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碧公園,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文昌路,本為私家園林,相傳始建於明初(約1370年前後)。其最初主人王晟,事跡已難詳考。名謂環碧,蓋以古護城河水流經園內,園主因勢利導,引水園內環繞,中間人造土墩,曰香花墩,立亭其上,名“瀛州亭”,四季碧水瀠洄,故名“環碧園”。
清代以後,歷經滄桑,園林迭有廢興,水系亦頗有改變。在縣城北隅。據傳,初為明代王晟的私園,有綠水環流,叫做“環碧園”。園北角築有“香花墩”(今縣招待所第三部)。墩上建涼亭,名“瀛州亭”。清初在亭前空地建小廟,名“八蜡廟”。清康熙時,候補內閣中書王朝棟住此,著有詩集《環碧園小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於園西隅建奎星樓。鹹豐年間毀於兵燹。清同治間,廬江人、廣西巡撫潘鼎新重建。樓高3丈 3尺,3層6面,飛檐翹角,鈴鐸垂懸,筒瓦獸靈,雄偉壯觀。晚清,園地為李鴻章家族強勢占據。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縣人集資從李氏後人李經羲手中贖回,置為公用。開闢為“環碧公園”,同年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長王培實募款予以修葺,正式闢為公眾遊覽之園。縣內著名書法家朱綬手書一聯“春秋多佳日,園林無俗情”,陳於園門兩邊。1956年,成立園林管理處,浚池疏渠,修橋築亭,造假山,植樹木,種花草,園內樓榭流丹,柳暗花明,遊人不絕。1956年後,一度更名為廬江公園。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原名。1961年11月,在公園西角建縣招待所,後續建二部於西南,三部於西北,四部於東北,先後拆除園內瀛州亭、八蜡廟、奎星樓,公園可游之地,日益狹小。
2007年,安徽廬江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全面整修。並誠請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孫文光先生撰“環碧公園記”,摘錄如下,與讀者共享其美:
“ 環碧公園位於廬江古城東北隅。西鄰文廟,北枕城垣,東倚河濱,南連民宇。遠有冶父、東顧諸山環列,青黛如屏;近則市井縱橫,人煙稠密。喧鬧清幽相共,物我動靜鹹諧,洵為休閒娛樂之佳處。園因地形而置景,依水勢以謀篇:亭榭臨風,小橋浮水,山石疊秀,草木華滋,備擅中國園林之勝,具顯數百年間模山范水之功。原有景觀之奎星樓、小瀛洲亭雖成陳跡,卻別饒追憶尋蹤之情。信步洲頭,倚欄池畔,尤令人撫今思古,浮想聯翩……。今全面整修,清荒除穢,理水疊山。既疏曲徑以通幽,復築方亭而寄暢。池栽蓮藕,綠葉田田;島種碧桃,紅花灼灼。生香古色,煥彩新顏。而奎星樓之擬在原址重建,指日可期。高閣巍峨,萬千氣象,將更彰顯秀美山川,風流人物。
“春秋多佳日,園林無俗情。盛世昌隆,春光駘蕩。民康物阜,社會和諧。邑人晨練夕操,強身健體;徜徉汀渚,探勝尋芳;遊目騁懷,舒心怡性;樂山樂水,不亦宜乎!”
近年來,因人流量大、年久失修加之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公園內綠化破壞、設施損毀嚴重,影響了居民的休閒娛樂。為了徹底整治環碧公園環境,恢復公園功能,縣委、縣政府將環碧公園改造提升列入了2016年大建設項目。
2017年1月1日,環碧公園經改造完畢,重新開園。
經過近一年的改造,現如今看到的環碧公園內園路暢通、景點優美、水質乾淨、綠樹成蔭。在公園的西側新建了瀛洲亭、文曲橋,在公園東側新建了瑜喬廊和公廁,對公園400多米健身步道進行了最佳化,重新布局了公園的東西出入口,維修翻新了通幽橋、望奎橋、文德橋、連心坊、茗香亭等,增加了7個自然景觀、置石駁岸1600方,新建親水平台3個。對原有的喬、灌、草等4000多平方米綠化進行最佳化提升,從層次、色彩、功能等方面充分搭配,提升園林綠化景觀效果。
為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給城區居民提供良好的體閒和健身場地,根據廬城總體規劃,縣政府決定對環碧公園進行全面改造建設。
按照改造規劃,建成後的街心花園和環碧公園之間建有入口景牆,景牆浮雕採用“環碧公園”字型和“廬江古八景”圖案,上面配有該縣西漢古墓出土的“玉龍”圖樣;在靠廬江賓館一側的湖中央建設噴泉1個,噴泉四周配有水下燈;在公園的中心建設成小廣場,廣場地面採用花崗岩和廣場磚鋪裝,四周配有石凳;在中心廣場的東側建特色方亭1座,供遊人休憩;位於烈士塔以西,建成健身活動區和休閒區。此外,沿河配植垂直綠化屏障,沿湖配置垂柳,增加雪松及香樟等大樹木,在現有2座小島上種植桂花和梅花,做到四季有花;從街心花園至烈士塔建3米寬透水磚地面。
經改造,2007年10月1日,環碧公園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