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友好的物質流分析與管理》是2014年5月1日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家華。
基本介紹
- 書名:環境友好的物質流分析與管理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181頁
- 開本:16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董家華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221923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回顧了國內外物質流分析和管理的研究、套用情況,基於環境友好的原則,研究區域和行業層面的物質流分析和評價方法。然後,根據物質流的特點和調控要求,建立起幾種典型行業的生態產業鏈。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了物質流管理的時空模型和多目標線性管理模型,並分析了地區、工業園區、企業等不同尺度下所適合套用的物質流管理策略與模式。最後,根據物質流分析結果。結合物質流管理方法。以生態產業鏈的最佳化為重點研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方案。同時,在理論和方法研究基礎上,以廣州市南沙區為例開展了系統的實證研究。 本書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本書的研究成果對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具有良好的科技支撐作用,對企業的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區域層面上,物質流分析法對於區域如何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微觀層面上的研究對於有關行業和企業實現生態化改造,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尤其具有借鑑意義;建立的一套循環經濟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可供環保部科技司標準處在制定行業、工業園區、區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評價方法時參考。同時,可供同類區域、工業園區、行業在做循環經濟設計規劃中套用。企業通過物質流分析和管理,可以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投入和流向,分析物質流的使用總量和使用強度,為環境政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
圖書目錄
1物質流分析、管理概況
1.1物質流分析及其套用進展
1.1.1國外物質流分析方法及其套用
1.1.2中國的物質流分析
1.1.3物質流分析方法及核算體系
1.2物質流管理及其套用
1.2.1物質流管理原理
1.2.2物質流管理的現狀及套用
1.3物質流分析與管理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3.1循環經濟與物質代謝和調控
1.3.2物質流分析與管理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2物質代謝過程中的主要環境因素分析
2.1物質流分析應考慮的主要環境因素
2.1.1區域物質流分析應考慮的主要環境因素
2.1.2行業和企業的物質流分析要考慮的主要環境因素
2.2物質代謝過程中的主要環境因素分析――以廣州市南沙區為例
2.2.1研究區域社會經濟概況
2.2.2環境質量現狀
2.2.3污染物排放現狀
2.2.4環境污染物排放和資源環境目標預測
參考文獻
3基於環境最佳化的物質流分析
3.1物質流分析的主要影響因素辨析及其機理分析
3.1.1產業結構和關聯度
3.1.2科技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
3.1.3環境質量、容量和壓力
3.1.4與周邊區域的競爭和互補
3.2主要物質流分析方法原理及其優缺點
3.2.1主要的物質流分析方法原理
3.2.2MFA與SFA的優缺點及適用範圍
3.3基於環境最佳化經濟的區域層面物質流分析(MFA)
3.3.1區域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核算分析
3.3.2區域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核算――以廣州市南沙新區為例
3.3.3區域環境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評價――以廣州市南沙區為例
3.4區域環境經濟系統的元素流分析(SFA)
3.4.1區域元素流分析系統邊界
3.4.2元素代謝的系統框架和結構
3.4.3計算方法和參數的選擇
3.4.4經濟環境系統元素流分析評價
3.4.5南沙區環境經濟系統的元素流分析――以碳元素為例
3.5基於資源高效、污染減排的行業物質流分析
3.5.1行業及企業的物質流分析概述
3.5.2行業元素物質流分析的核算方法及假設條件
3.5.3典型行業的元素物質流分析
參考文獻
4基於物質流分析的生態產業鏈構建――以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4.1生態產業鏈構建的目標
4.2典型行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
4.2.1汽車整車及零配件製造業
4.2.2電子信息產業
4.2.3科技創新服務業生態產業鏈
4.3園區層面生態產業鏈的補鏈項目
4.3.1環境服務項目
4.3.2信息平台建設項目
4.3.3綠色物流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5基於環境友好的物質流管理
5.1物質流管理方法分析
5.1.1線性規劃方法
5.1.2基於系統動力學的物質流管理
5.1.3基於逆向物流的物質流管理
5.1.4投入產出模型
5.2基於環境友好的物質流管理方法
5.2.1物質流管理的時空模型
5.2.2基於投入產出和線性規劃的多目標物質流管理模型
5.2.3物質流管理時空模型和多目標物質流管理模型的套用
5.3研究示範區物質流管理的途徑和對策
5.3.1區域層面的物質流管理對策
5.3.2工業園區的物質流管理
5.3.3企業的物質流管理
參考文獻
6基於物質流分析與管理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1國內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概述
6.1.1國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概述
6.1.2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概況
6.2基於物質流分析與管理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設計
6.2.1區域循環經濟總體發展模式框架
6.2.2工業集群和工業園區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2.3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3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方案――以廣州市南沙新區為例
6.3.1區域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3.2工業園區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3.3主導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1物質流分析及其套用進展
1.1.1國外物質流分析方法及其套用
1.1.2中國的物質流分析
1.1.3物質流分析方法及核算體系
1.2物質流管理及其套用
1.2.1物質流管理原理
1.2.2物質流管理的現狀及套用
1.3物質流分析與管理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3.1循環經濟與物質代謝和調控
1.3.2物質流分析與管理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2物質代謝過程中的主要環境因素分析
2.1物質流分析應考慮的主要環境因素
2.1.1區域物質流分析應考慮的主要環境因素
2.1.2行業和企業的物質流分析要考慮的主要環境因素
2.2物質代謝過程中的主要環境因素分析――以廣州市南沙區為例
2.2.1研究區域社會經濟概況
2.2.2環境質量現狀
2.2.3污染物排放現狀
2.2.4環境污染物排放和資源環境目標預測
參考文獻
3基於環境最佳化的物質流分析
3.1物質流分析的主要影響因素辨析及其機理分析
3.1.1產業結構和關聯度
3.1.2科技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
3.1.3環境質量、容量和壓力
3.1.4與周邊區域的競爭和互補
3.2主要物質流分析方法原理及其優缺點
3.2.1主要的物質流分析方法原理
3.2.2MFA與SFA的優缺點及適用範圍
3.3基於環境最佳化經濟的區域層面物質流分析(MFA)
3.3.1區域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核算分析
3.3.2區域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核算――以廣州市南沙新區為例
3.3.3區域環境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評價――以廣州市南沙區為例
3.4區域環境經濟系統的元素流分析(SFA)
3.4.1區域元素流分析系統邊界
3.4.2元素代謝的系統框架和結構
3.4.3計算方法和參數的選擇
3.4.4經濟環境系統元素流分析評價
3.4.5南沙區環境經濟系統的元素流分析――以碳元素為例
3.5基於資源高效、污染減排的行業物質流分析
3.5.1行業及企業的物質流分析概述
3.5.2行業元素物質流分析的核算方法及假設條件
3.5.3典型行業的元素物質流分析
參考文獻
4基於物質流分析的生態產業鏈構建――以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4.1生態產業鏈構建的目標
4.2典型行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
4.2.1汽車整車及零配件製造業
4.2.2電子信息產業
4.2.3科技創新服務業生態產業鏈
4.3園區層面生態產業鏈的補鏈項目
4.3.1環境服務項目
4.3.2信息平台建設項目
4.3.3綠色物流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5基於環境友好的物質流管理
5.1物質流管理方法分析
5.1.1線性規劃方法
5.1.2基於系統動力學的物質流管理
5.1.3基於逆向物流的物質流管理
5.1.4投入產出模型
5.2基於環境友好的物質流管理方法
5.2.1物質流管理的時空模型
5.2.2基於投入產出和線性規劃的多目標物質流管理模型
5.2.3物質流管理時空模型和多目標物質流管理模型的套用
5.3研究示範區物質流管理的途徑和對策
5.3.1區域層面的物質流管理對策
5.3.2工業園區的物質流管理
5.3.3企業的物質流管理
參考文獻
6基於物質流分析與管理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1國內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概述
6.1.1國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概述
6.1.2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概況
6.2基於物質流分析與管理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設計
6.2.1區域循環經濟總體發展模式框架
6.2.2工業集群和工業園區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2.3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3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方案――以廣州市南沙新區為例
6.3.1區域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3.2工業園區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3.3主導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序言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資源環境問題是長期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節能減排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十一五”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在經濟成長超過預期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隨著當前經濟的高速增長,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正處於負重爬坡的艱難階段。治污減排的壓力有增無減,環境質量改善的壓力不斷加大,防範環境風險的壓力持續增加,確保核與輻射安全的壓力繼續加大,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壓力急劇加大。要破解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難點,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確保環保工作不斷上台階出亮點,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構建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
2006年,我國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科技事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環保科技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為適應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要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於2006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保科技大會,出台了《關於增強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確立了科技興環保戰略,建設了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環境標準體系、環境技術管理體系三大工程。五年來,在廣大環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啟動實施,科技投入持續增加,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布了502項新標準,現行國家標準達1263項,環境標準體系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完成了100餘項環保技術檔案的制訂、修訂工作,初步建成以重點行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技術指南和工程技術規範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環境技術管理體系。環境科技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環保規劃的各項任務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為最佳化中央財政科技投入結構,支持市場機制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社會公益研究活動,“十一五”期間國家設立了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根據財政部、科技部的總體部署,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緊密圍繞《規劃綱要》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立足環境管理中的科技需求,積極開展應急性、培育性、基礎性科學研究。“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部組織實施了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34項,涉及大氣、水、生態、土壤、固廢、核與輻射等領域,共有包括中央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環保科研單位和企業等幾百家單位參與,逐步形成了優勢互補、團結協作、良性競爭、共同發展的環保科技“統一戰線”。目前,專項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技術方案,形成一批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督管理技術體系,研發出一批與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履約、核與輻射安全相關的關鍵技術,提出了一系列環境標準、指南和技術規範建議,為解決我國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中急需的成套技術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為廣泛共享“十一五”期間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研究成果,及時總結項目組織管理經驗,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出版“十一五”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系列叢書。該叢書匯集了一批專項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和實用性,可以說是環境領域不可多得的資料文獻。叢書的組織出版,在科技管理上也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嘗試,能夠進一步活躍環保科技的學術氛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套用,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2011年10月
隨著當前經濟的高速增長,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正處於負重爬坡的艱難階段。治污減排的壓力有增無減,環境質量改善的壓力不斷加大,防範環境風險的壓力持續增加,確保核與輻射安全的壓力繼續加大,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壓力急劇加大。要破解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難點,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確保環保工作不斷上台階出亮點,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構建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
2006年,我國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科技事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環保科技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為適應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要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於2006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保科技大會,出台了《關於增強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確立了科技興環保戰略,建設了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環境標準體系、環境技術管理體系三大工程。五年來,在廣大環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啟動實施,科技投入持續增加,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布了502項新標準,現行國家標準達1263項,環境標準體系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完成了100餘項環保技術檔案的制訂、修訂工作,初步建成以重點行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技術指南和工程技術規範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環境技術管理體系。環境科技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環保規劃的各項任務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為最佳化中央財政科技投入結構,支持市場機制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社會公益研究活動,“十一五”期間國家設立了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根據財政部、科技部的總體部署,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緊密圍繞《規劃綱要》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立足環境管理中的科技需求,積極開展應急性、培育性、基礎性科學研究。“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部組織實施了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34項,涉及大氣、水、生態、土壤、固廢、核與輻射等領域,共有包括中央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環保科研單位和企業等幾百家單位參與,逐步形成了優勢互補、團結協作、良性競爭、共同發展的環保科技“統一戰線”。目前,專項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技術方案,形成一批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督管理技術體系,研發出一批與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履約、核與輻射安全相關的關鍵技術,提出了一系列環境標準、指南和技術規範建議,為解決我國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中急需的成套技術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為廣泛共享“十一五”期間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研究成果,及時總結項目組織管理經驗,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出版“十一五”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系列叢書。該叢書匯集了一批專項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和實用性,可以說是環境領域不可多得的資料文獻。叢書的組織出版,在科技管理上也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嘗試,能夠進一步活躍環保科技的學術氛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套用,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