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糖製作的石榴形食品,在浙江南部溫州地區的婚俗中,糖金杏是不可缺少的禮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瑞安糖金杏
- 地理標誌:浙江瑞安
- 批准時間:2010
歷史傳說,製作工藝,民間婚俗,
歷史傳說
石榴,為何叫“金杏”?此源於溫州五代時期屬吳越國管轄之地。武肅王錢鏐為王,治理吳越國範圍。“榴”字和“鏐”字同音,這在古代,犯了忌,為避諱改“石榴”為“金杏”。“石榴”在溫州方言中讀作“金哀”,在瑞安也被讀作“金乃(na)”。於是在溫州民間“笑起糖金杏打裂了一色(一樣)”、“牙兒塌開糖金杏倒裂恁”、“當心糖金杏角搗(碰)著”、“囡兒大起換糖金杏”等人人皆知的諺語。此方言一直沿用。據《北史·魏收傳》記載, 北齊安德王高延宗娶李祖收之女為妃, 高延宗到李家赴宴, 妃母宋氏便於席間獻上兩個石榴, 預祝他們和睦、相愛, 子孫滿堂, 富貴吉祥。這個習俗在民間一直流傳著, 特別是男女結婚時, 石榴便是一種吉祥的禮物, 洞房裡一般都要懸掛兩個大石榴。
溫州地區雖然是經濟強市,但婚俗卻有著媒約、合婚、議聘、小定、大定等古老程式。當地的糖金杏的來歷有著美麗的傳說。傳說古時候有個人叫鄭德有,家境富裕,膝下有兩女。大女兒訂婚時,其母親費勁心思想把女兒的婚事辦得體面。一天,忽聞有人叫賣金杏,她想到金杏是個吉祥之物,於是將金杏全買下。在男方送禮定婚之日,將金杏作為回禮贈給男方,送給親朋好友,以討個多子多孫的好口彩。等到第二年小女兒定婚之時,金杏樹連花都沒開,哪裡來得果實。鄭翁正愁無計可施,看到對門一老者八十大壽,用米粉製作壽桃,他受到啟發,想用糖製作金杏,好看又好吃。他自己親自選好木材並畫好金杏圖樣,寫上“子孫滿堂”,請雕刻師傅刻制模具,並找到一位糕餅師傅製作糖金杏,趕製了數百隻糖金杏。最終喜事辦得風光體面。後來周邊的百姓都效仿鄭家的做法,訂婚分用糖製作的金杏圖個好口彩。等到來年,生下女兒就稱作生了個金杏角,可見女兒的金貴之身。以上是溫州地區對糖金杏的比較認可的一種傳說。
製作工藝
糖金杏的製作流程,步驟如下。
第一:白糖數十來斤,放入鍋中加少許水,文火煎煮中加入食用紅色素,均勻攪拌熬至冒泡。熬製糖液的關鍵控制火候,熬的時間長了,做出的糖金杏不細膩;熬的時間短了,做出的糖金杏凝固不住。這糖液的老嫩與否全靠製作人多年的經驗來判斷。
第二:把煮沸的糖液倒入模具(模具之前要放在水中泡數小時),抱著模具水平狀翻轉數圈,使模具內壁邊角均勻著糖,邊角很快就冷卻凝固成型,然後倒出多餘的糖液,還可以繼續製作小型號的糖金杏。糖金杏分為大、中、小三種型號。大的重5—6斤,高60公分,寬30公分,小的一個僅幾兩而已。
第三:等到糖液冷卻後,拆開模具,取出糖金杏。取糖金杏的關鍵點也是時間的掌握問題。拆的早了沒成型,遲了糖和模掰不開了,不能取出完整的糖金杏了。所以每個過程都有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關鍵點,只能憑多年的製作經驗來控制。
糖金杏的模具是由樟木刻制,分四塊。四瓣內凹外彎造型獨特的模具,四瓣模具合攏外側上下需要兩個竹箍,固定四瓣模具中間形成糖金杏造型。據林師傅介紹,刻制模具需要雕花師傅,僅木工還不行。模具上端三分之二的高度是四個角的形狀了,下端三分之一的地方刻得是福祿壽喜四個字,或是四個喜字;四塊模具合併在一起就是一個腹部稍大點的圓桶,外加兩個桶箍。
需要準備必用的材料和輔助工具,首先就是白糖,其次食用紅色素、麥稈、裝飾花、糖金杏鏟子、手套、泡模具專用的木桶、四瓣模具、竹箍、火爐、燒糖鍋。
民間婚俗
石榴名稱由來很早在我國就有文字記載。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凡植榴者須安僵石枯骨於根下, 即花實繁茂, 則安石榴名義或取於此”。在民間有著許多與石榴有關的民俗民風,石榴花果並麗, 甘甜可口又火紅可愛,被人們視為和睦、團結、多福、多壽等的佳兆。在婚慶時也還都喜歡製作糖金杏饋贈親友。
從遠處看去喜慶粉紅色的糖金杏造型獨特堪稱浙南一絕,頂端有五個尖角,中間一個角高於周邊的四個角;近距離觀看,腹部造型最為明顯,刻有福祿壽喜或全部是喜字的紋樣;其底部厚實支撐整個造型。頂部呈尖角狀,腹部呈球體狀,實為陰陽關係。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隱含著男女兩性的功能。在一個物體中存在著兩極,而兩個物體又會努力融為一體。兩種力量如太極圖所象徵地那樣不斷相互交替,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5]當我們吃下糖金杏時不僅是單純地吃,而是吃下喜慶的寓意和美好的祝願。既將石榴旺盛的繁衍能力攝入體內,並將文字的力量一同融入體內,沉醉在無以名狀的幸福感之中。
在先民們的心目中,世界萬物都是有生命的。自然給了人生命,人就屬於自然。人倚賴於自然, 離開自然就無法生存, 於是形成原始人的自然崇拜觀念。物種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便形成萬物有靈觀念,逐漸產生以植物樹木做圖騰崇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籽粒豐滿,切開一角便露出累累果實。石榴便自然而然的轉變為生命的繁衍符號,生存和繁衍,仍然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主題, 對的石榴崇拜仍然廣泛存在於民族的社會意識、社會生活中, 特別是民間藝術、民間民俗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