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雅霍達 【Marie Jahoda 1907.01.26-2001.04.28】,英國社會心理學家,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逝於英國薩塞克斯(Sussex)奇莫(Keymer)。高中畢業後,1926 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在彪勒夫婦門下主修心理學,在這裡她遇到她第一個丈夫保羅(Paul Lazarsfeld,數學家,社會主義者),1928 年在維也納師範學院獲得教師資格,1932 年獲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維也納經濟研究中心任職,二戰期間,由於參加反法西斯的地下組織而被捕入獄半年,1937 年夏以離開奧地利為條件獲釋,遂前往英格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麗·雅霍達
- 外文名:Marie Jahoda
- 出生日期:1907.01.26
- 逝世日期:2001.04.28
簡介,生平,成就,就業給人的五種潛在意義,心理健康可以三種方式看待,精神健康應具備的特質,
簡介
瑪麗·雅霍達 [Marie Jahoda 1907.01.26-2001.04.28],英國社會心理學家,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逝於英國薩塞克斯(Sussex)奇莫(Keymer)。
生平
她的父親是推銷員,母親是家庭主婦。高中畢業後,1926 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在彪勒夫婦門下主修心理學,在這裡她遇到她第一個丈夫保羅(Paul Lazarsfeld,數學家,社會主義者),1928 年在維也納師範學院獲得教師資格,1932 年獲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維也納經濟研究中心任職,二戰期間,由於參加反法西斯的地下組織而被捕入獄半年,1937 年夏以離開奧地利為條件獲釋,遂前往英格蘭。1945 年去美國,任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1949 年升任教授兼人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1958 年,她回到英國與奧斯丁(Austen Albu)結婚, 後任教於倫敦布魯內爾大學,1965 年受聘於薩塞克斯大學,並成立薩塞克斯大學人際關係研究所,1972 年退休後繼續著作和研究,至 20 世紀 80 年代,在失業研究方面頗具成就。
成就
雅霍達以其心理健康及失業心理的研究而聞名。她的專業生涯從一開始便集中於實驗室以外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她反對把社會心理學分裂成為心理學分支和社會學分支,她的研究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20 世紀 30 年代她和丈夫就開始失業對個體、家庭與社區影響的研究。他們對奧地利長期失業的紡織工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失業會造成心理上的嚴重失調,這主要不是由於經濟上失去了收入,而是由於使人失去自尊心;而突如其來的失業導致了社區共同體的衰敗和個人與共同體的脫離。
就業給人的五種潛在意義
(1981)她指出了就業所能提供個人的五種潛在意義:
1.個人清醒的時間被強力賦予明確的時間結構;
2.能與核心家庭外的人,有固定接觸與分享經驗的機會;
3.個人生活感到有目標,目的感;
4.個人的身份被定義且有認同感;
5.能進行許多活動。
雅霍達認為工作所帶來的五種心理意義,能滿足個人的持續需求,但失業時,個人這種需求就不容易被滿足。
心理健康可以三種方式看待
1958 年,她指出大部份的心理障礙(disorders)是由於人際間的互動與困擾所造成、習得的。對心理健康的概念,她作了相當詳盡的研究。她指出,心理健康可以三種方式看待。
心理健康是性格特質的表現,是一種如性格一樣,對地穩定和持久的狀態;換句話說,精神健康是理想的人格;
心理健康,並不穩定、持久,只是一時間的狀態;這狀態隨著內在、外在環境的不同而變化,是人格和環境交往下產生的狀態;
心理健康可以用一些理想的心理品質來衡量,以個別社群的文化特質和行為準則,作為依據。
以上三種精神健康觀念,理論上可以共存,實際上很難找到一個精神健康定義,可以三者同時適用。
精神健康應具備的特質
她提倡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1],同時指出,不同的定義所包含精神健康應具備的特質,總離不開以下六類觀念,是這些觀念的組合。
自我認知的態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對自我做出客觀的分析,對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
成長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態絕對不會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萬念俱灰的,他會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自強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會成長起來,去追求人生真正的價值;
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處理內心的各種能量,使之不產生矛盾和對立,保持均衡心態。他對於人生有一種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欲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及堅韌的忍耐力;
自主性(autonomy)。即自我調控能力,對於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對的穩定,並具有自我判斷和決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從於他人,善於調節自我的情緒和能力,果斷地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對現實世界準確的認識。心理健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能正確地認知現實世界,判斷現實;
適應環境的能力。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受環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順應環境,適應環境,並積極地發問、變革環境,使之更適應人的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熱愛人類,適當地工作和遊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並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