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這本書以“文化”為主線講歷史、講玉。但“文化”不是簡單的逸聞故事、繁文縟節。它以人的思想迭變為骨,以人的行為傳承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歷史這部長劇,英雄也好、草根也罷,都只是龍套,“文化”才是決定它樣貌的導演。本書就以這種視角解構歷史,再用玉之一物,來把解構出的這個不一樣的歷史呈現給讀者。因此,本書講歷史卻不說故事,講玉卻不談鑑定。但喜歡歷史的讀者,可以從中管窺歷史的本相而打開一個新的視野;喜歡玉的讀者,亦可以從中認識真正的玉文化而獲得品玉的“眼力”。

基本介紹

  • 書名:《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 作者:高宇
  • ISBN:9787547715239
  • 類別:人文社科
  • 頁數:278
  • 定價:80
  •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787*1092  1/16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這本書似乎醞釀了很久,但真動筆寫起來卻費時無多,或許就是所謂的厚積薄發吧。說醞釀得久,倒也並非一直要寫這樣一本書,而日日地構思起來,實在是自自然然就動了筆,頗似瓜熟蒂落。
余性喜閱讀,尤愛讀史,久之便喜歡一切老的物件,於是又很自然地進入了擺弄、收藏古物的領域。從進入這個領域的第一天起,就毫無理由地選擇了古玉,如緣法使然,凡此十有七年。十七年裡,於古玉薄有收藏,研磨日深。而隨著對古物這個行當看得既多,有關玉的書亦復看了不少,乃發現端倪若干,似乎日益地不吐不快。
先來說說,我所見古玩或者廣而至文玩這個行當里的誤區吧。
在本人的玩玉生涯里曾經無數次的幫人看玉,當然基本都是一些外行朋友。後來我就發現了一個外行的通病,這也是他們經常上當的主要原因。以前我們說外行是一種狹義的外行,文玩圈子裡對某類品種不懂便可說是外行,比如本人就是古錢幣和木頭的外行。但我們是自己領域的內行,同時又是文玩行內人,因此懂水深水淺,懂行里規矩。自收藏成全民運動後,說起外行就是貨真價實的外行了。可你聽這些外行聊,又好像什麼都知道一點。他的那一點,大部分都是看電視的收藏類節目和聽“專家”們布道而來的。可以說,現今文玩市場的“繁榮”大部分靠這些外行來做貢獻。
這些外行的特點是:他每一種收藏品類似乎都懂一點,而這一點總是那個品類里最頂尖的那種。所以他們言木頭必稱“海黃”;言銅爐必稱“宣德本朝”;言青瓷必稱“汝窯”;言青花必稱“永樂”;言壽山必稱“田黃”;至於玉器當然就必稱“羊脂”了。於是,凡是想賣給他們東西的,就必稱自己出售的是這些神器,於是這些外行們就經常“撿大漏”。而筆者作為一個玩玉的老手,真正的老羊脂玉也就不過數面之緣而已。可想而知,這些外行們花大價錢買到的羊脂玉都是什麼。每念及此,我就很想跟他們說:少看看收藏類節目,多看看博物館,多看看書吧。但轉念一想,多看看書就管用嗎?因為有關玉器收藏的書實在又是讓人如鯁在喉了。
如今有關玉器收藏的書不勝枚舉,多立足於“鑑定”或“鑑賞”,書名動輒冠之以“收藏寶典”雲。但細觀之,對於大眾讀者而言,幾不可讀。若將其分類不過以下幾種。
一、照本宣科類
此類書多由著名專家編著,多具有教科書風範。不過,中國式教科書通常有以下毛病:
(一)曰灌輸知識。中國大部分欲為人師者,皆認為知識即文化,因此以堆砌知識為己任。殊不知知識和文化並非注定的因與果。
(二)曰晦澀難懂。這種晦澀並不是因為其思想有多么艱深,實在是因為中國之師們還大都有一個共性。他們似乎把來聽其講課的人,都默認為思維已經跟他在同一軌道,同時所有的專業語言都已經自行明了,因此他盡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語境木然而言。殊不知,客群大多和其並不在同一軌道,更不可能自行明了那些專業語言,結果自然雞同鴨講,形同受罪。眾所周知,中國式的教科書是最為枯燥和無趣的,通常是板著一副傲人的傳道面孔,實則拒人於學門之外。此類講玉的書也大抵如此。
二、雜燴式
此類講玉的書並不是“著”出來的,而是“編”出來的。其最大特點可謂大而無當:資料繁多,信息蕪雜,邏輯不順,唯缺少主線和自己之觀點、思想。若對玉器已有充分認識之人,可備之以為資料查閱。若是門外之人則必定觀而生畏。
三、偽玉文化類
此類書標榜玉文化,然於文化的認知實不敢恭維。其所言文化,或為史料之堆砌,或為典故之演繹。總而言之就是要表達這樣一個意思:古代有這些說法和故事,這就是文化。至於為何如此,它們因何存在,又如何關聯,則其基本不見深究。若只此“故事會”即為文化,實難讓人相信中國玉文化可以綿延數千年,能至今令國人痴心。
四、專業學術類
此類書體現了真正的玉文化和古玉研究之學術成果。包括學術論文和考古報告,但它只適合極少數人閱讀,離大眾實在太過遙遠。
凡上所舉,可見:一本真正“著”出來的;不堆砌知識、但又注重學術精神;並且能“好好說話”、抽絲剝繭般漫道玉文化的書,才是大眾讀者真需要的。也許,本書的寫作意念就萌芽於此。當這個意念萌芽之後,一個新的想法又產生出來。這個想法是筆者多年讀史而逐漸融入血液的一種自然反應。那就是歷史到底是什麼,玉文化跟歷史又是什麼關係。
應該說,本人對於歷史的喜愛就和大多數國人一樣,是從孩提時聽評書《三國演義》《岳飛傳》開始的。嗣後開始真正大範圍地閱讀古籍、史料和歷史學者的學術著作。由此讀史二十年,讀著讀著,就讀出了不一樣的歷史。漸漸地,歷史在我眼裡已經不再是金戈鐵馬和帝王將相,而是成系統的、有邏輯聯繫的、有發展規律的思想體系、制度體系、經濟形態和社會面貌。此時,我逐漸地發現,當把已經熟知的那些戲劇性的歷史故事拋開後,才真正看到了中國歷史的本相,也就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全貌,而非那些小噱頭。
碰巧的,我又是一個近於痴迷的古玉愛好者,便日益感到:當我這種全新的歷史觀和視角形成後,似乎對於古玉的鑑賞能力也大幅地自動提高了。此種道理,逐漸清晰:試想數百上千年後,我們自己所在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後人應當怎么認識我們現在的生活呢?假設他們只是記住了我們時代里的那些大事件和大人物,就此便說懂了我們的生活。如果有知,我們定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對我們而言:我們的思想模式、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的生態環境、我們的審美情趣和風尚、我們的人際關係準則,這些才是我們的生活,才是真實的社會,也就是相對於若干年後的真實歷史。
由此,反向一想古代,不也是這樣?只有一閉眼,就能想見到某一朝代的主導思想體系、社會生活場景、藝術審美情趣、各階層人的風貌,才能叫真正見到了歷史。而那段歷史裡的一切,也就自然地如同我們自己的生活場景一般。在這種對歷史的理解下,對於作為當時生活一部分的玉器,自然就會有一種本能的認識。而這種本能認識是由歷史本身提供的,也是中國玉文化傳承數千年的本原。
就此,本書的寫作理念形成了:按這種歷史視角講述中國歷史和文化,再把玉鑲嵌進去。這樣,呈現出來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玉文化。了解了這個基礎上所產生的玉文化,讀者自然就對玉有了“眼力”上的提升。因為所有的技術都可以作假,只有文化的基因和歷史的信息不能作假。
當然,我更希望通過此書,能夠讓讀者透過玉這塊中國人最珍視的石頭,建立起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初步全面認知。就如本書的書名: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