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東海研究(第一輯)

環東海研究(第一輯)

《環東海研究(第一輯)》是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國燦、於逢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東海研究(第一輯)
  • 作者:陳國燦、於逢春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6月1日
  • ISBN:978751616366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環東海研究(第1輯)》從海洋文明構建、海疆意識與海權思想、海洋經濟與舶務、海防海禁及海盜、航運與海港、海商與朝貢、海上社會再認識等視角,探索中國海洋文明。
  本書主要學術價值之一是一些文章的研究視角有所突破、研究方法多樣化,通過探討海洋戰略、海洋文化構建、海洋文化特質、海洋文化類型等,嘗試著從海洋的視角來透視海洋本身。另外,通過該書一些文章的探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史前與上古時期,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及島嶼上的東夷和百越等土著先民共同創造了一個不同於內陸華夏農耕文明的海洋文明。這個海洋文明為我們今日走向深藍色海洋提供了歷史傳統的支撐。

作者簡介

陳國燦,浙江紹興人。畢業於四川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環東海海疆與海洋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省級重點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獲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1層次人才稱號,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評審專家,系國家海洋局海島文化調查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江南區域文化與海洋文化研究,所提出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城市化歷史道路和鄉村城鎮化模式理論引起學界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先後出版、發表《江南農村城市化歷史研究》等著作、論文100餘部(篇)。
於逢春,遼寧東港人。畢業於日本廣島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邊疆學、邊疆史地與地緣政治學等領域的研究。多年來全力構建“中國疆域五大文明板塊理論”框架,藉此解讀中國疆域形成的內在理路。系國內運用民族主義理論探討近代中國如何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構築“民族國家”的研究者之一。代表作有《時空坐標、形成路徑與奠定——構築中國疆域的文明坂塊研究》等。

目錄

找尋失落的古代中國海洋文明(刊首語)
海洋文明構建
論“海上文明板塊”在中國疆域底定過程中的地位
論“海洋社會戰略”
——一個基於“海洋文化”新“猜想”的新思考
江南社會史研究中的“東海類型”
——一個問題的引論
海洋旅遊在延續海洋文化中的意義
——以嵊泗列島“漁家樂”深度開發為例
中國端午節和韓國端午祭的異同
——以中國東海之濱的溫州和韓國東海之濱的江陵為例
現當代中國海洋文化的重構歷程
試論紹興地域文化中海洋文化特徵
日藏宋元禪僧墨跡的文獻與史料價值
海疆意識與海權思想
釣魚島是中國固有的領土
——以日本井上清《關於釣魚島等島嶼的歷史和歸屬問題》為中心
1874年日本侵台與近代中國的東海危機
文獻·歷史·沉思
——環東海四題
東西方對台灣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認識
近代中國海權思想淺析
海洋經濟與舶務
海外之變體:明清時期崇明鹽場興廢與區域發展
清代以來墨魚資源的開發與運銷
唐五代溫台地區的海洋經濟
宋代溫州市舶務設定時間考辨
海防、海禁與海盜
明清海外貿易中的“歇家牙行”與海禁政策的調整
元朝浙江沿海軍力略論
海洋語境下的清康熙後期禁海政策探析
論清末“以匪治匪”的治理海盜政策
——以浙江招降布興有部為例
元代海洋經濟政策與東南海上動亂
——以溫州為例
航運與海港
上海走向海上:從河運港市到遠洋深水港的發展例證
近代上海與浙東沿海地區的航運往來
海港城市傳統節慶活動的歷史圖像:以基隆的中元祭為例
17世紀東亞港口城市“有限開放”的政治背景
——以廣州、長崎和釜山為中心
清中前期江南沿海市鎮的對日貿易
——以乍浦港為中心
海商與朝貢
從汪楫奉使琉球看清國中琉關係
宋朝海商與中日關係
多樣形態與通用話語:宋朝在朝貢活動中對“四夷懷服”的營造
晚清洋務奇人黃維煊事功考
茅元儀與明代中西文化交流
海上社會再認識
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與澳門的“黑人”
戰時清政府對海峽西岸移民社會的控制
——以台灣林爽文事件中的福建漳州府為例
清代浙北平原的海洋災害及其社會影響
——以海寧縣為中心的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