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地區農業地域類型格局及其最佳化途徑研究》是依託北京林業大學,由魯莎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渤海地區農業地域類型格局及其最佳化途徑研究
- 依託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 項目負責人:魯莎莎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正確認識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有利於地域類型的合理利用及其功能的充分發揮,是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深入開展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最佳化研究意義重大。項目以環渤海地區為例,以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理論為指導,通過集成遙感與GIS、系統分析、抽樣調查和模型評價方法,構建農業地域類型劃分模型、農業地域結構最佳化模型,重點研究農業地域類型的劃分與主體功能定位,定量評判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的空間格局與演變過程,科學診斷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演變的驅動機制,進而圍繞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最佳化農業地域結構,並提出農業地域多功能統籌的途徑與策略。項目突出建立農業地域類型劃分、動態格局、影響機制和科學調控技術體系。在理論上揭示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演變的格局與機制,在實踐上探索農業地域結構與功能最佳化的途徑與策略,為科學引導地區分工、強化主導功能、凸顯地域價值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正確認識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有利於地域類型的合理利用及其功能的充分發揮,是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深入開展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最佳化研究意義重大。圍繞課題設計的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項目以環渤海地區為例開展了十項工作:明確了農業地域系統理論範疇,構建了理論分析框架;識別了縣域農業地域類型,劃分了農業地域類型區並分析了各類型區基本特徵;識別不同地區農業功能類型,劃分了農業地域功能區並分析了各功能區基本特徵及發展導向;進行了農業綜合分區,揭示了不同區域分布規律並明確了發展方向;構建了農業地域功能時空差異分析模型,揭示了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的演化過程及規律;篩選出了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形成演化的關鍵因素,剖析了農業系統內部要素驅動功能演化的典型路徑;定量分析了農業地域功能與工業化、城鎮化、區域政策、城鎮居民需求等外部因素的互動關係,識別了各因子的作用方式與影響程度;基於典型案例,對比分析了環渤海農業地域功能演化的驅動力組合、作用方式、作用路徑和階段性特徵;構建了農業地域結構最佳化模型,對典型案例區進行了模擬分析並提出了最佳化路徑;提出了凸顯區域特色的農業地域多功能統籌方案。圍繞研究內容,先後發表學術論文9篇,其中被SCI/SSCI收錄5篇,形成了一份《環渤海地區農業地域類型格局及其最佳化途徑》高質量研究報告,擬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本項目在理論上揭示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功能演變的格局與機制,在實踐上探索農業地域結構與功能最佳化的途徑與策略,為科學引導地區分工、強化主導功能、凸顯地域價值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