是,我很悲哀地發現一件事實,我逃不開寫作,就像賽車選手逃不開賽車似的,那是種誘惑,是種蠢動在血液里的衝力。儘管它是痛苦,儘管它是折磨,儘管它是煎熬……我就是擺脫不開它。它也是“愛情”的一種:痛苦和狂歡常常糅合在一起的,讓你對它又恨又愛又怕而又不忍逃開。
於是,在那段“蕭索”的日子之後,我忽然想起喬書培的故事,想起他們的防風林、沙灘、落日、小閣樓、甘蔗汁和他們那段曲折感人的心路歷程,以及那深摯得令人墮淚的愛情。於是,忽然間,我的“低潮”過去了,我的“煩躁”消失了。我回到我的書房裡,開始執筆寫((彩霞滿天》了。
不可否認,寫作的過程仍然艱苦。我有個最壞的寫作習慣,一旦文思潮湧,我就是把手指寫得破了皮我也不肯停止。因而,每本書寫到最後幾章,我的手上全都包上了紗布,以保護我那又紅又腫又痛的手指。在這段時期,我會變成一隻刺蝟,渾身都是刺,任何朋友都別來找我,否則,我總是給人釘子碰,碰得別人七葷八素。好在,至親好友,對我這種個性都已經了解了。
《彩霞滿天》比我預計的進度慢,也比我預計的字數多。我寫得很用功,很專注。說來慚愧,好幾次我不得不停筆,只因為我競被他們的愛情感動得熱淚盈眶。真實故事的優點就在這兒,它的畫面永遠在你面前,使你不由自主地深陷進去,去分擔他們的苦與樂。如今,我終於把這本書寫完了,在深深透出一口長氣之後,我很坦白地說了一句話:
“這是最近幾年來,我自己比較偏愛的一部作品!”
真的,不論讀者們是否能接受它,喜歡它,我卻好“偏愛”它。當然,我也必須對喬書培和殷采芹致歉,其中若干細節,我不能不加上我自己的想像力,也有些地方,我略作更改,使若干“不合邏輯”的地方變得“邏輯化”。再有故事最初的發生地是澎湖,因為我對該地相當陌生,只好含糊稱為西部某港,希望不影響全書的真實性。總之,我已盡力寫出了這個故事,但願“它”能像感動我自己一樣的感動別人。
假若讀者們能耐心地讀完這本小說,而又有興趣來讀這篇“後記”的話,我在最後,還有張小小的年表,來交代一些書中並未交代的事情。
公元一九七四年夏天:
喬書培與殷采芹完成婚禮,伴娘是蘇燕青,伴郎是陳樵。定居台北市,並接來喬雲峰共享天倫之樂。
公元一九七五年夏天: 陳樵與何雯完成婚禮,伴娘仍是蘇燕青,伴郎姓名不詳。
公元一九七三年夏天:
殷振揚開始駕駛計程車謀生,他仍然經常打架生事,並曾因毆辱警察,不服取締而被捕數次,兩年後忽結識一位山地姑娘,從此被該女孩“管理”得服服帖帖。
公元一九七六年秋天:
蘇燕青出國進修,在美國加州大學改學教育。據說邂逅了某位華僑醫生,來往密切,結果不詳。
公元一九七三年——直迄於今:
關若飛仍在彈電子琴,如果你去“喜鵲窩”,必定可以見到他。喬書培夫婦曾為他多次做媒,並曾大力撮合他與蘇燕青,紛紛失敗。關若飛聲稱抱獨身主義。
喬書培聽過他邊彈邊唱那支《我等待你直到白髮如霜》後,曾對采芹說:
“這傢伙永遠是我的威脅!”
或者為了保持這份“威脅力”,關若飛始終未婚,甚至不交女友。
一九七八年夏季於台北
序言
我開始真正閱讀瓊瑤的作品是人過中年以後的事了。
人過中年,重新再閱讀這些作品時,發現了很多過去沒有體會到的事。
很多人覺得瓊瑤的小說“浪漫”,甚至“不切實際”,但在我看來事實正好相反。瓊瑤的愛情小說固然擁有羅曼史的結構、外貌,但它和傳統暢銷羅曼史卻有很大的不同。
不像當代的愛情連續劇、羅曼史,大部份的篇幅用來處理男女主角之間的曖昧、懸宕、追逐;瓊瑤筆下的男女,真情告白或兩情相悅通常在故事較早的階段就出現了。在那之後,男女主角通常必須面對愛情背後,更龐大階級、價值落差、甚至是歷史、道德難題,這其中的掙扎、抗爭與選擇,往往才是故事真正的高潮。
不妥協的愛情戰鬥
和傳統順服的羅曼史不同的是,在傳統羅曼史里,所謂的阻力多半是一個為了推演男女主角戀情而設計出來的假議題。這些衝突,幷不真正碰觸現實核心,男女主角的衝突,往往經過幾次的往來、交手,新事件以及新認知,原來來自現實的困境,很容易就化解了。最後,如同大家期待的,走上“公主與王子終於結婚,從此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皆大歡喜的結局。但瓊瑤的小說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她的愛情故事讀到最後,你甚至懷疑,作者更在乎的,到底是男女主角的愛情,還是她對愛情背後那些保守的階級、道德、體制、傳統與價值觀的對抗與控訴。
瓊瑤總是憑藉著她對最簡單、最單純愛情的信仰,理直氣壯地挑釁愛情的背後更龐大來自現實的阻力。在羅曼史小說里,一旦阻力來自真實的現實議題,不管是階級、體制、道德、價值上的,只要作者稍微堅持這個阻力不放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很容易變得跌跌撞撞、頭破血流。但我們看到瓊瑤對於這些阻力,幾乎是採取一種不妥協的戰鬥態度,以至於故事走到最後,寧可變成悲劇,也要取得一種精神上絕對的高度與勝利。
或許這就是瓊瑤被認為“夢幻”、“不切實際”的主要理由了。有人覺得這樣的“絕對愛情”太不食人間煙火了。可是又說回來,少了這樣的信仰,我們的文學世界或許就不會有羅密歐與茱麗葉、或者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奇。而少了這些傳奇,要對抗那些龐大的體制、現實、道德、傳統,也就變成不可能。
叛逆挑釁的流行精神
很多人以為瓊瑤之所以能主導幾十年的台灣流行文化,是因為“愛情”。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其實是瓊瑤以及她的愛情故事,長久以來一直站在流行文化浪潮的最前線,以一種“不乖”的姿態,對抗著整個僵化又動彈不得的時代。是那樣的叛逆、挑釁的流行精神吸引了好幾個時代的讀者、觀眾。想起來,那時的師長、父母之所以不鼓勵閱讀瓊瑤的小說,“夢幻”、“不切實際”或許只是表面的藉口,真正的理由應該是害怕那些“不乖”的意志會影響年輕人,讓年輕人變得叛逆,不再順服社會的主流價值吧?
但一味地順服主流價值的人生,真的比較沒有問題嗎?當時所認為絕對正確的關於“愛國的”、“民族的”、“社會的”、“奉獻服務的”……的主流價值,就人生而言,真的比追求愛情、追求真情、美好的親密關係,更“切實際”或更“不夢幻”嗎?
瓊瑤或許歌頌愛情的偉大,但她從來沒有試圖用愛情來麻醉我們,也從來沒試圖要讓我們在愛情中學習屈服、順服。反過來,藉由她的愛情故事的影響力,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不乖的姿態和身影,好讓我們在那個壓抑的年代裡,得以見識到不同的可能以及選擇。
這是瓊瑤小說作為時代的經典,我最珍惜的部份。
人過中年,重新再閱讀這些作品時,發現了很多過去沒有體會到的事。
很多人覺得瓊瑤的小說“浪漫”,甚至“不切實際”,但在我看來事實正好相反。瓊瑤的愛情小說固然擁有羅曼史的結構、外貌,但它和傳統暢銷羅曼史卻有很大的不同。
不像當代的愛情連續劇、羅曼史,大部份的篇幅用來處理男女主角之間的曖昧、懸宕、追逐;瓊瑤筆下的男女,真情告白或兩情相悅通常在故事較早的階段就出現了。在那之後,男女主角通常必須面對愛情背後,更龐大階級、價值落差、甚至是歷史、道德難題,這其中的掙扎、抗爭與選擇,往往才是故事真正的高潮。
不妥協的愛情戰鬥
和傳統順服的羅曼史不同的是,在傳統羅曼史里,所謂的阻力多半是一個為了推演男女主角戀情而設計出來的假議題。這些衝突,幷不真正碰觸現實核心,男女主角的衝突,往往經過幾次的往來、交手,新事件以及新認知,原來來自現實的困境,很容易就化解了。最後,如同大家期待的,走上“公主與王子終於結婚,從此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皆大歡喜的結局。但瓊瑤的小說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她的愛情故事讀到最後,你甚至懷疑,作者更在乎的,到底是男女主角的愛情,還是她對愛情背後那些保守的階級、道德、體制、傳統與價值觀的對抗與控訴。
瓊瑤總是憑藉著她對最簡單、最單純愛情的信仰,理直氣壯地挑釁愛情的背後更龐大來自現實的阻力。在羅曼史小說里,一旦阻力來自真實的現實議題,不管是階級、體制、道德、價值上的,只要作者稍微堅持這個阻力不放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很容易變得跌跌撞撞、頭破血流。但我們看到瓊瑤對於這些阻力,幾乎是採取一種不妥協的戰鬥態度,以至於故事走到最後,寧可變成悲劇,也要取得一種精神上絕對的高度與勝利。
或許這就是瓊瑤被認為“夢幻”、“不切實際”的主要理由了。有人覺得這樣的“絕對愛情”太不食人間煙火了。可是又說回來,少了這樣的信仰,我們的文學世界或許就不會有羅密歐與茱麗葉、或者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奇。而少了這些傳奇,要對抗那些龐大的體制、現實、道德、傳統,也就變成不可能。
叛逆挑釁的流行精神
很多人以為瓊瑤之所以能主導幾十年的台灣流行文化,是因為“愛情”。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其實是瓊瑤以及她的愛情故事,長久以來一直站在流行文化浪潮的最前線,以一種“不乖”的姿態,對抗著整個僵化又動彈不得的時代。是那樣的叛逆、挑釁的流行精神吸引了好幾個時代的讀者、觀眾。想起來,那時的師長、父母之所以不鼓勵閱讀瓊瑤的小說,“夢幻”、“不切實際”或許只是表面的藉口,真正的理由應該是害怕那些“不乖”的意志會影響年輕人,讓年輕人變得叛逆,不再順服社會的主流價值吧?
但一味地順服主流價值的人生,真的比較沒有問題嗎?當時所認為絕對正確的關於“愛國的”、“民族的”、“社會的”、“奉獻服務的”……的主流價值,就人生而言,真的比追求愛情、追求真情、美好的親密關係,更“切實際”或更“不夢幻”嗎?
瓊瑤或許歌頌愛情的偉大,但她從來沒有試圖用愛情來麻醉我們,也從來沒試圖要讓我們在愛情中學習屈服、順服。反過來,藉由她的愛情故事的影響力,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不乖的姿態和身影,好讓我們在那個壓抑的年代裡,得以見識到不同的可能以及選擇。
這是瓊瑤小說作為時代的經典,我最珍惜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