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的哀

《琴的哀》是現代詩人李金髮於1925年11月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分為三節,第一節用自然現象的“風”、“雨”渲染一種淒涼抑鬱的情境氛圍;第二節詩情逆轉,表達了感情的另一面;第三節詩情由高昂激越又轉入痛苦幽怨。這首詩作者藉助琴的意象,用琴聲的悲哀來表達作者對人生美滿的期待與現實不如意的矛盾給作者帶來的憂愁,表達作者的價值和追求不被認可,不被理解,不得施展而造成的痛苦。全詩意境朦朧,充斥著濃重的感傷憂戚情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琴的哀
  • 作品體裁:新詩
  • 作者:李金髮
  • 作品出處:《微雨》
  • 創作時間:1925年11月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琴的哀
微雨濺濕簾幕,
正是濺濕我的心。
不相干的風,
踱過窗兒作響,
把我的琴聲,
也震得不成音了!

奏到最高音的時候,
似乎預示人生的美滿。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
白雲正搖盪著,
我的期望將太陽般露出來。

我有一切的憂愁,
無端的恐怖,
她們並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時,
琴聲定是中止,
或柔弱地繼續著。

創作背景

《琴的哀》創作於1925年11月,收錄於李金髮的第一部詩集《微雨》中。這首詩是詩人正當二十一二歲的青年時期寫的,那時他身居法國,一邊求學,一邊沉醉在法國象徵派詩的世界裡。他的詩作受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多哀嘆人生的艱辛、前途的渺茫,往往愁緒填胸、抑鬱淒涼,甚至消極頹廢,絕望厭世,執意要用象徵主義的怪麗的歌聲建造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這首詩就是作者借描述雨天中的琴聲,來抒發自己對人生的哀嘆。

文學賞析

這首詩收入詩人的第一部詩集《微雨》,詩集題名為《微雨》,正是由這首詩的開頭兩行“微雨濺濕簾幕,正是濺濕我的心”而來的。以一首詩中的感官意象作為整部詩集的題名,可見“微雨”這個意象在構思過程中所能聯想而及的形象、所渲染的情境氛圍,在詩人心目中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的。李金髮的詩語言晦澀費解、歐化拗口,但是,從詩中渲染的渾然情調、表達的深隱感受、造成的陰鬱朦朧的意境來看,是應該稱得上佳作的。《琴的哀》中的“琴”就是他尋找到的一個能夠宣洩他的感情的象徵載體。他在這首詩里,藉助琴的意象,用琴聲的悲哀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美滿的期待與現實不如意的矛盾給自已帶來的憂愁,表達自己的價值和追求不被認可,不被理解,不得施展而造成的痛苦,這種憂愁和痛苦有如一片遮擋了大陽的白雲,一場濺濕了簾幕的微雨,形成一張無形的網,將詩人的整個身心都罩在這個網下。被罩在這個網下的詩人只有用舒緩憂鬱的筆調哀風嘆雨,寫出自己的無法實現人生美滿的悲哀,全詩表現的是一種濃重的感傷憂戚情緒,抒寫的是對人生命運的哀嘆。
這首詩首先用自然現象的“風”、“雨”渲染一種淒涼抑鬱的情境氛圍,並以此升華為詩人所經歷的現實世界的象徵意境,抒寫自已的憂愁和痛苦的情緒。陽光照耀的心是明亮的,可是詩人的心卻被人生的“微雨”“濺濕了”“濕”就比“冷”的程度更深,更見詩人心中鬱結的愁苦情緒有多濃、多深。在這場人生的風雨中,隨同詩人的心“濕”了的還有“琴聲”“也震得不成音了”,這是詩人由“風”“雨”而捕捉到的又一個感官形象,“琴聲”訴說的是詩人對人生美滿的期待,而這種期待現在也支離破碎,既不成形,也不成音了。這節詩起得自然,而且意蘊很深,把全詩都籠罩在這樣一個悲苦哀傷的情境之中。
接著詩情逆轉,表達了感情的另一面。詩人雖然遭受了人生風雨的吹打,但是並沒有由此而屈服倒下,詩人仍然對美滿人生懷著熱烈的嚮往和期待,而且相信,這種嚮往和期待一定會有出現的一天。“琴聲”雖然由於“風”的“作響”而“震得不成音了”,但是詩人對人生美滿的期待卻是頑強的。因而即使風仍在搖撼,這琴依然“奏到最高音”,以它最高最美的聲音,來傾訴詩人對人生美滿的期待。詩人這種期待的頑強,使他在這微雨的天氣里,抬頭仰望天空,意識到儘管“露不出日光的天空/白雲正搖盪著”,但“我的期待將太陽般露出來”。這“太陽般露出來”暗示的意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說烏雲遮不住太陽,自己對人生美滿的期待終究會有衝破重重烏雲像太陽一樣露出來的一天;另一方面是說,陽光普照大地,期待的美滿人生一定會給被雨濺濕了的心以光亮和溫暖。這種意識更表現了詩人對美好人生期待的強烈與頑強。
最後,詩情由高昂激越又轉入痛苦幽怨,詩人直抒心懷,“我有一切的憂愁,無端的恐怖,她們並不能了解呵”,詩人生活在現實的社會裡,因為美好的期待不能出現而墮入“一切的憂愁”之中,詩人生活在這樣一個沒有美好的現實社會裡,甚至感到了沒有盡頭的“恐怖”。詩人的“憂愁”和“恐怖”來自於“她們”的“不能了解”,而“她們”的“不能了解”又加深了詩人的“憂愁”和“恐怖”。這裡的“她們”指那些所有不能認可和理解詩人的價值和追求從而造成詩人“憂愁”和“恐怖”的人和事,當然也包括前面的“微雨”、“風”、“天空”、“白雲”等。但“她們”是一個模糊的代稱,具體指誰,指什麼,詩人沒有明確指出,只給讀者一個迴旋的天地,由讀者去聯想,尋找一個確定的答案。詩人在“憂愁”和“恐怖”之中,在“她們”的“不能了解”之中,知道自己的琴弦奏不出“最高音”,能做出的人生選擇只能是“我若走到原野上時,琴聲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繼續著。”給讀者留下了一幅看不到盡頭的畫面,一段沒有終止音符的尾聲。詩人孤獨地離開了那些不能理解他的“她們”,一個人在荒涼而空曠的原野上漫無目標地行走著,詩人所追求的“人生美滿”,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尋覓,心中沒有了美好的期待,即使有,也是非常柔弱,留在內心的只有“無盡的憂愁”,像這無邊的原野在延伸著,擴展著...但詩人的這個選擇只是一個假設,因而對筆下的“原野”,詩人並不能具體指出,只是以這種意象表達自已愁苦的心境。用琴聲的“震得不成音”,以至後來的“中止,或柔弱地繼續”,表達琴聲的悲哀,也表達自已人生美滿無法實現的悲哀。
這首詩既注重氛圍渲染和意象暗示的功能,用自然的風聲與志同人生的琴聲心聲交匯在一起渲染一種抑鬱淒涼的氛圍,用一個個象徵性的意象來表達詩人深隱的感受,烘托出詩人微妙的內心世界,也注重餘音與回味的言外之美,把人的思索引向更深遠、更複雜的層次,從而使全詩完整而又有起伏跌宕,暗示和直抒的相結合又使全詩有一種回味不盡的餘音。
這首詩善於運用自由聯想,通過奇特的出人意料的想像來強化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詩中為了突出“我有一切的憂愁,無端的恐怖”那種在“憂愁”“恐怖”壓迫下的“我”的不被理解的孤獨和悲哀,把自己的心聲與彈撥的琴聲聯繫起來,又把這種聲音置於風聲雨聲之中,把人在風中雨中的煩悶與自已在現實社會中的抑鬱聯繫起來,最後又聯繫到自己孤獨一人向茫茫曠野走去,這種自由聯想增強了詩歌形象的豐富性。

名家點評

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任孚先《現代詩歌百首賞析》:由《琴的哀》,仿佛看到一個躁動不寧的靈魂,在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面前,無可如何的悲哀。詩歌運用不確定的意象和反邏輯的組合,刻畫潛意識深層的意識陰影,著意製造模糊和朦朧。留給讀者的也只是一種略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情緒微瀾。
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古遠清《海峽兩岸朦朧詩品賞》:這是一支憂鬱的小夜曲。在這支小夜曲中,讀者看見一個在異域求學的青年,由於人生價值得不到實現,理想追求不被人理解,而陷入一種不可名狀的悲哀。詩歌用琴音隱喻心聲,用微雨、風、日光、天空、白雲等不確定的意象和違反常理的組合,著重表現了難於實現“人生的美滿”的悲哀。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駱寒超,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王嘉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上》:這首詩表現的是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心情。詩人以琴自喻,本擬彈奏出“預示人生的美滿”的最高音,但“微雨”、“不相干的風’來干擾,日光不露、白雲搖盪,使琴聲變得不成音,甚至中止,留下的只是“一切的憂愁”“無端的恐怖”。寫的是琴,象徵的是詩人痛苦的心。

作者簡介

李金髮(1900—1976),原名李淑良,廣東梅縣人。中國早期象徵詩派代表詩人之一。早期詩作受法國象徵主義影響,以抒寫直覺為主,詩意朦朧,語言晦澀,注重暗示和隱喻,充滿想像的跳躍。詩歌代表作為《棄婦》《琴的哀》《生之疲乏》《有感》等。出版詩集《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其中,1925年11月出版的《微雨》最早將法國象徵派詩帶進中國詩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