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嘉·莎塔琵
- 外文名:Marjane Satrapi
- 別名:瑪嘉·莎塔碧
- 國籍:伊朗
- 出生地:伊朗拉什特
- 出生日期:1969年11月22日
- 職業:漫畫小說作家、插圖畫家、導演、編劇、演員
- 代表作品:我在伊朗長大、梅子雞之味、血色孤語、放射性物質
- 主要成就:第6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第3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第3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處女作獎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導演作品,編劇作品,文學作品,參演電影,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9年11月22日,瑪嘉·莎塔琵出生於伊朗拉什嘗櫃和章特。她在童年經歷了伊朗政局的變化和兩伊戰爭。1983年,14歲時,她的父母為了讓莎塔琵能夠脫離伊朗的環境,將她送到奧地利維也納繼續學業。之後,在伊朗德黑蘭Azad大學獲得視覺交流的碩士學位。此後,她移居法國斯特拉斯堡,成為一名插圖畫家和戒姜喇婆兒童書籍作家。
2006年,開始出版系列插圖漫畫作品《我在伊朗長大》。2007年,與文森特·帕蘭德聯合執導個人首部動畫電影《我在伊朗長大》,該片改編自她的的同名漫畫,入圍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獲得第6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她憑藉該片入圍第35屆安妮獎最佳動畫電影導演獎。
2011年,與文森特·帕蘭德聯合執導喜劇電影《梅子雞之味》,該片改編自她的繪本作品,講述了一位孤芳自賞的音樂家,苦於沒有靈感,當妻子無意中摔壞他心愛的提琴之後,便決定不吃不喝,八天后把自己餓死的故事,入蒸應請圍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2年,自編自導自演喜劇犯罪電影《黑幫霍塔舞》。2014年,執導由瑞安·雷諾茲、傑瑪·阿特登、安娜·肯德里克聯合主演的驚悚犯罪電影《血色孤語》。2019年,與阿方索·卡隆等執導奇幻動畫電影《懸頭奇談》;同年,與迪安娜·阿格隆、蒂爾·施威格等聯合執導劇情電影《柏林,我愛你》,該片講述了以德國首都的十個浪漫故事;隨後,執導由裴淳華、安雅·泰勒-喬伊共同主演的愛情傳記電影《放射性物質》。
個人生活
瑪嘉·莎塔琵是伊朗豪門世家的獨生女兒,祖父曾經是眾多王子之一,她母親是伊朗前國王(1848年-1896年)Nasser-al-Din Shah的曾孫女。而且,她的父母都受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影響。大學期間,莎塔琵曾經歷了一場短暫的婚姻,一年後離婚。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9年 | 《放射性物質》 | 電影 |
2019年 | 《柏林,我愛你》 | 電影 |
2019年 | 《懸頭奇談》 | 電影 |
2014年 | 《血色孤語》 | 電影 |
2012年 | 《黑幫霍塔舞》 | 電影 |
2011年 | 《梅子雞之味》 | 電影 |
2007年 | 《我在伊朗長大》 | 動畫電影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2年 | 《黑幫霍塔舞》 | 電影 |
2011年 | 《梅子雞之味》 | 電影 |
2007年 | 《我在伊朗長大》 | 動畫電影 |
文學作品
時間 | 名稱 | 出版社 |
---|---|---|
/ | 《梅子雞之味》 | / |
2010年 | 《我在伊朗長大》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06年 | 《我在伊朗長大4》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06年 | 《我在伊朗長大3》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06年 | 《我在伊朗長大2》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06年 | 《我在伊朗長大1》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參演電影
- 2012黑幫霍塔舞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7 | 第60屆 | 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獲獎 |
2007 | 第60屆 | 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8 | 第80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1 | 第68屆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梅子雞之味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9 | 第62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2009 | 第62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卡通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8 | 第33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獲獎 |
2008 | 第33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處女作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獲獎 |
2008 | 第33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8 | 第35屆 | 安妮獎最佳動畫電影編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2008 | 第35屆 | 安妮獎最佳動畫電影導演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人物評價
在瑪嘉·莎塔琵執導的電影《梅子雞之味》中,有著獨特新穎的手法和故事內容,詩意而想像力縱橫。而且,保持了原著漫畫的美學風格。同時,想像力之豐富令人驚嘆,黑色幽默和無數構思巧妙的場景敘事,也給觀眾觀影帶來許多樂趣立斷。在電影《血色孤語》中,導演循趨斷瑪嘉·莎塔琵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講述了關求漏贈於精神分裂者的故事(新浪娛樂、Mtime時光網綜合評)。
在電影《我在伊朗長大》中,導演瑪嘉·莎塔琵從一個純粹平民視角,敘述主題並沒有局限在伊斯蘭專政當時對提微束一批人的迫害和打擊造成的創傷,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娓娓道來她一生坎坷的經歷,其講述苦痛經歷的自嘲口吻,回顧往事笑中帶淚的情緒表達,無不令人動容而感同身受。雖然導演瑪嘉·莎塔琵是初次執導電影長片,但由於她的漫畫家身份,以動畫形式表現的動畫電影絲毫不見技術方面的生澀,漫畫分格技術本就與電影分鏡頭相類似,因此技術方面的表現她相當得心應手,誇張的畫面感配以憂傷的心境,令影片抹去了同類題材所固有的沉重感,在不失幽默的敘述方式下透露出濃重的哀愁(新浪娛樂評)。
參演電影
- 2012黑幫霍塔舞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7 | 第60屆 | 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獲獎 |
2007 | 第60屆 | 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8 | 第80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1 | 第68屆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梅子雞之味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9 | 第62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2009 | 第62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卡通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8 | 第33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獲獎 |
2008 | 第33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處女作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獲獎 |
2008 | 第33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8 | 第35屆 | 安妮獎最佳動畫電影編劇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2008 | 第35屆 | 安妮獎最佳動畫電影導演獎 | 我在伊朗長大 | 提名 |
人物評價
在瑪嘉·莎塔琵執導的電影《梅子雞之味》中,有著獨特新穎的手法和故事內容,詩意而想像力縱橫。而且,保持了原著漫畫的美學風格。同時,想像力之豐富令人驚嘆,黑色幽默和無數構思巧妙的場景敘事,也給觀眾觀影帶來許多樂趣。在電影《血色孤語》中,導演瑪嘉·莎塔琵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講述了關於精神分裂者的故事(新浪娛樂、Mtime時光網綜合評)。
在電影《我在伊朗長大》中,導演瑪嘉·莎塔琵從一個純粹平民視角,敘述主題並沒有局限在伊斯蘭專政當時對一批人的迫害和打擊造成的創傷,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娓娓道來她一生坎坷的經歷,其講述苦痛經歷的自嘲口吻,回顧往事笑中帶淚的情緒表達,無不令人動容而感同身受。雖然導演瑪嘉·莎塔琵是初次執導電影長片,但由於她的漫畫家身份,以動畫形式表現的動畫電影絲毫不見技術方面的生澀,漫畫分格技術本就與電影分鏡頭相類似,因此技術方面的表現她相當得心應手,誇張的畫面感配以憂傷的心境,令影片抹去了同類題材所固有的沉重感,在不失幽默的敘述方式下透露出濃重的哀愁(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