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塔(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之妻)

瑪格麗塔(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之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薩伏依-熱那亞的瑪格麗塔公主(瑪格麗塔·瑪麗亞·特蕾莎·焦萬納,Margherita Maria Teresa Giovanna;1851年11月20日-1926年1月4日),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之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格麗塔
  • 外文名:Margherita Maria Teresa Giovanna
  • 出生日期:1851年11月20日
  • 逝世日期:1926年1月4日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婚姻安排,宮廷生活,王后生涯,寡居生活,家庭成員,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瑪格麗塔於1851年11月20日出生在都靈,她是熱那亞公爵費迪南多王子與薩克森的瑪麗亞·伊莉莎白公主(約翰一世之女)的女兒。她的父親是撒丁和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的弟弟,於1855年去世,享年33歲。次年,她的母親與熱那亞公爵的前軍官尼科洛·拉帕洛貴庶通婚。
瑪格麗塔的教育最初由克萊利亞·蒙蒂切利·迪·卡薩洛索伯爵夫人負責,後來又由羅莎·阿爾貝塞負責,她是一位出身名門的奧地利人,1861年進入王室服役,與當時典型的王室少女教育相比,她的教育更加豐富,學習更加深入,並具有非同尋常的求知慾。瑪格麗塔金髮碧眼、身材高挑、並不特別漂亮,但卻敏感而驕傲、意志堅強而不苛刻,她注定會發揮巨大的魅力,並在成為王后之後對丈夫的決策產生強大的影響。

婚姻安排

在婉拒了第一位求婚者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一世的請求後,瑪格麗塔與她的嫡親堂兄、薩伏依王儲翁貝托的婚事在首相費德里科·路易吉的壓力下,於1867年底由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決定。當時,瑪格麗塔剛滿16歲,而23歲的翁貝托則與比他年長七歲的歐金尼婭·阿滕多洛·博洛尼尼公爵夫人開始了一段注定要持續一生的戀情。1868年4月21日,瑪格麗塔於翁貝托在都靈王宮的宴會廳簽署了結婚協定,第二天便舉行了公證儀式和宗教儀式。
瑪格麗塔
瑪格麗塔
隨後為期五天的慶祝活動,就其 "民眾盛宴 "的性質而言,顯然是為了恢復都靈因遷都而失去的中心地位,並加強王室的威望。更有甚者,橫跨半島的蜜月旅行也是一次政治行動,是一次有利於君主制度的盛大宣傳之旅,尤其是因為阿德爾海德王后於1855年去世,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沒有正式的配偶,因此瑪格麗塔承擔起了義大利第一夫人的角色。她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能夠以最恰當的言行喚起民眾的熱情。瑪格麗塔接受的是家長式的王權教育,她對君主制的看法與她的兒子將開啟的議會制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徵,而是與開明的專制主義模式有關。事實是,在一個需要統一象徵的新成立的義大利,瑪格麗塔以其個人風格,在埃馬努埃萊·佩斯·迪·維拉馬里納的寶貴指導下不斷完善,為統治者的民族性紮根和建設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宮廷生活

這對夫婦在那不勒斯定居並非巧合,1869年11月11日,瑪格麗塔在卡波迪蒙特宅邸生下了他們唯一的兒子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費迪南多·馬里亞·真納羅。瑪格麗塔先是作為王儲妃,後又作為王后,在半島上的旅行成為了未來君主們的慣例,而且幾乎每次旅行都會吸引大批遊客,在這些旅行中,她穿上當地的服裝,公開欣賞當地的傳統和文化,從而比她的丈夫贏得了更多的同情甚至是崇拜,這絕非偶然。當然,君主國的國有化行動在羅馬城注定會遇到更大的困難,1871年1月23日皮亞港被攻破後僅四個月,世襲王公就進入了羅馬城。在首都,瑪格麗塔承擔了一項繁重的任務,那就是調和君主制的成功與對教皇的尊重之間的矛盾。雖然只是部分成功,但她與兩個 "敵對宮廷 "的僵化態度相適應,在奎里納爾建立了自己的圈子,至少贏得了最冷淡的成員的支持,使這座沉寂的城市重新煥發生機。因此,瑪格麗塔成為了緊張的世俗生活的參照點,這也是她當時的政治方式,並將羅馬宮殿變成了全歐洲最貴族、最獨特的沙龍之一。
在個人方面,婚姻關係已經惡化到如此程度,以至於在結婚僅兩年後,瑪格麗塔就不再願意履行妻子的“義務”。儘管感情破裂,但她依然陪伴在翁貝託身邊,在公眾前體面地扮演著伴侶的角色。兩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但在某些關鍵的政治過渡時期,例如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庇護九世幾乎同時去世(1878年)後的幾個月里,夫妻倆也不排除密切合作。1878年1月9日登基後(翁貝托34歲,瑪格麗塔27歲),兩位王室成員又開始了新的征程,他們從上義大利出發,前往博洛尼亞等被認為困難重重的地方。正是在這個令人擔憂的共和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搖籃里,王后不僅在人群中取得了巨大的個人成功。
瑪格麗塔(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之妻)
1872年的瑪格麗塔王儲妃

王后生涯

1878年,焦蘇埃·卡爾杜奇(喬祖埃·卡爾杜齊)在他的《致義大利王后》頌歌中唱起了她,1889年在《琵琶和里拉琴》中唱起了她,1882年在《永恆的高貴女性氣質》中將她定義為 "對人民彬彬有禮;在宮殿中[...] 王后",這種 "皈依君主制 "的行為招致了不少指責。卡爾杜奇在瑪格麗塔的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即使與那些聚集在 "王后圈 "的名人相比,他也無疑享有特權。"王后周四 "是一個私人友誼的沙龍,首先是與歷史上的右派有關的保守主義擁護者的沙龍。馬爾科·明蓋蒂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優雅的舉止、兼收並蓄的智慧和才華橫溢的同伴讓瑪格麗塔著迷,明蓋蒂先生成為了瑪格麗塔的思想知己和文化世界的真正嚮導。
喬瓦尼·帕薩南特刺殺翁貝托一世未遂(1878年11月17日在那不勒斯)的事件讓瑪格麗塔身心俱疲,但更重要的是,與其說是出於政治分析,不如說是出於本能和敏感,她意識到薩伏依王室和部分義大利民眾之間的田園詩般的生活到此結束了,即使在此之後,王后仍繼續推行建立關係網的政策,並始終得到維拉馬里納家族的協助。事實上為了樹立君主制的國家和民主形象,王后將自己塑造成了義大利歷史新起點的標誌。當君主制的社會形象得到鞏固時,她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特殊的角色,即兒童和盲人收容所(1892年,在她的贊助下,第一家盲人圖書館在佛羅倫斯成立)、醫院、慈善協會和學校以及教育學院和藝術展覽的保護者和訪問者。在這裡,她作為虔誠信徒的聲譽,使她受到天主教和調和主義輿論的青睞,這些輿論希望她能對君主的立場產生 "有益的影響",擴大了她的倡議的價值。
在大批記者和作家的幫助下,圍繞瑪格麗塔的崇拜活動蓬勃發展。"瑪格麗塔主義"應運而生:從時尚周刊到帽子,從瑪格麗特披薩到大炮,從裙子到蛋糕,一切都在談論王后,甚至對於像彼得羅·斯巴爾巴羅這樣最尖刻的論戰者來說,瑪格麗塔也是 "道德復興 "的象徵。更不用說加布里埃爾·鄧南遮在《Il fuoco》(米蘭,1900 年)中獻給她的詩句,他在詩中讚美了她的優雅、微笑和威嚴。
1890年代是瑪格麗塔成功的巔峰時期,但家庭生活卻遠非平靜。與此同時,"致命的女伯爵"——聖菲奧拉伯爵夫人溫琴扎·波普利柯拉-聖克羅切闖入了翁貝托的生活,後者與利塔公爵夫人在政治影響力方面也存在爭議,國王似乎只能任由她們擺布,因此醜聞的陰影籠罩著奎里納爾。在兒子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與黑山的耶萊娜公主結婚(在新娘皈依天主教後)之後,瑪格麗塔再次權衡了與兒子的距離,這是一種觀點和利益上的距離,甚至更深。或許也是為了恢復該機構的光彩,對議會政權日益不滿的瑪格麗塔熱情地將理事會主席弗郎西斯科·克里斯皮視為 "強人",認為他能夠在顛覆威脅面前發揮屏障作用。與此同時,他秉承民族主義的願望,堅持非洲事業,甚至在阿杜瓦戰役(1896年3月1日)之後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猶豫,這與翁貝托搖擺不定的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世紀末的危機中,瑪格麗塔與茫然失措的國王仍有矛盾,她無法在對民主版自由主義的開放態度和模糊的個人統治野心之間做出選擇,她使自己成為反動勢力的參照點:她是鎮壓街頭運動的堅定支持者,她對結束1898年事件的兩個 "禮節性 "行為(賀電和五月米蘭暴亂後給菲奧倫佐·巴瓦·貝卡里斯的勳章)施加了不小的影響。

寡居生活

1900年7月29日,翁貝托一世遇刺身亡,無疑令瑪格麗塔深感悲痛,這也是她塑造自己神話的又一階段:她的行為完全符合公眾對她傷心欲絕、悲痛欲絕的寡婦形象的期待,公眾對她的情感和困惑充滿了期待。
悼念翁貝托的禱文是她在悲劇發生後的幾小時內臨時寫的,很好地濃縮了她的智慧箴言、宗教熱情和對自己角色的認識。這篇禱文的標題是 "奉獻",以 "五個悲傷的奧秘 "的形式表達,並得到了傑雷米亞·博諾梅利主教的批准,它向義大利人傳達的是君主的悲傷而不是女人的悲傷,是謀殺的政治層面而不是親密層面。儘管它在國際輿論中獲得了成功,但《羅馬觀察家報》的干預卻導致了教會的譴責,教會將祈禱文歸為王后的私事。
瑪格麗塔(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之妻)
瑪格麗塔與母親瑪麗亞·伊莉莎白
作為一名寡婦,瑪格麗塔對王朝規則的尊重值得稱讚,她從兒媳和兒子身邊退了一步,兒媳的逆來順受讓她感到震驚,而兒子的自由政治開放她既不理解也不接受。然而,還不到五十歲的她並不想離開這個舞台,而是在減少束縛的情況下,重新確認了自己的公眾形象和對時代新事物的好奇心:作為王太后,她加強了義大利以外的旅行,並以新的熱情投身於慈善事業。在公共事務方面,她認為自己有責任履行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所迴避的職責和禮儀:她堅決反對兒子創立的 "社會主義君主制",並竭盡全力保護和維護薩伏依王室的傳統、習俗和輝煌。在孫子翁貝托二世出生後更是如此,她全心全意地照顧他,甚至忽略了自己早期的生活習慣。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不允許任何女性干預政治活動,尤其是他的母親,她在利比亞戰爭中再次被激起了愛國熱情,希望能夠通過個人關係和直接渠道了解事態發展。1914年,儘管與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所希望的打破親德傳統的三元政策不同,瑪格麗塔選擇了中立的立場,她與大多數民族主義者不同,深知殖民戰爭與從一開始就具有意識形態衝突特徵的列強之間的衝突之間的區別有多大。儘管如此,她還是不遺餘力地參加了決定性的干預行動,以她的級別所能採取的方式幫助傷員和陣亡者的母親、妻子和孩子。
在這項活動中,瑪格麗塔認為自己完全實現了祖國與信仰之間的和解,這對她以及那些致力於將起義後出現的世俗義大利 "天主教化 "的知識界和神職人員(首先是她的知己和精神生活大師博諾梅利主教)來說都是如此珍貴。瑪格麗塔宮屬於邦孔帕尼·盧多維西王子,在翁貝托一世去世後成為了王太后的居所,因此成為了紅十字會的地區醫院,瑪格麗塔熱情地參與了在那裡為傷員提供的援助。
在衝突結束時,瑪格麗塔對布爾什維克革命威脅的回應只能是對新事物的完全封閉:民族主義、社會保守主義、反社會主義、反議會主義;所有這些都打著專制政府的旗號,建立在對王朝和軍隊作用的崇拜之上。因此,她對法西斯運動的著迷也就不足為奇了,1922年春,她選擇了支持法西斯運動,與法西斯運動中的君主主義分子建立了直接聯繫。瑪格麗塔的反動使命就這樣在她對法西斯政權的擁護中得到了實現。此外,瑪格麗塔還對墨索里尼有著特殊而深厚的個人崇拜,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正式參政。
瑪格麗塔(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之妻)
瑪格麗塔王太后
最後幾年,她在博爾迪格拉和格勒索尼的逗留時間越來越長,主要從事常規工作:接待、訪問學校和醫院,以及熱心的宗教生活,這一時期還原了一位夫人的形象,她直到最後都深諳自己的角色,滿腔熱情地致力於她認為必須完成的 "王朝使命"。瑪格麗塔於1926年1月4日在博迪格拉去世,享年74歲。1月10日的萬神殿運屍之旅是王后聲望的最後展示,也是她傳奇故事的最後一筆。

家庭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