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巴頓

瑪麗·巴頓

小說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英國棉紡中心曼徹斯特。那時正值英國經濟蕭條時期,棉布滯銷,工廠停產,大批工人失業。棉紡廠老工人約翰·巴頓為工廠老闆辛勤勞動了一生,仍在貧困線上掙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麗·巴頓
  • 外文名:Mary Barton
  • 書號:10188·19
  • 定價:1.65元
  • 作者:蓋斯凱爾夫人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瑪麗·巴頓》(Mary Barton),
《瑪麗·巴頓》封面《瑪麗·巴頓》封面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4月新一版
翻譯:荀枚 佘貴棠,根據Everyman's Library,London 1932年版譯出
蓋斯凱爾夫人的長篇小說,也是她的代表作。出版於1848 年,創作於1846~1847年 ,描寫英國19世紀40年代大蕭條時期工人階級困苦的生活和勞資關係日趨緊張的狀況。

內容簡介

兒子因生活條件惡劣,被猩紅熱奪去了生命;妻子因其妹妹被有錢人誘拐淪為妓女而深受刺激,精神失常,在一次臨產時痛苦地離開了人世;唯一的女兒瑪麗·巴頓被迫進時裝店鋪當學徒。約翰·巴頓在生活的打擊下,逐步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本質,他積極參加工人的請願和罷工鬥爭,成為憲章派工人運動的積極分子,被工人們推選為代表,到倫敦向國會請願,結果遭到英國議會的否決,請願失敗,約翰落得被解僱的厄運。這時,工人們在工會的領導下舉行大罷工。以卡森父子為首的廠主們拒不接受工人的起碼要求,最後,約翰滿懷仇恨殺死了廠主的兒子哈利·卡森。約翰的女兒瑪麗·巴頓美麗聰穎,但幼稚天真,愛慕虛榮。她認為自己長得美麗,幻想著日後做大戶人家的闊太太。面對技術熟練的機工傑姆·威爾遜的求婚,她無情地拒絕了,卻愛上了資本家的兒子哈利 ·卡森。當她知道小卡森並不想和她結婚,只圖占有她的美色時,她如夢初醒,悔恨不憶,最後她真正愛上了愛憐著她的傑姆。因小卡森突然死亡,傑姆被當作情殺的兇手遭到逮捕。瑪麗在親友們的幫助下,歷盡艱辛,終於在審判席上,以有力的反證洗劇了傑姆的嫌疑。最後,約翰主動自首,向老闆悔罪,老卡森寬恕了約翰。待到夜盡天明,約翰閉目去世。傑姆與瑪麗結婚,一起出國到加拿大。小說以約翰·巴頓承擔起刺殺資本家兒子的任務、並最終完成了任務為高潮,既表現出工人對資產者的仇恨,亦表現出工人階級對於和平請願活動的結果的失望。除去約翰·巴頓,小說還塑造了瑪麗·巴頓,約伯·李,傑姆·威爾遜等不同類型的工人,多層面地反映出勞資關係空前緊張的局面。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映40年代勞資關係的緊張,是小說最大的特色,以基督教博愛、寬恕、反對暴力來為改善勞資關係開“藥方”,則是蓋斯凱爾夫人作為基督徒思想局限的表現 。

作者簡介

蓋斯凱爾夫人
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
Gaskell,Mrs.
英國小說家。原名伊莉莎白·克萊格雷恩·斯蒂文森。1810年9月29日生於倫敦唯一神教派牧師家庭,卒於1865年11月12日。幼年喪母,被寄養在柴郡納茨福德鎮的姨母家,併到鄰近的斯特拉特福德鎮上學。1832年和曼徹斯特市的唯一神教派牧師威廉·蓋斯凱爾結婚。唯一的兒子不幸夭折在襁褓之中,為了排解痛苦,她開始嘗試寫作。第一部小說《瑪麗·巴頓》於1848年問世。小說以英國當時的憲章運動和勞資衝突為背景,描寫了老工人約翰·巴頓及其女兒瑪麗的生活和命運,出版後引起公眾和文學界的注意。狄更斯對她頗為賞識,後來她的大多數作品都在狄更斯主辦的刊物上發表。此後她陸續創作了《克蘭福德》、《露絲》、《北與南》、《西爾維亞的戀人》及《妻子和女兒》等長篇小說。其中《北與南》通過對男女主人公的刻畫,將工業發達的北方與田園風情尚存的南方對比,深入地表現了19世紀工業化所引起的諸多變化和衝突(包括信仰危機和價值觀衝突),與《瑪麗·巴頓》有相通之處,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對勞動大眾的同情,以及她促進社會的不同階級、不同方面的相互了解並和解的意願。《克蘭福德》和《妻子與女兒》等以狹隘、寧靜、和睦的鄉村小鎮生活為題材(其原型為作者熟悉的納茨福德鎮),著重地描寫了女性經驗。蓋斯凱爾夫人善於觀察、捕捉並描寫在不同社會處境中的人們的言行舉止,並在戲劇性衝突中展開情節。《克蘭福德》一書筆調尤為詼諧親切,人物栩栩如生,有的讀者把它視為作者的最佳作品。此外她還寫了不少生動溫馨的中短篇小說,如《表親菲莉斯》。
蓋斯凱爾夫人成名後和當時許多文學家有聯繫。她撰寫的《夏洛蒂·勃朗特傳》是有關這位作家傳記中的第一部,也是最負盛名的一部。她生前與勃朗特姐妹和喬治·艾略特等齊名,後來長期受到忽視。隨著西方女權主義和某些注重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文學、文化批評的興起,她的許多小說,特別是《瑪麗·巴頓》,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注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