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瑞氏紅魴鮄
- 拉丁學名:Satyrichthys rieffeli (Kaup, 1859)
- 二名法:Satyrichthys rieffel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科:黃魴鮄科
- 屬:紅魴鮄屬
- 種:瑞氏紅魴鮄
簡介,概況,分布,深度,特徵,生態,
簡介
俗名:龍角。體被骨板狀大型櫛鱗。各側具4縱行,各骨板具1尖棘。吻長而寬扁。口大,腹位。兩頜、犁骨和齶骨均無齒。下頜中部兩側具1對多叉狀粗須。前鰓蓋骨後緣下角具1長棘,向後伸達胸鰭中部。體紅黃色。頭、體背部和背鰭鰭棘部具褐色小斑點。暖水性底棲魚類。棲息於水深約70~130米泥沙海底,以小型甲殼動物等為食。全長可達300毫米。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見於南海、東海和黃海。
概況
命名者:(Kaup, 1859)
俗名:平面黃魴鮄、雞角、角仔魚
英文俗名:
Spotted armoured-gurnard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Gargariscus prionocephalus,
Heminodus japonicus,
Paraheminodus murrayi,
Peristethus rieffeli
分布
分類系統: | |
學名: | Satyrichthys rieffeli(Kaup,) |
中文名: | 瑞氏紅魴鮄 |
中文拼音: | RuìShìHóngFángFú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詳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深度
水深65至600米。
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扁平,邊緣接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當鰓蓋閉合時,兩吻突幾近平行,比眼徑長,超過左右吻突的基底距離長的兩倍。上下兩頜皆無齒。下頜具三或四對(普通為四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前額中央部位具一三角狀的小棘;眶後骨棘尖銳且堅硬,但隨著成長會逐漸圓鈍;前鰓蓋棘銳利且硬,比鰓蓋棘長;兩個鰓蓋棘,1個非常弱小,幾乎消失,另一個則尖銳且大。肛門前方有兩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1-33。背鰭連續,VI-VII硬棘,15-18鰭條,硬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5-17;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黃褐色,頭側、背側及背鰭均具褐色斑點。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