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狀模
- 外文名:Annular Mode
- 發生地區:高緯度與中緯度地區之間海平面
- 影響區域:中高緯度地區、部分熱帶地區
- 特徵:沿緯圈對稱、半球尺度、準正壓結構、深厚
提出命名,區別,氣候影響,
提出命名
在“南極濤動”和“北極濤動”概念的基礎上,Limpasuvan等與Thompson等在隨後的工作中採用“南、北半球環狀模”這一命名方式來替代“南極濤動” 和“北極濤動”。環狀模英文名稱為 “Annular Mode” , 翻譯成漢語就是“ 環狀模” 。英文“Annular”可表述為“環形的、環狀的”,用來強調這一現象的空間形態表現為沿緯圈對稱、帶狀分布特徵; 而“Mode”為“模態”的意思,可理解為表征環狀模是採用EOF方法分解SLP距平場得到的動力模態(dynamical mode),這種動力模態可代表大氣基本過程的特徵或印記,例如平均流的不穩定性過程、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或氣候平均流與瞬變擾動之間相互作用等,它對氣候變率的表征往往要好於單站數據和球諧函式擬合數據。
採用“環狀模”(Annular Mode)代替“南極濤動”和“北極濤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①“ 環狀模” 更加能夠強調這一現象在空間上沿緯圈對稱、帶狀分布的形態;②“環狀模”強調了南、北兩個半球的相似性,即“南極濤動”和“北極濤動”均是“環狀模”現象,只是地理位置不同,分別為“南半球環狀模”(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SAM)和“北半球環狀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③在“季節內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或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等概念被提出和推廣之後, 繼續使用“Oscillation” 一詞命名,易給人以“Arctic Oscillation” 和“ Antarctic Oscillation” 為強韻律性振盪的混淆,因為前者(季節內振盪)表示大氣內部30~60或10~90天準周期性振盪現象、韻律性很強,而後兩者(南、北極濤動)時間演變含有較多紅噪音、韻律性相對偏弱;“mode”一詞則較為中性和客觀,可以避免上述問題。
區別
“三大濤動” 分別指:“北大西洋濤動” (Northern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北太平洋濤動” (Northern Pacific Oscillation, NPO)和“南方濤動” (Southern Oscillation, SO)。
“環狀模” 與“三大濤動” 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主要是定義在基於“大氣活動中心”(Atmospheric Centers of Action, ACA)之間關聯的區域性遙相關現象,而前者是則基於“大氣環狀活動帶”(Annular Belts of Action, ABAs)之間關聯的行星尺度遙相關現象。其中, “大氣活動中心” 指大氣活動具有相似變動性的狀態在空間上以點為中心分布的特徵;而“大氣環狀模活動帶”則推廣了“大氣活動中心” 概念,指大氣環流(特別是中高緯大氣環流)中具有相似變動性的狀態在空間上呈現出沿緯圈帶狀分布的特徵。因此, “ 環狀模”現象明顯有別於傳統基於“大氣活動中心” 概念的遙相關現象,更加強調沿緯圈方向對稱的空間特徵、覆蓋整個半球的空間尺度和影響範圍以及中緯度活動帶與極地地區2個整體之間的遙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