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琵琶行詩意》
- 作者:傅抱石
- 開本:27.5*46.5cm
作品內容,作品賞析,
作品內容
題識:江州司馬濕青衫,一曲琵琶駐客帆。馬亦低頭蜷復顧,中天唯見月光寒。郭沫若詩。傅抱石東川寫。
作品賞析
唐白居易七言古詩《琵琶行》是大家熟悉的詩篇,“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大家都能琅琅上口。詩寫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夜送客於江上,忽聽到琵琶曲聲,移船靠近,得見“老大嫁作商人婦”的原長安名歌妓。歌妓的不幸身世,讓白居易非常同情,想到自己的官場浮沉和坎坷遭遇,心中的憤懣鬱悶愁緒,發而為激昂的詩情,於是寫下了這千古傳誦的名篇。
先生之作,“移船相近”,女子“輕攏慢捻”奏起樂曲,“嘈嘈切切”,使得江州司馬白居易深受感染的情狀。畫分兩段,重點在下。上畫楓樹,下作蘆荻,點明了“秋瑟瑟”的季節特徵,秋氣肅殺,更增悲涼之感。女子、司馬與客,都畫在視角最好、最突出的位置。重點細緻描繪的是人物的情緒,女子雖已“老大”,風韻猶在,面極悲苦,而江東司馬則已被感動得低頭垂淚“青衫濕”了。
先生之作所要表現的,正是詩人白居易《琵琶行》的主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古人常道“畫即其人”,如果說,神女是父親寄託理想的山峰,那么民女便是父親傾注柔情的淵池。父親對人要求很嚴,特別是對子女,似乎有不少封建道德。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像父親這樣毫無重男輕女的封建意識的人真不多見。我想,對著出身風塵的琵琶女能吟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白居易,大約是父親精神上的前輩了。他似乎特別熱衷這個題材,我見到的父親最早的仕女畫,就是《琵琶行》了,那幅畫裡人物面手全以白粉敷之,繡衣琵琶,甚至楓葉船艙,亦是雙鉤填彩,這是父親入蜀後早期的作品。可是完全傅抱石風格的潑墨寫意的《琵琶行》不久就出來了。畫面上,一株大樹當心而立,上遮天下壓地,整個空間立刻顯得緊迫逼人,坐後詩人與客寂坐不動,傾聽著琵琶女的彈奏,感嘆著同病相憐的身世。下部前景的僕從與馬夫也一時同浸在悲哀的樂聲里。父親使畫面的悲涼氣氛瀰漫在整個空間,甚至要膨脹出來,不過我一直奇怪,這天地同悲的場面為甚么非但不讓我們消沉,反而能消釋我們靈魂的痛苦,治療我們內心的創傷,原因是父親傾入的同情心不是陪人流淚的兒戲,而是最撫慰人心的人的精神的美。看過父親《九張機》冊頁的人,大都會為父親的構思感到興趣。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曲,本來是很通俗的生活片段,但是父親把具體的環境都淡化了,留下來的只有那位女子,父親已經不是在敘述一個故事,而是在創造一個感情的化身。
先生之作,“移船相近”,女子“輕攏慢捻”奏起樂曲,“嘈嘈切切”,使得江州司馬白居易深受感染的情狀。畫分兩段,重點在下。上畫楓樹,下作蘆荻,點明了“秋瑟瑟”的季節特徵,秋氣肅殺,更增悲涼之感。女子、司馬與客,都畫在視角最好、最突出的位置。重點細緻描繪的是人物的情緒,女子雖已“老大”,風韻猶在,面極悲苦,而江東司馬則已被感動得低頭垂淚“青衫濕”了。
先生之作所要表現的,正是詩人白居易《琵琶行》的主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古人常道“畫即其人”,如果說,神女是父親寄託理想的山峰,那么民女便是父親傾注柔情的淵池。父親對人要求很嚴,特別是對子女,似乎有不少封建道德。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像父親這樣毫無重男輕女的封建意識的人真不多見。我想,對著出身風塵的琵琶女能吟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白居易,大約是父親精神上的前輩了。他似乎特別熱衷這個題材,我見到的父親最早的仕女畫,就是《琵琶行》了,那幅畫裡人物面手全以白粉敷之,繡衣琵琶,甚至楓葉船艙,亦是雙鉤填彩,這是父親入蜀後早期的作品。可是完全傅抱石風格的潑墨寫意的《琵琶行》不久就出來了。畫面上,一株大樹當心而立,上遮天下壓地,整個空間立刻顯得緊迫逼人,坐後詩人與客寂坐不動,傾聽著琵琶女的彈奏,感嘆著同病相憐的身世。下部前景的僕從與馬夫也一時同浸在悲哀的樂聲里。父親使畫面的悲涼氣氛瀰漫在整個空間,甚至要膨脹出來,不過我一直奇怪,這天地同悲的場面為甚么非但不讓我們消沉,反而能消釋我們靈魂的痛苦,治療我們內心的創傷,原因是父親傾入的同情心不是陪人流淚的兒戲,而是最撫慰人心的人的精神的美。看過父親《九張機》冊頁的人,大都會為父親的構思感到興趣。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曲,本來是很通俗的生活片段,但是父親把具體的環境都淡化了,留下來的只有那位女子,父親已經不是在敘述一個故事,而是在創造一個感情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