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氏泰勒蟲病

瑟氏泰勒蟲病

瑟氏泰勒蟲病,是牛的一種寄生蟲病,由長角血蜱傳播的牛血液原蟲病,病牛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慾減退,貧血和體表淋巴結腫脹等症狀,對生產養殖危害極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瑟氏泰勒蟲病
  • 外文名:Joseph Taylor 's disease
  • 含義:牛的一種寄生蟲病
  • 生病表現: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慾減退
疾病簡介,疾病研究,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症狀,病原學診斷,發病原因,防治措施,疾病預防,

疾病簡介

牛瑟氏泰勒蟲病(T.sergenti)是由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iconis)傳播的牛血液原蟲病。臨床上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慾減退,貧血和體表淋巴結腫脹等症狀。

疾病研究

近年來牛的瑟氏泰勒蟲病亦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對改良的新品種、 外地引進的牛危害更為嚴重。
國內對治療牛巴貝斯蟲病和環形泰勒蟲病的藥物研究較多, 然而卻忽視了防治牛瑟氏泰勒蟲病藥物的研究。 目前,尚無特效藥物。 咪唑苯脲是目前治療牛巴貝斯蟲病的特效藥物, 而對牛瑟氏泰勒蟲病的療效尚無報導, 用咪唑苯脲對牛瑟氏泰勒蟲病進行治療效果良好。

流行病學調查

秦皇島昌黎某養牛場存欄肉牛28頭,牛舍緊鄰海邊,海邊方圓幾公里內全為次生林,牛群主要以放牧飼養方式為主。
2003年4月中旬,出現有精神不振,食慾下降的牛隻。病初有幾頭牛出現發熱症狀,使用抗生素治療,但無明顯效果。隨著病程的延長,到5月初疾病波及全群,個別牛隻呈衰竭症狀。從牛體採集到蜱,將蜱放在解剖鏡下觀察。發現有盾板,在肛門的後方有肛溝,假頭基四方形,須肢寬短,第二節外緣顯著外突形成角突;結合蜱的生物學特性,該蜱被確定為長角血蜱。

臨床症狀

全部牛隻初期體溫升高至40~42℃,表現精神沉鬱,行走無力,離群多臥少立。貧血黃染,可視黏膜充血腫脹,流多量漿液性眼淚,後期體溫偏低,個別牛有異食現象如啃土,反芻減少。體表淋巴結腫脹,觸之有痛感,病牛迅速消瘦,血液稀薄呈暗紅色。

病原學診斷

經過對病牛耳尖靜脈和頸靜脈採血推片,乾燥後使用甲醇固定3 min後,套用10%姬姆薩染液染色。油鏡下觀察可見,紅細胞內蟲體的形態具有多形性,有桿形、梨籽形、圓環形、卵圓形、逗點形、圓點形、 十字形、三葉形等各種形態,但以桿形為主,蟲體內有一團著色深的染色質,紅細胞染蟲率60%左右,牛紅細胞內的瑟氏泰勒蟲治療, 套用咪唑苯脲按2 mg/kg體重劑量給全群牛肌肉注射,輕症者用藥一次,重症者24 h後同等劑量再給藥一次。同時對重症體質虛弱者,套用輔助療法給以強心、輸液、止血、舒肝、健胃等藥物。以紅細胞的染蟲率作為療效指標。用藥後的第7天,牛紅細胞檢查染蟲率由原來的60%降至15%左右。第15天時復檢,染蟲率降至0.1%~1%,基本恢復正常的帶蟲狀態。牛在用藥後一周的精神有所好轉,食慾增強,牛體皮膚逐漸變得紅潤,兩周時,大部分牛已康復,只有個別重症患牛恢復較慢,但3周以後所有牛均已恢復如前。

發病原因

長角血蜱為野外蜱,一年一代,多生存於次生林或山區。由於河北北靠燕山山脈,西靠太行山山脈,形成了小山區的環境,長角血蜱適應於這種環境。而長角血蜱正是瑟氏泰勒蟲病的傳播者。
本養殖戶反映2004年3~4月曾發現全群牛被大量的蜱叮咬,因而導致了本次疾病的發生。

防治措施

本病特徵為病程長(一般10天以上,個別可長達數十天),症狀緩和,因此往往發現該病時牛已經到患病後期,嚴重貧血、黃染、消瘦,母牛產後少奶或無奶,出生的小牛瘦弱存活率低。因此儘管本病死亡率低,但給養牛業造成的隱性經濟損失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本病的預防尤為重要。

疾病預防

本病的關鍵在於消滅牛體上的,在蜱的活動季節(一般在3~5月份)可套用0.5%敵百蟲溶液噴灑牛體表,每周1~2次;認真搞好畜舍內的衛生,消滅畜舍內的蜱;放牧牛定期投餵阿維菌素也可防止蜱的叮咬,草食動物按0.2mg/kg體重連服2~7天均能達到預防本病的目的。消滅蜱的同時還應進行藥物預防,套用咪唑苯脲以1 mg/kg體重肌肉注射即可。
一旦發病,治療原則應以藥物治療為主,對重症者還要進行強心補液、清腸健胃、對症治療。據報導對於被犁形蟲病感染的懷孕牛用藥治療可能會導致流產、死胎或早產,但本次套用咪唑苯脲治療沒有發生此類現象,表明咪唑苯脲治療牛泰勒蟲病具有療效好、使用安全、方便等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