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讀音qín qù,漢語詞語,原出自陶淵明。後南宋時出版商匯刻諸名家詞集時,為了編成一套叢書,便一本一本的題為某氏"琴趣外篇"(琴趣在此誤取琴曲之義)。至元明時,許多詞家都不明白"琴趣外篇"這個名詞的意義而以為"琴趣"是詞的別名,對"外篇"的意義亦有誤解,於是非但把自己的詞集標名為"琴趣",甚至把「外篇」二字也刪掉了。因而"琴趣"一詞以誤傳誤,被後世人認為是詞的別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琴趣
- 拼音:qín qù
- 釋義:詞的訛傳別名
- 類別:漢語詞語
涵義
參考文獻
琴曲本是古樂、雅樂,在音樂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庚信《昭君辭》云:"方調弦上曲,變入胡笳聲。"可知以琴曲來奏胡前曲,非變不可。李冶《敬齋古今注》云:"諸樂有拍,惟琴無拍。琴無節奏,節奏雖似拍,而非拍也。前賢論今琴曲,已是鄭衛,若又作拍,則淫哇之聲,有甚於鄭衛者矣。故琴家謂遲亦不妨,疾亦不妨,所最忌者,惟其作拍。"這一段話,很有意思。琴是上古的樂器,所奏的樂曲,當然很原始,其時還沒有節拍,或者說,還沒有節拍的概念。音樂講究節拍,大約起於周代的雲韶樂,到了漢代,樂府歌碎都有"曲折",曲折也包含節拍在內。從此以後,人們已不知道古樂、雅樂中的琴曲,原先是一種沒有節拍的音樂。唐人以胡笳十八拍變入琴曲,那就是李冶所謂"甚於鄭衛"的"淫哇"了。
在人們心目中,琴曲是那樣高雅、古樸,不同凡響,而詞本是民間俗曲,它們是怎樣聯繫到一起的呢?原來,宋人為了提高詞的地位,最初稱之為"雅詞",後來更尊之為琴操。這可以說是對詞曲的莫大推崇。然而這個比擬卻是不倫不類的,因為詞的曲子與琴曲是完全不同的,對這一點,宋人也並不是不知道,蘇東坡有一首《醉翁操》,自序云:
"琅琊幽谷,山川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醉翁喜之,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餘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游,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絕倫。然有其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辭作《釀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約,非天成也。後三十餘年,翁既捐館舍,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閒,特妙於琴,恨此曲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東坡居士以辭補之。"
東坡這一段話,也說明了琴曲節奏疏宕,不與詞同。醉翁用楚辭體作《醉翁引》,有人為他作曲,在演奏時,曲子雖然有了節奏,而琴聲已失去其古音之自然。由此可見,蘇東坡也知道詞與琴曲是完全不同的。東坡的這一首《醉翁操》,本來不收在東坡詞集中,因為它是琴操而不是詞。南宋時,辛稼軒模仿東坡,也作了一首,編入了他的詞集,於是後人在編東坡詞集時,也把《醉翁操》編了進去。從此,琴曲《醉翁操》成了詞調名。
《侯鯖錄》記一段詞話云:"東坡云:琴曲有瑤池燕,其詞不協,而聲亦怨咽。變其詞作閨怨,寄陳季常云:此曲奇妙,勿妄與人。"這段話是引用了蘇東坡瑤池燕詞的自序,其詞即"飛花成陣春心困"一首。由此也可知為琴曲而作的歌詞,不協於詞的音律,如果要以琴曲譜詞,就非變不可。蘇東坡這一段話,正可與庚信的"變入胡笳聲"對證。
以上二件事,都可以證明琴曲不能移用於詞曲。因此,我說,以"琴趣"為琴曲的代用詞,此是一誤;以"琴趣"為詞的別名,此是再誤。
不過,宋代人還沒有把"琴趣"直接用作詞的別名,他們用的是"琴趣外篇"。所謂"外篇",也就是意味著,詞的地位雖然提高了,但只能算是琴曲的支流,還不等於真正的琴曲,只是"外篇”而已。這樣標名是可以的,只犯了一誤,而沒有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