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用琺瑯彩工藝做成的隨身碟,具有色彩鮮艷、明麗、有質感、不褪色的特點,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琺瑯彩隨身碟
- 外文名:CHINA Storage disk
- 定義:用琺瑯彩的工藝做成的隨身碟
- 主要原料:長石、石英
- 特點:色彩鮮艷、明麗、有質感、不褪色
- 分類:掐絲琺瑯、內填琺瑯及畫琺瑯
- 優點: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琺瑯彩簡介,工藝簡介,琺瑯特點,琺瑯分類,掐絲琺瑯(景泰藍),內填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琺瑯彩),發展歷程,琺瑯價值,
琺瑯彩簡介
琺瑯彩:源於時尚浪漫王國—法蘭西,源於琺瑯彩工藝的至尊鼻祖—羅丹家族。
琺瑯彩隨身碟:用琺瑯彩的工藝做成的隨身碟。
工藝簡介
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它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瑯粉。將琺瑯粉調和後,塗施在經過金屬加工工藝製作過程後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乾燥、多次烤制,便成琺瑯器。
琺瑯特點
色彩鮮艷、明麗、有質感、不褪色——其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琺瑯分類
琺瑯按技法可以分為三類:掐絲琺瑯、內填琺瑯及畫琺瑯。
掐絲琺瑯(景泰藍)
掐絲琺瑯是三種技法中最早發明的,是將銅絲盤出花紋粘固在胎體上,而後在花紋框格內、外填施各色琺瑯釉料,入窯烘燒,如此重複數次,待器表覆蓋的釉層至適當厚度,再經打磨、拋光、鍍金等手續即告完成。
內填琺瑯(鏨胎琺瑯)
內填琺瑯於公元5世紀由英國的塞爾特人(Celt)發明,9至11世紀與掐絲琺瑯一同在拜占庭興起,12至13世紀法國中部的里摩居(Limoges)成為歐洲內填琺瑯的製作中心。
內填琺瑯,胎體多為金或者銀,技法與掐絲琺瑯近似,兩者差異僅在於器表紋飾製作的技法不同,內填琺瑯可用鏨刻、敲壓或腐蝕的技法,也可在胎上雕琢出美麗的錦地及紋飾,再填燒各色透明釉,以使釉藥更堅固附著在胎面外,透明的釉色與花紋、錦地、胎色相互輝映,倍增美觀。
畫琺瑯(琺瑯彩)
畫琺瑯,顧名思義是在琺瑯器物上繪畫,其起源較掐絲與內填琺瑯為晚,胎體有金、銀、銅和瓷等, 西元1446年發明於法國邊陲小鎮佛朗德斯(Flanders),後世稱之為琺瑯彩。
清康熙年間,琺瑯彩由法國羅丹家族傳人皮爾斯.羅丹帶到中國。旋即受到皇室的喜愛,歷經康、雍、乾三朝的推崇,製作風氣日盛,當時宮中琺瑯器物上的繪畫工作多由畫院人士兼任,以國畫格調工筆繪製,紋飾有人物、花鳥、風景、建築等,風格兼具西洋與傳統。康熙朝開始起用黑釉,花卉喜鵲搭配是雍正朝常見的紋飾,侍女和課子圖則為乾隆年間的流行風潮,著重裝飾,趨向細緻、堆砌的特色,亦使畫琺瑯在乾隆朝達到鼎盛時期。
發展歷程
琺瑯彩的發展歷程
1446年,琺瑯彩技藝發明於法國邊陲小鎮佛朗德斯(Flanders)。15世紀末法國李摩居(Limoges)以其製作內填琺瑯工藝發展成為琺瑯彩重鎮。
1518年,貝爾納丹·德·羅丹移居李摩居(Limoges),以製作琺瑯彩器為生,並逐步發展成擁有5個琺瑯彩工匠的作坊。
1575年貝爾納丹·德·羅丹去世,其子接替其位,並世代相傳。貝爾納丹·德·羅丹之孫皮爾斯·羅丹完整繼承了其祖父的手藝並作了大量改進與提升,成為法國著名的琺瑯彩工藝大師。
1639年法王路易十三召見皮爾斯·羅丹,並令其專為法國宮廷創作御用琺瑯彩器,琺瑯彩歷史的華麗篇章由此揭開。
1668年皮爾斯·羅丹(Pierce Rosin)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將一件琺瑯彩鼻煙壺獻給康熙(後被收藏於故宮博物館)。在中國期間,皮爾斯·羅丹得以飽覽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大量的藝術珍品,同時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中國情結。
1689年法王路易十四(LouisⅩⅣ)建造凡爾賽宮,將羅丹家族的精美琺瑯彩器永珍藏在氣勢磅礴、華麗非凡的凡爾賽宮。
1770年,羅丹家族後人為逃避宗教迫害,逃出巴黎宮廷,隱居於瑞士汝拉山脈的GENOS山谷中。春天,GENOS山谷萬物甦醒,鳥鳴蟲吟,百花爭艷,為他們帶來源源不絕的創作素材和靈感。冬天,在寒冷雪光的照射之下,他們坐在工作檯前,以精湛手藝,埋首雕琢彩繪。一年中長達六個月的時大雪封山,漫長的寒冬讓人足不出戶,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製作更加精美的琺瑯彩器。同時,他們繼承和發揚了先祖皮爾斯·羅丹作品中的中國元素,其間創造了大量的具有中國色彩的優秀作品。
。。。 。。。
四百多年來,羅丹家族堅持家族經營,也因此完整地保存了這世襲的琺瑯彩技術,皮爾斯·羅丹的中國情結也一代一代得以傳承。幾個世紀以來,皮爾斯·羅丹家族琺瑯彩器以其獨特的工藝、精美絕倫的造型和明麗豐富的色彩,以及濃郁的的法蘭西浪漫氣息,成為富貴、典雅、高尚的代名詞。
琺瑯價值
早在中世紀的歐洲,琺瑯彩器便成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在中國的清朝,琺瑯彩器更是只限於皇宮使用、如今的故宮博物館仍珍藏著許多珍貴的琺瑯彩器。
由於琺瑯彩器的製作費用昂貴,原材料短缺,工藝複雜,難度大,因此,一直為宮廷壟斷生產,民間極少涉足。根據檔案記載,到清朝乾隆末期,由於原材料短缺,宮廷琺瑯作坊更是因“無活計可做”而一度被裁撤,並將琺瑯作坊的工匠派往宮內其它機構中當差,而逐漸中止了內廷琺瑯彩器的生產,從此琺瑯彩工藝也便漸漸的銷聲匿跡了!
傳世的琺瑯彩器從造型、繪畫、工藝等方面都極為精彩,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價值連城。目前在收藏品市場勢態良好,收藏價值和鑑賞價值都極高。
2005年10月23日,全球著名相關機構蘇富比在香港舉行秋季單件專品拍賣,其中一件清朝乾隆皇帝御製的“乾隆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以8500萬元港幣起價,最終以1.1548億元港幣成交。琺瑯彩器的珍貴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