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議

琴議,琴之藝也。琴論專著。它把琴的音樂要素分為聲、音、韻,把琴的藝術要求,分為琴德、琴境和琴道,認為這些是琴曲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琴議
  • 作者:劉籍
  • 年代:漢代
  • 收錄典籍:《太古遺音》
簡介,原文內容,出自,

簡介

·琴議 收入南宋嘉定(公元1208—1224年)間出版的《太古遺音》(今存《太音大全集》)中。作者說:“夫和而鳴者,謂之聲”;“參敘相應,謂之韻”;“韻而成文,謂之音”。指出“夫聲音雅正,用指分明,…… 此琴之德也”; “如遇物發聲,想像成曲…… 此則境之深矣”; “又若賢人烈士,失意傷時,…… 使千載之後,同聲見知,此乃琴道深矣”。

原文內容

琴者,禁也。禁邪歸正,以和人心。始乎伏羲,成於文武,形象天地,氣包陰陽,神思幽深,聲韻清越,雅而能暢,樂而不淫,扶正國風,翼贊王化。善聽者,知吉凶休咎,國家存亡。善鼓者,變動陰陽,聚散鬼神。是以古人左琴右書,無故則不撤。琴之為義大矣哉!夫和而鳴者,謂之聲;參敘相應,謂之韻;韻而成文,謂之音。夫人志於所守,蘊積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謂之文。文又不盡謂之音。故音哀樂、雅正、剛柔、怨怒必在乎人,由乎國風、理國治家、化人成俗、政教興廢、道德盛衰。於是聽之則聲之音其道深矣!夫人多聽聲而不聽音者,近而不知遠也。俗諺云:“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誠哉,是言也!余早味幽隱,酷嗜絲桐,頗曾留意時屬絕絲而能之。雖奇聲雅韻,寂然而廢,幽情遠興,緬想常存。今者,以其端味,以傳同好。但跡形容,列之於後:夫聲意雅正,用指分明,運動閒和,取捨無跡,氣格高棱,才思豐逸,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越幽奇,參韻曲折,立聲孤秀,此琴之德也。如遇物發聲,想像成曲,江山隱映,御落月於弦中,松風颼颼;貫清風於指下,此則境之深矣。又若賢人烈士,失意傷時,結根沉憂,寫於聲韻:始激切以暢鬼神,終練德而合雅頌,使千載之後,同聲見知,此乃琴道深矣。若夫徇時棄本,艷巧多端,實傷敗琴德也。夫琴之五音者,宮、商、角、征、羽也。宮象君,其聲同。當與眾同心,故曰同也。商象臣,其聲行。君令臣行,故曰行也。角象民,其聲從。君令臣行民從,故曰從也。徵象事,其聲當。民從則事當,故曰當也。羽象物,其聲繁。民從事當則物有繁植,故曰繁也。是以舜作五弦之琴,鼓《南風》而天下大治,此之謂也。後至文武各加一弦,故六名“文”、七名“武”也。夫琴之聲弄各有異端,不可雷同,總呼為弄。合節者為聲,不合節者為弄。音葉稱音,音繁曰樂。禽獸但知聲而不知音,常人但知音而不知樂,君子能知其樂者,明國之興衰,察人之哀樂。故哀心感者,其聲焦以殺;樂心感者,其聲舒以緩;喜心感者,其聲和以柔。此非情也,感於物而動也。夫聞宮音者,使人溫舒而寬大;聞商音者,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者,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征音者,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者,使人整齊而好禮。是以舜操五弦之音,其辭曰:“南風之薫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聖人音妙深矣!故憑言以求意,在得意以求言,言窮而意遠也。

出自

《太音大全集》 中華書局 196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