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帶瓢眼蝦虎魚
- 拉丁學名:Sicyopus zosterophorum Bleeker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鱸形目
- 科:蝦虎魚科
- 屬:瓢眼蝦虎魚屬
- 亞目:蝦虎魚亞目
- 亞科:瓢蝦虎魚亞科
- 命名者及年代:Sicyopus zosterophorum Bleeker,1857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高,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具5個感覺管孔(A',B, C, D, F)(圖553)。頰部稍凸出,散具若干個分散的感覺乳突。吻短而圓鈍,吻長稍大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方具數條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圖553)。眼間隔較寬,其寬大於眼徑,稍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端;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方。口中大,亞下位,水平狀,腹視為馬蹄形。上頜稍突出,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端伸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各具數十個犬齒。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略厚,發達。舌寬而游離,前端圓形。鰓孔較窄小,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僅伸達胸鰭基部下緣。鰓蓋及前鰓蓋骨後緣光滑,無棘。鰓蓋上方具3個感覺管孔(H', K', L'),前鰓蓋骨後緣具2個感覺管孔(M'O')(圖553)。峽部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
鰓耙短小。
體被中大弱櫛鱗,後方鱗片較大,頭部、胸鰭基部及胸部均裸露,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數枚小鱗,向前不伸達鰓蓋後緣上方。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一鰭棘較短,其餘鰭棘均等長,平放時,伸達(雄魚)或不伸達(雌魚)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鰭高稍低於體高,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最長的鰭條稍大於頭長的1/2,平放時,伸達(雄魚)或不伸達(雌魚)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一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長圓形,中側位,鰭長稍大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腹鰭基底長大於腹鰭全長的1/2,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膜蓋附著於鰭棘基部後方。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後緣凹入。
雌魚體呈乳黃色,雄魚體側在第二背鰭第一鰭條下方的前半部為深褐色,後半部為橘紅色。體背有5條黑褐色橫帶,由背側環繞到腹面:前兩條較寬大,第一條在第一背鰭基前半部下方,第二條位於第一背鰭後部到第二背鰭起點之間;體後部的3條橫帶較窄,前2條相互靠近,位於第二背鰭基部前半部的下方,最後一條位於尾柄基部。眼下方具有1垂直黑紋延伸至口角處。雌魚各鰭淺黃色而透明,雄魚呈粉紅色。雄魚第一背鰭下半葉呈褐色,延伸至第二背鰭,雄魚臀鰭外緣黑色,尾鰭具放射狀黑色線紋。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分布於台灣島。
國外分布:日本石垣島、西表島,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