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山街道

環山街道位於山東省威海市市區西南部,西依米山鎮,東連天福街道,南接宋村鎮和張家產鎮,北靠龍山街道。309國道、威乳高速從境內穿過。區內有七里湯、萬石山、文筆峰、五峰山、馬山、廟山、青龍山等名勝,溫泉資源豐富。總面積30平方公里,轄12個村,18個社區,2.19萬戶,5.78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山街道
  • 地點:山東省威海市
  • 景點:米山鎮
  • 人口:5.78萬人
  • 車牌代碼:魯K
概況,歷史由來,

概況

環山街道位於威海市文登區西南,西依米山鎮,東連天福街道,南接宋村鎮和張家產鎮,北靠龍山街道。309國道、威乳高速從境內穿過。區內有七里湯溫泉、萬石山、馬山、廟山、青龍山等名勝,旅遊資源豐富。面積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萬戶,8.2萬人。
2001年5月,全區行政區劃調整,環山街道由原文城鎮析出,因轄區內環山路而得名環山路街道,2007年更名為環山街道。街道下轄3個城市社區,16個村改居社區,7個行政村。街道駐地威海市文登區米山路122號,郵政編碼264400。
環山街道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全力打造威海經濟中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的目標要求,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謀求新發展,敢想敢幹,創新突破,在基層黨建、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區域經濟穩健發展。街道工委、辦事處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規模以上骨幹企業發展,抓好增資擴產項目,抓好經濟亮點的培育發掘,經濟蓬勃發展。轄區內註冊企業980多家,涉及家紡、服裝、電子、食品、機械、飼料、皮毛、建築、物流等諸多行業,是城區經濟板塊的重要一極。由辦事處自主投資建設的環山項目區,總占地3000畝,基礎設施投入8400多萬元,目前,園區內累計入駐企業40家,總投資25億元。2017年,全處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5家,2017年兩稅地方級收入1.6億多元。
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市管理投入加大,全年投資150多萬元深入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組織專門隊伍對老化破損的城市基礎設施進行維修整治,建立健全“日調度、周小結、月考核”制度,區城管辦反饋問題處置率達連續4個月達到100%。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紮實開展,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加強檢查考核,實行日日掃、月月評的常態化管護,環衛一體化工作全區第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深得民心,年內完成溫泉、抱山、宋家溝三個片區改造,惠及3999戶居民,徹底改變了三個老舊小區亂搭亂建、道路破損、污水漫流、雜草叢生,環境髒亂差的狀況,得到了廣大居民的由衷讚許。2018年還將對城西片區、溫泉北片區、金地片區和宋家溝片區的道路、地下管網、停車位和綠化帶進行重新規劃改造,並同步配套物業,實行規範化管理。舊村改造及棚戶區改造工作進展順利,用足用活上級政策,總結經驗作法,逐村制定實施方案,積極與上級部門對接,湯南、西藕灣順利分房,七里湯、夼北等棚改項目順利推進,2018年可實現居民回遷。積極協調河南、城西、馬家庵、西南莊安置房早日動工建設。
環山街道
黨建工作亮點紛呈。街道共有2個基層黨委、131個基層黨組織、1885名黨員。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注重黨員隊伍建設,定期開展黨員村民代表集中培訓;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和重要村務全程記實等基層制度,增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提高基層幹部廉潔從政、依法從政、規範施政的自覺性;全面完善村務線上運行監督平台和燈塔黨建線上智慧管理平台;繼續推行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活動,全年共組織活動40餘場次,參與活動5000多人次;深入開展城市社區“黨建+”和“一社一品”品牌創建活動,全年投入資金10萬多元幫扶轄區困難群體;加強黨建陣地建設,高標準打造桃園社區和秀山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歷史由來

清道光七年(1827年),七里湯始設女池,婦女可享受與男性同等沐浴權利。據說穀雨時節婦女浴湯可潔身祛病、益壽延年,所以每年穀雨節,女池容納不下時,男池亦須讓與。村民此時為湯神舉辦賽會演出,唱戲多則五日,少則三日,人山人海。清代客居文登的江蘇鎮江人章炳蘭曾作《文登竹枝》詞曰:
如意泉溫賽五香,卻他百病勝仙方。
大家女伴閒相約,穀雨同來七里湯。
在農村老年婦女中,至今保持穀雨節趕湯洗澡習俗。七里湯溫泉現有浴池5家、溫泉游泳館2家,每逢節假日到此游泳者甚眾。
文登利用溫泉發展繅絲業歷史悠久。1955年,文登絲綢廠遷於此,以本地柞繭為原料,利用溫泉水處理,繅出的絲色澤光亮,手感柔軟,織成的綢緞質量好,該廠的柞絲綢、油絲綢、疙瘩綢、柞絲燈芯絨等曾獲省和全國絲綢花色評比大獎。
境內豹山、小嵛嶺、萬石山、廟山、馬山環抱形成山間谷地,方圓13.5平方公里。山上奇石青松掩映,澗流潺潺,古木叢生,是城區天然氧吧。南側廟山主峰海拔311米,是文城以南制高點,南海漁民在此山建“娘娘廟”,古時海中行船以此山辨方向。山西側有礦泉出露,終年涓涓不絕,附近居民敬為“神水”。
馬山主峰海拔276米,因東段有馬鞍形山峰而得名。《漢書.地理志》記為“馬賓山”,山陡峭,風化石千姿百態,多孔洞,是登山遊覽區。豹山海拔211米,林密石奇。東有圓形山包,名鳳凰台。
豹山東南隔河相望為萬石山,山陽有天然石洞,是明代南京工部尚書叢蘭之子叢磐讀書處,洞可容三四十人,洞內有石辟如蛤形。洞之東山岩上有“仙人腳”痕,北山崖豎刻“萬石山”三字,字徑2米,是叢蘭之孫,著名書法家叢叔模筆跡。此處為叢蘭養馬山澗,叢蘭年俸過萬石(dan),稱“萬石君”,故“萬石(shi)山”三字又讀為“萬石(dan)山”。山之陰怪石嶙峋,多處“劍石”指天,有的如風帆遠航,有的如“佛爺大像”。
境內歷代中進士者5人。劉欣,文登城內南門裡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任山西布政司都事。劉輝,文登城內南門裡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任江南句容縣知事。賽玉紘,清初文登七里水頭村人,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官至山西提學道僉事。賽璋,賽玉紘之子,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授山西廣昌知縣。畢瀚昭,文登河南村人,鹹豐六年(1856年)進士,授工部主事。
畢樹棠(1900~1983),名庶滋,號樹棠,筆名猶民、憂民、民憂等。文城鎮河南村人。1916年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1920年畢業回鄉任國小教員,後到中國駐海參崴領事館任翻譯。1921年至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邊工作邊自學外語,以英語為主,兼學法語、德語、拉丁語,後又自學俄語。1920年代登上文壇,有散文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報刊上發表。
抗日戰爭期間,因家庭拖累留守清華。一度到中國、輔仁等大學教中文,並從事翻譯和寫作。曾在義大利駐華使館任翻譯,擔任天津《民國日報》主筆。1940年3月,散文集《晝夢集》在上海出版,書中多記故鄉軼事。1945年重回清華大學任教,應清華文學院院長朱自清之聘,在文學院主講《小說選》。1948年北京解放之初,以知名作家和無黨派人士身份受到周恩來和董必武的接見。
1949年,作為中國作家協會首批會員,應邀出席全國首屆文學藝術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接見。1954年,翻譯的馬克.吐溫的長篇小說《密西西比河》出版。畢樹棠在清華圖書館工作60餘年,撰寫了大量的中外書刊介紹,向讀者通報出版界訊息和世界文壇動態。他為人謙誠,學識廣博,被師生譽為“活字典”,陳寅恪、吳宓等學者常因學術問題請其幫忙。應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之邀翻譯《建築十書》,多有外國學者請其修改翻譯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