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猴鼓舞

瑤族猴鼓舞

瑤族猴鼓舞,貴州省荔波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瑤族猴鼓舞”瑤語稱“玖格朗”,流行於瑤山白褲瑤人中的一種舞蹈。“猴鼓舞”在喪葬祭祀的場合中表演,構成了它特定舞蹈形式。白褲瑤十分崇拜祖先,故而其葬禮也分外講究,它大致要經洗屍入棺、砍牛致哀、跳《玖格朗》、喝酒抬棺、淺坑置棺、長席就餐和過三朝等幾個程式,跳“猴鼓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2008年6月7日,瑤族猴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6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瑤族猴鼓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64
  • 申報地區:貴州省荔波縣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舞蹈流程,動作特點,舞蹈道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展出,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在貴州省荔波縣的大山深處,生活著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古老而神秘的他們至今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民族習俗和濃郁多彩的民族風情,“瑤族猴鼓舞”就是白褲瑤特有的民族民間舞蹈。
瑤族猴鼓舞源於猴子救助瑤族祖先的故事。傳說白褲瑤祖先從廣西遷徙經過荔波撈村遇上危難時,山中的一群猴子解救危難並一路指引道路保護祖先,後人為了紀念祖先的遷徙之苦及感恩神猴的救護,模仿祖先跋山涉水的動作及神猴聰明伶俐、抓耳撓腮、活蹦跳躍的神情姿態而產生了猴鼓舞,以前常在葬禮中跳猴鼓舞以祭祀祖先和護送亡靈,葬禮中跳猴鼓舞在砍牛致哀後進行,意在送魂,以求祖先的庇佑及亡靈的安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承方式的多樣,猴鼓舞不僅出現在祭祀活動中,而且出現在各類表演或節日活動中。
2006年,荔波縣收集整理了瑤族猴鼓舞的文字、聲像、圖片等資料;整理編印《猴鼓舞》藝術教材。
2008年,“瑤族猴鼓舞”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當地的瑤族人來說“瑤族猴鼓舞”有著祭祀祖先傳承歷史的神聖意義。

舞蹈特色

瑤族猴鼓舞表演時眾銅鼓手和嗡桶手站成一斜排擊鼓、擊嗡桶伴奏。舞蹈人數不限圍木鼓站成圈,做屈膝踏步動作。由單人在圈內擊木鼓而舞,一人跳完下場另一人再接著跳,每人的獨舞都帶有競技性質。由於每人的表現力不同,因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從而構成舞蹈多彩的特點。

舞蹈流程

開始為引子,先由兩位青年持鳥槍朝天鳴三響,然後一舞者在眾人圍成的圈內敲擊木鼓而舞。第二段為舞蹈的主體:在眾人圍成的圈內由雙人表演,一舞者擊木鼓,另一舞者跟隨其後做跳、蹲動作,模擬猴子攀岩摘果的動作,圍觀者們伴以呼聲,營造氣氛。第三段由一舞者敲木鼓,另有七位或九位男子衣衫破舊、戴破斗笠、披破斗篷、踩著鼓點做時而蹲下、時而站立動作表示跋山涉水。這三段舞均有為亡人開路、走路、送行之意。舞蹈三段為一輪、跳過一輪、舞者就要喝孝子遞過來的竹筒酒。此時,主持人開始介紹喪家歷代祖宗姓名、家史,然後念誦詞。同時眾人踩著木鼓節奏,做彎腰弓背、跋山涉水動作,表示護送死者靈魂前往祖宗住地。之後開始第二輪舞蹈表演,舞蹈表現與第一輪相同。之後,舞者敲五次木鼓並大聲呼喊,此時全體舞者才直起腰桿。當敲木鼓的舞者大聲“疾呼掉隊的靈魂快快回來”之時,表示死者靈魂已到祖宗住地,活人靈魂回來了。這時領舞者做正反繞棺各三圈後,對天射箭三支,同時擊破手中竹筒,宣告猴鼓舞結束。
瑤族猴鼓舞

動作特點

猴鼓舞是白褲瑤隆重的祭祖祈福儀式舞蹈,舞蹈的基本動作有三擊鼓面、猴跳步、蓮花、猴子戲鼓、腿下擊鼓、屈膝踏步、蹲跳擊棒等。動作雖然不多,但卻有力度、節奏感強,舞蹈具有古樸、熱烈、矯健等特點。¨蹲顫”(上身前傾,雙膝有節奏地上下屈伸)的動律貫穿舞蹈始終,由此成為瑤族猴鼓舞的典型動律。

舞蹈道具

鼓框多用整段樟木掏空製成,呈圓形坐墩狀,兩端鼓口直徑25厘米、鼓高35厘米,鼓腰稍大 ,腰徑27厘米,兩端蒙以山羊皮,皮面大於鼓口20厘米,周圍邊緣鑽有若干小孔,每兩孔間穿以小木棒,兩鼓皮相對應的小木棒用繩索往返勒緊,繩索中間穿以小木棒絞緊,後再打進木楔,鼓皮即可繃緊。鼓棰木製,直棒形,棰長30厘米。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猴鼓舞是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產物,它縮影式地展示了荔波白褲瑤遷徙的歷史,揭示了他們為生存而不懈奮鬥的堅強意志和不畏強暴的民族精神,為白褲瑤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具體的例證。

傳承現狀

“猴鼓舞”的傳承方式至今仍保持著家族口傳心授的形式,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遠古的遺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的日趨變化,各種外來文化滲透,加之瑤族青年男女外出務工,民間傳承人已寥寥無幾。加之“猴鼓舞”是民間自發組織形成、自生自滅的祭舞,面臨同化、異化、失傳、消亡的威脅,其技藝傳承岌岌可危,瀕危程度十分嚴重。

傳承人物

何永國,男,瑤族,1958年11月出生,2013年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瑤族猴鼓舞)代表性傳承人,黔南州荔波縣申報。
何吉坐,男。瑤族,1941年4月出生,2018年5月30日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猴鼓舞)代表性傳承人,黔南州荔波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06年,為了使《瑤族猴鼓舞》得以傳承發展,荔波縣收集整理了舞蹈、文字、聲像、圖片等資料;培養民間技藝傳承人;整理編印《猴鼓舞》藝術教材;建立《猴鼓舞》民族藝術演藝館,充分展示了當地的民族文化藝術。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荔波縣文化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中心獲得瑤族猴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出

2018年8月14日,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旅委、多彩貴州文化產業集團聯合主辦,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貴州省多彩貴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有限公司承辦的2018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非遺周末聚”集中展演活動在貴陽舉行,瑤族猴鼓舞作為其中一項進行演出。
2019年4月7日,“踏歌起舞三月三”——西南省區市傳統音樂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展演活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瑤族猴鼓舞《慶豐收》作為節目演出。

榮譽表彰

2017年2月,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選送的上林縣鎮圩瑤族鄉藝術團《猴鼓舞》在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鼓舞鼓樂)評獎活動暨2017廣東省第六屆花燈文化節的舞台上脫穎而出,成功入圍此屆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鼓舞鼓樂類的評獎活動。
2017年5月16日,在荔波縣拍攝的紀錄片《最後的猴鼓舞王》獲得北京民族電影展中的民族文化影像傳承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