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正學校座落於瑞安市馬嶼鎮江浦的浦西、江西村,創辦於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以虞介宸、虞廷愷父子出資為主,地方鄉紳捐募為次,始建教學樓二幢、禮堂及操場,題名為“養正學堂”。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改名為瑞安縣立南區第三國小。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改名為瑞安縣立仙降區中心國小。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0年)改名為錦浦鄉第一國小,改公辦為民辦。公元1949年至1984年,先後改為江浦鄉國小、江浦公社國小、江浦鄉中心國小。為尊崇人文歷史,推崇辦學興國心志,公元2007年3月16日,經瑞安市教育局瑞教義[2007]73號檔案批覆,復原為“瑞安市養正學校”。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自公元1983年起學校校舍經多次擴建後,樓宇井然、一派生機。公元2007年春,在第24任校長姜賢光積極遊說下,當地村鎮政府為拓展學校活動場地,又於原校舍西側擴地10畝,作為首創之繼的虞公嫡孫廣瑞集團董事局主席虞文藉,捐資11萬元為其擴建圍牆及北大門,同時儲入人民幣十萬元作創辦養正教育基金,作為今後教學、助學獎勵基金。再次為改觀校貌,最佳化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推崇助學精神,更上一層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瑞安市養正學校
- 校訓: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
- 創辦時間:1903年
- 現任校長:張光乙
學校介紹,學校人物,
學校介紹
虞廷愷和養正學校(本文作者系虞廷愷曾孫,圖片選自《瑞安文史資料》第31輯《虞廷愷家書》)
虞廷愷像
虞廷愷(左後一)與其黃氏夫人(右後二)、長女喜梅(右後一)、次女喜蓮(左後二)、次子崇樞(左前)、三子朔如(右前)。
虞湘環 虞希宣
留日歸來的虞廷愷參與辛亥革命,抵制復辟,正圖大展抱負之時,不幸英年早逝,令家鄉父老嘆惋。
短暫而轟轟烈烈的一生
虞廷愷(1880-1918),族名士溥,字柏廎、博卿,號澤茜。生於瑞安飛雲江南岸來暮鄉江上村的耕讀人家。從小就聰慧而端雅,與同齡孩童不同,顯得穩重,有逸群之態。他啟蒙於家學,其父介宸公親授四書五經。稍長,隨孫詒讓授業,成為縣學廩生。由於敏慧和好學,深得孫詒讓的器重。
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恩師孫詒讓的支持鼓勵下,他考取留學日本資格,赴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系就讀。在日留學期間,結識了樂清張雲雷(張烈)、平陽黃溯初(黃群)、直隸籍忠寅等當時名士。宣統元年(1909),虞廷愷學業完成,從日本回國,返瑞拜恩師孫詒讓,知師已逝,悲痛不已。
回國的虞廷愷應聘就任杭州官立政法學校教席,又應好友梁啓超推薦、籍忠寅之邀兼任北京高級巡警學校教席。
辛亥革命中,虞廷愷協助張雲雷,敦促杭州八十二標統帶周承棪率部起義,加入新軍,配合杭州11月5日光復。湯壽潛任浙江都督後,即任命虞廷愷為都督府財政僉事(財政秘書),旋任財政司代理司長,期間擬定《統捐暫行法》、《地方徵收法》、《暫不動產轉移法》、《登記法》、《財政收支統一辦法》等地方財政法規,從而穩定了浙江財政,亦由此名聞省內外。
1913年,虞廷愷當選為國會參議院議員,赴京就職後,先接任國會僉事(秘書),併兼任兩院財政會計,後改任會計科長。1913年底,袁世凱開始篡奪民主革命果實,下令解散國會時,虞廷愷上書黎元洪,痛陳國會存在的利弊得失,“自繳當選(議員)證書”,此後便避開政壇,以詩書自娛,消極抵制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為。
1915年,張勛等人擁清廢帝溥儀復辟,虞廷愷即赴天津,參加段祺瑞的討逆軍,擔任招待員一職。僅十多日討逆軍便攻入北京。此後,馮國璋任總統,恢復了國會,虞廷愷被任命為參議院議會委員長(秘書長),從事憲法立法工作。當年國慶之日以委員長身份隨同湯、王議長參加閱兵觀禮,年內獲四等嘉禾獎章。
1917年,虞廷愷擢升為財政部官產處總辦,年底,為長女虞喜梅出嫁事,請假南旋迴溫。1918年月1月5日凌晨,因其乘坐的上海至溫州的普濟輪在吳淞口被新豐輪撞沉,不幸罹難,年僅38歲。同船遇難的還有曾任溫州軍政分府都督的徐定超及夫人。
父子共同籌劃創辦學校
雖然從政,虞廷愷卻有“教育救國”思想。光緒二十九年(1903),虞廷愷與父親共同籌劃,在瑞安江上村設立養正初等學堂,次年開學,收學生50名,分三個班,聘鄭諶為校長,教師共5名。並在浦西村興建教學點兩座,禮堂和操場齊全,孫詒讓特為學校題寫了匾額。虞廷愷親自兼教師授課,三年中從未收過分文束修。
而進入國會從政、直到普濟輪罹難的近十年時間,虞廷愷人雖在外地,但卻十分關注他所創辦的養正學校。他曾在返鄉探親時,想起養正學堂初辦時景象,情不自禁地題聯云:“流水半灣,尺土中成極樂國;到門一笑,十年前是讀書鄉。”
而從他去世後遺留不多的信函家書中,有不少地方涉及養正學堂,如囑咐其父“請勸校長教員尚須認真辦理,萬不可誤人子弟,亞孽不淺”,又如“今年校長擬定何人?學生共到若干?去年縣稅領過否?”“學校下半年須繼續辦理,惟教員有不良者,不妨另聘。”虞廷愷十分注意家鄉弟子們的立德教育應從教材、輔材著手,他寫道“帶去《曾文正嘉言鈔》一冊,須令崇讓每日細閱力行之。此書共買五十冊分送摯友。中國敗壞至此,非從道德著手,萬難挽回也。”語重心長。
養正學校十分重視師資的聘用,後來成為中央大學、南開大學教授的瑞安人李笠,1917年曾被養正學校聘為教師。今《李笠詩文選集》中還存有其掌教養正國小的七律詩,詩云:“小窗孤枕倚秋聲,風雨簫簫病骨清。靜聽方知蛩韻苦,多愁漸覺客身輕。寒氈歲月燈偏淡,破幾生涯夢亦驚。寂寂村居似肥遁,鄉關回首若為情。”在虞廷愷罹難海底時,李笠懷著沉痛心情,撰寫了二副輓聯:其一:“東瀛求學,曾超弱水三千,何期浪觸吳淞,竟使英雄淚落;北雁傳書,遽逐京塵上下,遙望雲橫甌括,不勝兒女情長。”其二:“竹箭譽隆,數東南佳士,惟有仲翔其人,何如海上風狂,遽踏大鯨曾波汩沒;蘼蕪望切,嘆西北高樓,忽失伯勞之鳥,對此陌頭春老,可憐寡鵠兩字傷悲。”
學校人物
百年老校育出瑞安英才
養正學校自1904年創辦,至1925年已增至五個班,學生200人左右。1931年改為瑞安縣立南區第三國小。1936年改稱為瑞安縣仙降區中心國小,學生280人,校集學田130多畝,為常年辦學基金。2001年又改為馬嶼鎮第三國小,2007年恢復原校名“瑞安市養正學校”。
在百多年的歲月中,虞廷愷所創辦的養正學校,培育出了不少救國、愛國、建國的英才。
姚琮(1889-1977),字味辛,瑞安來暮鄉上金村(江浦上京)人。曾就讀於養正學堂,師從虞廷愷,後進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任台州海門要塞司令,1926年任黃埔軍校上校校官、警備一師師長,繼任南京特別市公安局長、警察廳長,撰《日本警政考察記》,後歷任軍事委員會第三廳副官處處長、辦公廳副主任、溫州警備司令、軍事委員會管理部副部長、代部長等。曾任內蒙古宣撫使。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復員委員會主任委員、制憲國大代表。1949年赴台灣,中將銜,一度任台北溫州同鄉會會長,著有《味筍齋詩鈔》等。
黃達德(1895-1980),名雄,瑞安馬嶼清垟河頭人,少年曾在養正學堂就讀,後從陸軍大學畢業,曾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參謀本部參謀、重慶軍委會辦公廳軍事處副處長、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南京軍委會參議、國防部委員,從基層直升到陸軍中將。新中國成立後曾為民革溫州市委籌備委員、瑞安縣政協委員。
黃震亞(1891-?),原名黃正秀,字莪術,號曼歐,又邁甌,瑞安馬嶼人。自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曾在養正學堂就讀過。1906年赴日就讀東京同文書院,又轉入仙台醫學專科學校,1915年留學東京帝國大學醫科深造,獲醫學學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北京醫專教授、陝西陸軍醫院院長、山東醫專教授、江蘇醫專教授、浙江醫專教務長兼教授、南通醫學院教授等,是我國細菌學研究專家。抗日戰爭期間,日寇發動細菌戰,黃震亞率醫療隊參與救助江浙一帶農村因細菌戰而受害得瘟疫的民眾,制止鼠疫、霍亂、瘧疾等疫病的流行,做好搶救和防治工作。1947年參加國際《日內瓦公約》第四次修改會議。新中國建立後任福建醫學院副院長,著有《病理學》等著作。
此外還有民國時期的中將楊一飛、姜一中(字正陶)等,前者曾一度擔任養正學校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