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琴派: 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文藝方面的派別。 這裡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共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
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的流派,就是所謂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
百家爭鳴,對於學術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風格。所以,在琴的領域,也同樣有流派之說。
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文藝方面的派別。這裡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共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
簡史
稱“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各個琴派之間差別主要決定於地區、師承和傳譜等條件。
同一地區的琴人,經常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從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風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
後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吳越地區先後還有:
松江派、
金陵派、吳派等;其他地區有:中州派,閩派、嶺南派、川派、
九嶷派、諸城派等。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約可總結為三個,即:地域影響、師承影響、傳譜不同。
所謂地域影響,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於尋師訪友,相互切磋琴藝,加之民風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響,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師承影響,是指卓越的琴學家,由於其深厚的造詣,獨樹一幟,得到大眾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繼隨之學習。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師承體系。同一師承的琴家,遵循恩師的教導,往往對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風格相同或相近,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傳譜不同,是指隨著琴譜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譜鑽研琴學。學習同一琴譜的琴家,則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於著錄。如隋唐
趙耶利所述:“
吳聲清婉,若
長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南等流派,並有著錄評價說:“京師過於剛勁,江南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閩派也有很大影響。如明朝劉珠所說:“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後,至於現代,相繼又出現了“虞山”、“廣陵”、“浦城”、“泛川”、“九嶷”、“諸城”、“梅庵”、“嶺南”等著名琴派。
現代通訊技術發達、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資料較多,給於了現代琴家便利的學習條件,使之能夠廣求名師,研討琴學。所以,現代的琴文化領域,各琴派之間,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現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長處,形成自己獨立鮮明的風格。
派別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為
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為《瀟湘水雲》。經劉志方授與
毛敏仲和
徐天民。毛、徐兩人在楊瓚的主持下編纂《紫霞洞琴譜》。徐天民祖孫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為“徐門正傳”。後人稱浙派傳譜為浙譜。
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處江蘇常熟,當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稱“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門”中的第三代徐曉山,曾在常熟傳琴,致使當地名手輩出,
陳愛桐即其中之一。傳至
嚴徵,結“琴川琴社”,傳譜輯為《松弦館琴譜》。
陳愛桐的另一再傳弟子徐上瀛在嚴氏的基礎上加以豐富,添加了快速的《瀟湘水雲》等曲目,輯有《大還閣琴譜》,並著《溪山琴況》。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紀念該派而命名的。
廣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蘇揚州古稱廣陵,以此地為中心形成的琴派為廣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子二子繼承家學,晉京獻藝,一時爭傳“江南二徐”。
所輯《澄鑒堂琴譜》為本派最早譜集。繼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編成《五知齋琴譜》,為近代流傳最廣的譜集。此後,名手薈萃揚州,吳虹又在此基礎上編纂《自遠堂琴譜》,也是很有影響的琴譜。太平天國以後,該派還陸續出版了《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等,其影響一直及於當代。
閩派:近代琴派。祝鳳喈為代表。著有《與古齋琴譜》繼其學者有張鶴,編有《琴學入門》,陳世驥,編有《琴學初津》。
嶺南派:廣東琴派。源於道光年間的黃景星。他繼承先人的《古岡遺譜》,又向香山何洛書學會十餘曲。輯五十首為《悟雪山房琴譜》。近人鄭健侯傳其學。
諸誠派:近代琴派。山東諸誠王溥長、王作禎、王露,祖孫三代以虞山派為基礎,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學生
王賓魯以
金陵派為基礎。兩者匯流,又結合當地民間音樂風格,形成具有山東地方風格的諸誠派。輯有:《桐蔭山館琴譜》、《
梅庵琴譜》。代表曲目《長門怨》、《關山月》都是現代流行琴曲。
蜀山派:又稱蜀山古琴派,簡稱
蜀派。蜀山派(川派)源遠流長,至少有2000年歷史的古琴派,是當今中國最具代表性、流傳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一支
古琴流派。
漢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馬相如、揚雄、諸葛亮、姜維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
張孔山、楊紫東、
李子昭、吳浸陽、
龍琴舫等人。《天聞閣琴譜》和《沙堰琴編》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漁唱晚》等曲最為流行。我國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
顧梅羹,以畢生的精力貢獻給
古琴藝術之發掘、整理、研究、演奏諸多方面的工作成績卓著。
將減字譜翻譯成簡譜配在減字譜下,又完成了三十餘萬字的《琴學備要》一書的
修改整理工作。據悉,為保護蜀山派(川派)古琴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將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專門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養古琴人才。
浙派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莊太音續譜》(蕭鸞)等
南宋建都臨安,臨安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師多出在這一帶,稱之為
浙派,他們的傳譜稱“浙譜”,以區別於以前的“江西譜”。浙派中以張岩的琴師
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繼承並發展了傳統的琴曲,有一些頗具特色的琴曲創作。這些琴曲通過他的學生劉志方傳授給
徐天民、
毛敏仲。從此,浙派的琴曲藝術一直影響到元、明各代。明代的琴界主要分為江、浙兩派。浙派繼承了南宋徐天民的傳統,如《梧崗琴譜》的編者黃獻,《杏莊太音補遺》的編者肖鸞,他們都以“徐門正傳”見稱。《風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說:“世傳操有二,曰:浙操徐門,江操劉門”。不過,就影響大、小來看,兩派並不是平衡的。其中浙派出版了許多譜集,傳授了大量生徒。劉珠在《絲桐篇》中介紹了具體情況:“近世所習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閩。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據二操觀之:浙操為上,其江操聲多煩瑣;浙操多疏暢,比江操更覺清越也。”
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 始 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亦兼收別家之長。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虞山派以常熟地區一個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虞山之下有一條河叫琴川,嚴澄組織的琴社用了“琴川社”的名稱,所以也稱琴川派。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有過徐門的影響。徐和仲的父親徐夢吉,號曉山,曾在常熟教過書。以後又有過一個著名琴師
陳愛桐,嚴澄就是向他的兒子陳星源學琴的。據說嚴澄還向一個不知名的樵夫學過琴,嚴澄為樵夫起了一個名字叫徐亦仙。嚴澄繼承了當地的琴學,又吸收了京師的名手沈音的長處。用他自己的話說:“以沈之長,輔琴川之遺,亦以琴川之長,輔沈之遺”。綜合諸家之長,形成了風行一時的虞山派。後人概括虞山派的特點為:“清、微、淡、遠”的琴風。虞山派又稱熟派,是明、清之際最有影響的琴派。
《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代表性的琴譜,是在嚴澄主持下,由當地能手趙應良等編訂成集的。所收二十二曲都是嚴澄自己彈過的琴曲,共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曉》、《溪山秋月》等。從1614年初版到1656年曾多次再版,曲目陸續增為二十九首。這個《松弦館琴譜》一度被琴界奉為正宗。嚴澄提倡的“清、微、淡、遠”。也被當作是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風格。其實,這只不過是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好尚,在琴曲表現上是很有局限性的。象
陳愛桐所擅長的《烏夜啼》、《雉朝飛》、《瀟湘水雲》等優秀作品,因為它的節奏急促;不符合嚴澄的口味,就被拒絕收入《松弦館琴譜》,後來徐青山收編琴曲時,改正了這一偏向。嚴澄寫有一篇《琴川譜匯序》,收在《松弦館琴譜》中,可以看作是
虞山琴派的綱領。它主張發揮音樂本身的表現力,而不必藉助於文詞;認為音樂表達感情有其獨到之處,是文詞所不及的。“蓋聲音之道微妙圓通,本於文而不盡於文,聲固精於文也。”文章針對當時一度風行的琴歌,進行了抨擊。認為違背了琴歌的傳統。由於嚴澄的大聲疾呼,適時進行中肯的批評,“一時琴道大振“,改變了這種狀況,虞山派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廣陵派
派 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虹、秦維翰、釋空塵、孫紹陶、
張子謙、
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
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虹)、《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江蘇揚州位於
長江、運河交流之處,交通發達,經濟、文化都很繁榮。清代名畫家在這裡聚集,有“
揚州八怪”之稱。李斗有《揚州畫舫錄》記載了這裡文化生活的盛況。這裡的琴家馳名遠近,稱為廣陵派。徐常遇是清初順治時人。他彈琴的風格近於虞山派,是廣陵派的首創者。廣陵派後來對於傳統琴曲的加工、發展很有成就,但是徐常遇在當時對待傳統琴曲卻非常慎重。他對“古琴曲傳至今日,大都經人刪改”的情況,提出了“古曲設有不盡善處,可刪不可增”的原則。他認為如果“大曲過於冗長重沓”是允許“大加刪汰而成曲者”。他編有《琴譜指法》,公元1702年初刻於響山堂,以後又重刻于澄鑒堂,經他三個兒子校勘成書,就是現存的《澄鑒堂琴譜》。他的長子徐祜,字
周臣。三子徐禕,字晉臣。他倆人年輕時曾去北京報國寺,“擁弦角藝,四座傾倒”一時京師盛傳“江南二徐”。康熙皇帝聞其名,召見暢春院。祜、禕對鼓數曲。弟兄三人中以徐禕的成就最大,他父親的琴書編輯出版,主要得力於他。《揚州畫舫錄》中也說:“揚州琴學以
徐祥為最”。有人以唐詩:“一聲之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來讚美他的彈奏。
金陵派
派 名:金陵派
形成時期:明末清初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範,皇家風範
代表琴曲:《太古遺音·伯牙心法》等
古琴金陵派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是建立在金陵長期的古琴文化基礎上的一支獨特古琴派別,在演奏技法上具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範的特點,盡顯皇家風範。但由於歷史原因以及一直以來金陵派兼習眾家之長,但並不存在獨立的譜籍,金陵派在明清之際曇花一現後即不再為人所知,近代南京存在過眾多的古琴名家但均很難界定明確派別,因此有人重新提及金陵派。其中近代金陵派的代表性人物有
黃勉之、
夏一峰等。當代金陵派代表人物有劉正春等,劉正春先生師從古琴大師王生香、夏一峰等,充分地秉承了金陵派古琴之抑揚有紀、參序有節的技法優勢,並對傳統琴學的精華加以融會貫通,重新煥發了金陵琴派的生命力。另一位金陵派傳承人桂世民於1971年拜古琴家
梅曰強先生為師,成為金陵派古琴一代宗師夏一峰先生的再傳弟子,完整地繼承了
金陵派傳統的風格技法、代表曲目和獨特的風範氣度。
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明代時,閩派即有相當的影響,但“習閩操者百無一二”,非常罕見。清代時,祝桐君在閩派基礎上,創立了獨立的浦城琴派。
浦城派指法細膩,蒼勁飽滿,琴風瀟灑脫俗,疾緩有度,特點非常鮮明。
蜀山派
形成時期:漢代
創 始 人:司馬相如
主要風格:躁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琴曲:《鳳求凰》、《雉朝飛》、《梁父吟》、《當歸》、《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琴清英》(揚雄)、《琴經》(諸葛亮)、《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末民初
創 始 人:楊宗稷(時百)
創始地點:北京
得名時間:1915年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雄健瀟灑、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琴曲:《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幽蘭》、《欸乃》等
重要琴著::《琴粹》四卷、《琴話》四卷、琴譜三卷、琴學隨筆二卷、《琴余漫錄》二卷、《琴鏡》九卷、《琴鏡補》二卷、《琴瑟合譜》三卷,《琴學問答》等一卷、《藏琴錄》一卷。其後又整理《琴瑟新語》四卷、《琴鏡續問》一卷、《琴鏡釋疑》一卷、 《幽蘭和聲》一卷、及《聲律通考詳解》一卷。後人合刊為《琴學叢書》,《辭海》有載。
清代時,楊宗稷(時百)建立九嶷琴社,立一家宗風,形成
九嶷琴派。與其他琴派以所屬地域命名的方式不同,
九嶷派的名字是取自它的創始人楊宗稷的自號“九嶷山人”。實際上九嶷派誕生在北京。楊宗稷曾師從著名廣陵派琴家
黃勉之。九嶷派琴風,蒼勁堅實,清麗脫俗,講究吟猱節奏。另外,九嶷派在發掘古譜方面尤為突出。其代表人物有楊時百、管平湖、楊葆元、關仲航等。其中尤以
管平湖先生的
古琴藝術成就蜚聲世界,他所彈奏的《流水》曾成為人類向地球以外生物發出的友好問候之一,被刻在金質唱片上,發射向外太空。
諸城派
派 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山東諸城湧現了幾位王姓琴家,當時稱:“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後又有王魯賓發展了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琴曲。王溥長所傳十五曲,經後人輯為《桐蔭山館琴譜》。其子王作禎傳其學。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門稱“諸城二王”。兩人琴派雖不同,經過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門輯有《琴譜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諸城派的《長門怨》。
王露自幼從其父王作禎學琴三年,以後又學王雩門所傳諸曲,綜合了虞山、金陵兩派的特點,而以前者為主。八年後赴日本學西洋音樂六年,曾隨孫中山的興中會從事革命宣傳,回中國後拒絕了袁世凱的“入都正樂”之請,在家鄉督工斲琴。公元1915年“北游燕趙,南歷吳楚”,在章太炎的啟發下,回濟南大明湖結“德音琴社”,一時學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為北京大學教師。在北京組織了國樂研究社。張友鶴、
詹澄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所傳二十八曲輯為:《玉鶴軒琴學摘要》,一時和“諸城二王”並稱為“琅琊三王”。王魯賓受學於王雩門,經康有為介紹,到南京高等師範教琴。他善於吸收時曲編之入琴,所傳十四曲經弟子
徐卓、邵森編印為《
梅庵琴譜》。諸城琴派藝術風格特點大致為:剛中帶軔,密中見疏,實中有虛,一氣流轉,重而不滯,既以麗密深曲為特徵,又具空靈迴蕩之美。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氣捲風雲,韻綴繁星。
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
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梅庵派是最新崛起的一個流派,起源可追溯到清代,創始人為王賓魯、
徐立孫。梅庵派雖由山東諸城琴派演化蛻變而成,然而從琴曲的藝術特色來看,相互已多有不同,即使減字譜基本一致的同名琴曲,其藝術風格也有明顯質別,其琴學理論亦獨樹一幟。該琴派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前迅速在大陸傳播,五十年代後又很快流傳到港台美國等地。梅庵琴派一破某些琴派單一“清微淡遠”的藝術觀,而以中國傳統音樂整體美學把握為基礎,吸收消化了包括西樂在內的特別是民間音樂不少有效養份和元素,以其濃厚的韻味,獨特的句法,鮮活的動律而標新立異於原有各大琴派,追求“清微淡遠”與鮮明的生活性、人民性的有機交融。該琴派的主要特點是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張合修(孔山)
主要風格:躁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
張孔山、
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張合修曾學琴於馮彤雲,鹹豐時在青城山中皇觀當道士,一時來青城山求琴者甚眾。光緒初年繼曹稚雲之後,在唐彝銘家為清客,協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數百首琴譜詳加審訂,選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編為《天聞閣琴譜》,是明清以來收譜最多的譜集。光緒三十年在武昌懸牌授琴為業,門弟子甚多,得其傳者有華陽
顧玉成。他的兩個兒子顧雋、顧犖傳其學,並將其傳譜輯為《百瓶齋琴譜》。顧氏在1912一1916年在長沙和彭慶壽等人組織了琴社。
張孔山所傳的琴曲以《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孔子讀易》等曲最有特點。《流水》一曲是張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視。
嶺南派
派 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琴曲:《
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雙鶴聽泉》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嶺南,泛指五嶺以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一帶。嶺南派是清代黃景星創立的琴派,主要在廣東一帶流傳。嶺南的古琴,至宋而盛,這是由於宋朝皇室南移,把中原文化亦帶到廣東一帶,因此,廣東琴學在其時開始興盛,琴家輩出。嶺南派琴風清淡秀麗,並帶有廣東地方特色。嶺南派古琴的演奏跌宕起伏,虛實相映,清和淡雅。
派 名:吳派
形成時期:現代(關於是否將
吳景略一派單立出來,琴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風格:蒼勁而流暢,瀟灑而清遠。
代表琴曲:《瀟灑水雲》、《廣陵散》、《漁歌》、《胡笳十八拍》、《漁樵問答》、《梅花三弄》、《憶故人》、《秋塞吟》等
重要琴著:《虞山琴話》(吳景略)等。
吳派是最早的琴派之一,唐代時已見於著述。隋唐
趙耶利對吳派有“
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的評價。明末,吳派中分出虞山一支;清代又分出廣陵一支。而後,廣陵又出諸城,諸城又出梅庵。而吳派除以上幾支,今尚有蘇州吳派、南京
金陵派。主要風格是吳派琴風,清婉平和,如
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是典型的文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