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瑞安市實驗國小
- 簡稱:實小
- 校訓:公誠勤愛
- 創辦時間:光緒二十八年(1902)
- 類別:國小
- 現任校長:胡利盛
- 知名校友:曾聯松、陶慧敏
- 所屬地區:中國浙江省瑞安市
- 前身:瑞安普通學堂
- 地址:瑞安市玉海街道解放中路76號
辦學歷史,師資力量,教育成果,硬體設施,繼往開來,獲得榮譽,學校地址,地圖信息,
辦學歷史
光緒三十一年,改辦為瑞安官立高等國小堂,孫詒讓遙領總理,並親自編寫國語科講義,多次來學堂講課。鄉紳林養素為監督。次年,學堂有3個複式班,102名學生,9名教習。辦學倡導“開國悟民,講習科學”,從課程設定到教學方法都注重學以致用,因材施教。教學成績卓著,為上級學校、社會輸送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才。學堂開辦時間之早,教育改革之先,名列全省前茅,對溫屬各縣發展國小教育頗有影響。
民國元年(1912),學校更名為瑞安縣立高等國小校。民國9年,學校有所發展,成為有初等、高等的兩等國小校。民國12年(1923),實施“四二分段制”。民國17 年,始行男女同校。“四·一二”政變後,國民政府推行“新生活運動”,學校以“四維八德”為教育總綱,強化訓育機制,管教嚴酷。民國20年(1931),被確定為縣實施初等教育輔導學校,向全縣開過演示課和教育演講會。是年6月,高小畢業生31人參加省會考,成績名列前茅。民國24年,校名改稱瑞安縣立城廂中心國小,全校11個班,學生490人。民國32年(1943),作為瑞安簡易師範附小。民國初、中期,學校穩步發展,教學質量受人青睞,省視學先後5次來校視察,均得嘉獎。後期,瑞安遭受日寇侵犯,四度淪陷,教育嚴重受挫。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教育事業又臨窘境,學校日趨萎縮。解放前夕,在校生11個班僅有300多人。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定名為瑞安縣立中心國小,貫徹向工農開門的方針,改複式為單式班。全校11個班級,學生552人,工農子弟占77.8。1952年,結合革命形勢進行“五愛”教育;學習蘇聯教學經驗,倡導啟發式教學。次年,學校管理轉向以教學為中心,抓備課,開觀摩課,辦業務講座,教研風氣日趨活躍。1957年,以毛主席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辦學宗旨。 1958年,由於片面理解“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師生過多參加勞動和社會運動,打亂教育秩序,影響教學質量。同年,改為瑞安師範附屬國小。1963年,貫徹《全日制國小工作條例》(草案)後,學校管理抓“兩塊地(思想教育陣地、勞動基地)”和“兩個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文化大革命”初期,學校“停課鬧革命”,教師外出串聯,校舍、儀器、圖書、檔案資料遭受損失。1967年秋,“複課鬧革命”,學習毛主席語錄,批判資產階級。1969年,工宣隊、軍代表進駐學校,成立革委會,進行“斗、批、改”,實行開門辦學。1972年,城關鎮第五國小併入,校名改稱為城關鎮第五國小,全校班級驟增至31個,學生1812名,是歷史上學生數最多的一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知識分子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廣大教師精神振奮,學校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是年秋,學校被確定為溫州地區重點校。一度想把“文革”期間造成的損失奪回來,曾出現按學生程度分快慢班,抓統考、搞競賽、列名次等偏向,加重了師生負擔。1979年起,相繼建造電化室、教學樓、雨天體育活動室;置辦教學設備、體育器材、圖書掛圖等,改善了辦學條件。
80年代初,學習鄧小平同志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明確辦學方向,進行各種有利於“加強基礎、發展智慧型、減輕負擔、提高質量”的教學改革試驗,成效顯著。1984年,開始實行“改講課為學課,變校園為樂園”的學校目標管理,增闢第二課堂,開發學生心智機能,深化教育效果。 1985年,學校改稱瑞安縣實驗國小,1987年7月撤縣設市後,稱瑞安市實驗國小。學校逐步引進系統科學和思維科學原理,開始探索管理、教育和教學的聯繫發展、最佳化組合,提高教育質量。 1986年秋, 貫徹《義務教育法》, 進入依法治教新的歷史階段。 全校入學率99.2, 普及率99.2, 鞏固率99.9,畢業率98.6。
1988年,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國小德育的通知》,進行“三化(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最佳化少先隊陣地建設、強化行為規範訓練)教育”,激發學生立報國志,學建國才。是年,學生的學業成績及格率和體 育達標率,均有明顯提高,分別為98.5和95.5;近視率從1982年22.1下降到13.5,並實現了無留級學校。1991年,以“三園”(求知的學園、活動的樂園,生活的花園)為辦學宗旨,進行教育整體實驗,力求實現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
1993年,試行“三制”(校長負責制、學校工資結構制、教師聘任制)改革。學校管理體制邁出了新的步伐。
1994年起,落實《減輕學生課業過重負擔十項規定》,開辦“家長學校”,健全家長委員會制度,創辦“少年城市建設監察學校”,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1997年,學校置辦大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開闢13個功能教室,創設電腦、管樂、書畫等16個假日活動基地,為實施“雙休日”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條件。1998年,為適應現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學校制定《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評價指標》、《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細則》及《學科教學常規》等,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激勵、調控、鑑定和選拔的作用。
1999年,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更新教育觀念 ,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的實施與運行。
2000年,被國家教育部命名為“全國中國小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堅持依法治校、質量立校、教科興校、文明建校的辦學思路,強化“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賦予學生探究、發現、選擇等權利,真正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地位,促進其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2001年,全校有38個班,2009名學生,96名教職員工。學校以“小學生綜合探究活動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為教育科研的龍頭課題,從試點到年段,從重點突破到整體實施,從局部探索到逐步完善,環環緊扣,步步為營,引導教師走教、學、研、創一體化之路,即使學校成為民眾性的科研陣地,又能發揮教科興校的實驗性和示範性作用。是年11月,學校順利通過浙江省中國小示範學校評估領導小組的檢查驗收。
新中國成立後,在歷任校長和廣大教師的努力下,學校的教改工作一直處於前沿地位,並以自己的特色在社會上享有盛譽。學校多次被省評為先進集體、文明單位,1987年榮獲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稱號。
師資力量
實小配備師資向來是國小中水平較高的教師。1987年職稱評定:中學高級教師2人、國小高級教師39人,占教師總數49。爾後,王宗津、徐桂芬先後榮獲省特級教師稱號。施明夫、許華山分別參加“全國跨世紀青年人才群英會”、“第四次全國少先隊代表大會”,均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據2000年統計:全校教師90人,其中具有本科學歷2人,大專學歷46人,中專學歷42人;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4人。國小高級教師57人;省、地、市教壇新秀26人。自50年代至今,全校教師獲溫州市、浙江省、全國各類先進稱號的有93人次。一批富有教學經驗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教師,先後在省級以上(含省級)報刊雜誌上發表了129篇教育教學論文,有371篇論文分別在瑞安市、溫州市、浙江省、全國獲獎。其中《多種形式進行“五愛”教育》、《知、愛、建——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分別在教育部主編的《國小思想品德教育經驗選集》、《中國教育報》上發表。 實小一百個辦學春秋,幾經滄桑,弦歌不絕,為上級學校、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畢業生。他們受到母校的啟蒙教育,奠定了成才基礎。其中有成千上萬的校友學有專長,成就卓著。如“國旗之父”曾聯松,中科院院士、天文學家孫義燧,史學家周予同,被譽為“航天工業頂樑柱”的黃本誠,博士導師曾衍霖、曾衍鈞、陳孝曙、許光華、鐘順時,歌唱家姜嘉鏘,書法家鄒夢禪,作家楊作雨,電影明星陶慧敏等等。他們為母校贏得了莫大的榮譽,為新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教育成果
80年代至今,實小學生參加各級各項競賽獲獎的有國家級349人次(其中書畫獲獎220人次,占63%)、省級157人次、溫州市和瑞安市868人次。其中潘朔獲全國兒童書法比賽一等獎。唐亦佳的習作《我愛家鄉雙炊糕》被法國《歐洲時報》選登。戴亦云參加“日本交歡卓球大阪大會”(桌球賽)獲日本櫻丘高等學校體育功勞獎章。錢海墨的書法作品被入選 《國際中國書畫博覽》一書。徐朝暉、方劍慧、何鶯歌等3人表演的兒童舞《牛娃娃》,進京參加中國國際藝術節演出。校園群星燦爛,新苗茁壯成長。
硬體設施
實小建校時,原縣學校士館僅有老屋數座,後經修建,校舍逐漸改觀。民國15年,改魁星閣為籀公樓(孫詒讓號籀廎),作為鄉賢熱心興學的紀念堂。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逐步撥款擴建。現校舍占地面積10672m2,建築面積12560m2。設有微機室、語音室、實驗室、閱覽室、舞蹈室、勞動室、雨天體育室、階梯教室等20個功能教室。置辦電腦、儀器、攝像機、放影機等,現代化設備較為完善。全校藏書60萬冊。學校環境優美,花團錦簇,整潔美觀,是兒童全面和諧發展的天地,是造就新世紀人才的搖籃。
繼往開來
社會在發展,實小在前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以“三個面向”、“三個代表”為指針,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開拓奮進,讓這所有著悠久歷史的老校煥發青春的光彩。
獲得榮譽
2011年,經聯評核查和會議審議,獲得了由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浙江省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學校地址
瑞安市玉海街道解放中路76號
地圖信息
位置:衙后街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