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月

璧月

宋代有些詩人的作品,時有言意俱盡的弊端,比不上唐代的詩人。但這種評價是相對而言的。這首《璧月》詩詠常見之景,風格忱摯,寄託既明顯亦含蓄,是宋詩中能繼唐人一脈的作品。

月圓如璧,又現於暮山之上,而此時素娥的心事難以言說,“問應難”三字內涵很豐富。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心事原本不問也可知,而實際上已經問了,則心事有不易說或不能說之難。月有陰晴圓缺,是事物之常,原本不難說,若問人的心事,則往往難以啟齒。詩人以人間的事來質問天上的素娥,素娥自然是不能說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覯璧月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李覯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璧月迢迢出暮山,素娥心事問應難。
世間最解悲圓缺,只有方諸淚不乾。

作品賞析

次兩句,仍在詠月,句句不離所詠之物,而句句亦仍傾訴情懷。詩人說:“世人深知離別之苦”但真正具有深情的人卻不在人間,或者說真正感情深的人實際上不是世人。在這裡詩人不是真的說世人沒有真情,只是想說出世人無情而已。這就是所謂誇大亦即所謂無此理卻有此情。方諸,古名陰燧,亦稱陰鑒、鑒燧,古代於月下承露取水之器,遠古用蛤殼,後用銅鑄,銅鑄方諸,可以照人,井圓如月。唐代陸龜蒙詩:“明娥如有相思淚,只待方諸寄兩行。”《飛燕外傳》:“真臘國獻萬年蛤,光彩如月。……飛燕以蛤置帳中,常若滿月。”遠古取水用於祭祀,漢代的承露盤即其遺制,而用於調藥。
圓缺,從小的方面講,是悲歡離合,從大的方面講,是世運興衰。悲歡離合,為個人哀怨,而關心世運興衰,則是為萬人患難而痛心的仁人用心。前者人皆能為,後者則不多見。
方諸的有淚如珠,並非因為它自身憂苦,它本為無情之物,亦如詩人並非為自身憂苦。此淚是萬人愁苦所凝聚成的,化而為仁者之淚。方諸形如璧月,故此處方諸、璧月無所區別,說方諸含淚,亦即說璧月含情,遍照人間哀苦。璧月有淚而人卻無情,這就是詩人發出浩嘆的原因。
用詩中的話來說,世上最能理解圓缺興衰之苦的,“只有”方諸而已。憤世嫉俗之言,而以淒婉的話語來表達,詩人的感慨是很深的。

作者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世稱盱江先生,又稱直講先生。1042年(慶曆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倡立盱江書院。皇祐(1049—1054)初期,因范仲淹的舉薦試太學助教,歷任太學說書、管勾太學。擁護“慶曆新政”。極力排斥佛、道二教。以文章知名,有《直講先生文集》(亦稱《盱江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