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雲寺位於大陳北金山湖山屏,義烏九重山的最後一重山,三縣交界處,始建於明,盛於清。
1943年日寇入侵義烏,寺院被化為灰燼,有僧通田法師赴上海募化重修,讓寺院面貌煥然一新。文革期間,瑞雲寺再次破敗。'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1998年瑞雲寺再次重建,但無僧居住。
據《
江南通志》載:原名登雲寺。傳說列國時魏人范睢避難逃往秦,更名張祿,扶秦振興,功名赫赫,秦滅范睢隱於此山,放蕩無骸,吟詩作賦,後人取其前半生登雲之意,故將寺命名為登雲寺”。楚漢相爭時,劉邦藏身與此,呂后尋夫,遠望山中一片祥雲繚繞,前往祥雲處尋找,果然找到了劉邦。(《史記.高祖本記》也提到這件事),呂后曰:“季(劉邦字)所居處常有祥雲,故從往,常得季。”根據這一傳說,宋
端拱年間將寺名改為瑞雲寺。共有房屋99間,經歷代戰亂焚毀現存53間,為三進三出院落,1984年列為省重點保護寺院。
2005年底,受瑞雲寺法人釋本如大和尚的委託和理事會,陳平、陳金富等人組成迎請團的迎請。天雲法師率僧團開始接管瑞雲寺,結束了這裡有廟無僧的歷史。讓這個即將荒廢的寺院重新有了生機.這裡也開始響起了晨錘,暮鼓,梵唄之聲。
瑞雲寺住持天雲法師率眾僧廣結善緣。逢初一,十五開始有了:放生、法會、皈依、等正常的佛教活動。兩年來,這裡修了路,通了電,有了水,重裝修僧廖。大大改善了寺廟的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佛教信徒和居士。這位來自終南山律宗祖庭的天雲法師憑藉著持戒精嚴,及對僧團嚴格的管理.並用整個僧團的形像向義烏人民展現了佛教的真正內涵,讓人們開始真正的了解佛教、再深入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