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地理學(第二版)》是201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錚。
基本介紹
- 書名:理論地理學(第二版)
- 作者:王錚
- ISBN:978-7-03-043372-5
- 頁數:392
- 定價:99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地理學理論的一個全面闡述,對地理學原理,地理過程機制和典型的地理學說做了深入的探討,總結了地理過程的基本方程和基本分析模式,給出了地理學分析的理論框架,是理論地理學的代表性著作。本書是對地理學理論的一個全面闡述,對地理學原理,地理過程機制和典型的地理學說做了深入的探討,總結了地理過程的基本方程和基本分析模式,給出了地理學分析的理論框架,是理論地理學的代表性著作。
目錄
目錄
《地理學思想與方法》叢書總序
自序(第二版序)
修訂版序
第一版序
第1章 緒論 1
1.1 地理學與理論地理學 1
1.1.1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1
1.1.2 現代地理學的特性 4
1.1.3 現代理論地理學體系 10
1.1.4 地理學的尺度觀念13
1.2 地理系統構型 19
1.2.1 地理系統 19
1.2.2 功能原理與控制系統 20
1.2.3 均衡原理與自組織系統 22
1.2.4 統計原理與宏系統24
1.2.5 湧現原理與巨系統26
1.2.6 平衡原理與簡單關聯繫統 28
1.2.7 物理系統與數學系統 29
1.3 地理學的動力學基礎29
1.3.1 流體動力學 29
1.3.2 統計動力學 32
1.3.3 進化動力學 37
參考文獻 41
第2章 水文過程 43
2.1 地表過程:蒸發與入滲 43
2.1.1 蒸發與蒸騰 43
2.1.2 入滲 50
2.1.3 土壤中一般水汽運動方程 54
2.2 地表過程:漫流與徑流 56
2.2.1 坡面漫流 57
2.2.2 河川徑流:洪水波 62
2.3 海洋水文過程 66
2.3.1 波浪 66
2.3.2 潮波 70
2.3.3 其他 73
參考文獻 78
第3章 地貌過程 79
3.1 坡面發育 79
3.1.1 巨觀的觀點 79
3.1.2 坡面的理論模型 82
3.1.3 力學的觀點 83
3.1.4 綜合的侵蝕作用 86
3.2 流域發展 89
3.2.1 流域演化 89
3.2.2 水系發育 90
3.3 流水過程 93
3.3.1 泥沙運動 93
3.3.2 河道的基本形態 99
3.3.3 河床變形與河道演變 102
3.4 海岸過程 112
3.4.1 動力過程 112
3.4.2 海岸演化 124
3.5 冰川凍土過程 132
3.5.1 冰川過程 132
3.5.2 冰蓋動力學 135
3.5.3 凍土過程 137
3.6 風沙過程 139
3.6.1 風蝕和風沙輸移 139
3.6.2 沙丘的運動 140
3.7 喀斯特過程 143
3.7.1 喀斯特發育 143
3.7.2 喀斯特演他的模型 144
參考文獻 145
第4章 氣候過程 149
4.1 氣候與氣候系統 149
4.1.1 氣候系統的概念 149
4.1.2 尺度分析與參數化方法 151
4.2 氣候模式 152
4.2.1 GCM模式 152
4.2.2 能量平衡模式 155
4.2.3 熵模式 159
4.2.4 隨機模式 161
4.2.5 中尺度模式 164
4.2.6 區域氣候模式 167
4.3 氣候變化的IAM 169
4.3.1 IAM 169
4.3.2 DICE/RICE模型 171
4.3.3 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MRICES 174
4.3.4 模型詳細流程圖 180
4.4 氣候演變 181
4.4.1 氣候變遷機制 181
4.4.2 氣候突變檢驗 185
4.5 城市氣候 187
4.5.1 城市熱力氣候 187
4.5.2 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預報 191
參考文獻 195
第5章 地生態過程 197
5.1 概述 197
5.2 生物學過程為主的模型 200
5.2.1 種群模型 200
5.2.2 群落模型 205
5.3 陸地生態系統與農業生產潛力 207
5.3.1 陸地生態系統:植被動態建模 207
5.3.2 農業生產潛力 213
5.4 生態環境模型 218
5.4.1 動力學方法 218
5.4.2 系統方法 220
5.4.3 碳循環建模 221
5.5 地理學的兩個地生態現象 224
5.5.1 複合種群共生說 224
5.5.2 景觀測不準學說 99K
參考文獻 226
第6章 空間過程 228
6.1 概述 228
6.2 空間相互作用 229
6.2.1 牛頓勢 229
6.2.2 最大熵模式 230
6.2.3 自主體模式(口粒子模式) 232
6.3 區位與空間結構 233
6.3.1 廖什公式 233
6.3.2 杜能區位與杜能結構 233
6.3.3 霍特林帕蘭德區位與克里斯泰勒結構 236
6.3.4 韋伯問題與韋伯結構 239
6.3.5 廖什競爭及廖什結構 242
6.3.6 空間網路結構 245
6.4 另類區位問題 246
6.4.1 旅遊區位模型 246
6.4.2 高技術產業聚集的區位因子模型 249
6.5 空間動力學Ⅰ 253
6.5.1 基本理論 253
6.5.2 空間的聚集與分異 255
6.5.3 產業空間集群 258
6.6 空間動力學Ⅱ 263
6.6.1 元胞自動機 263
6.6.2 面向城市演化模擬的元胞自動機 267
參考文獻 268
第7章 區域過程 271
7.1 區域發展的地理學學說 271
7.1.1 區域發展的經典學說 271
7.1.2 區域進化 276
7.2 區域發育 283
7.2.1 概述 283
7.2.2 從原始經濟到聚集產業化 284
7.2.3 區域專業化現象 287
7.2.4 區域一體化現象 291
7.2.5 區域增長的收斂性 295
7.3 區域溢出 297
7.3.1 區域溢出的概念 297
7.3.2 區域知識溢出 299
7.3.3 區域GDP溢出 302
7.3.4 區域資源溢出 306
7.4 區域結構演化 311
7.4.1 區域的結構 311
7.4.2 城鎮體系 312
7.4.3 區域經濟系統 318
7.4.4 空間組織學說 325
7.5 區域發展 330
7.5.1 三次本性與區域背景刻畫 330
7.5.2 基於自主體的建模 331
7.5.3 基於自主體的模擬結果 335
7.5.4 空間網路條件下區域結構的形成 342
參考文獻 343
第8章 全球模型 348
8.1 全球問題凸顯 348
8.2 全球生物圈演化模型 349
8.3 全球碳排放控制模型 351
8.4 全球經濟一體化 354
8.4.1 多國GDP溢出模型 354
8.4.2 全球經濟一體化模型 356
8.5 全球地緣關係 358
8.5.1 概述 358
8.5.2 新三個世界的模型 359
8.5.3 討論 364
參考文獻 366
索引 368
《地理學思想與方法》叢書總序
自序(第二版序)
修訂版序
第一版序
第1章 緒論 1
1.1 地理學與理論地理學 1
1.1.1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1
1.1.2 現代地理學的特性 4
1.1.3 現代理論地理學體系 10
1.1.4 地理學的尺度觀念13
1.2 地理系統構型 19
1.2.1 地理系統 19
1.2.2 功能原理與控制系統 20
1.2.3 均衡原理與自組織系統 22
1.2.4 統計原理與宏系統24
1.2.5 湧現原理與巨系統26
1.2.6 平衡原理與簡單關聯繫統 28
1.2.7 物理系統與數學系統 29
1.3 地理學的動力學基礎29
1.3.1 流體動力學 29
1.3.2 統計動力學 32
1.3.3 進化動力學 37
參考文獻 41
第2章 水文過程 43
2.1 地表過程:蒸發與入滲 43
2.1.1 蒸發與蒸騰 43
2.1.2 入滲 50
2.1.3 土壤中一般水汽運動方程 54
2.2 地表過程:漫流與徑流 56
2.2.1 坡面漫流 57
2.2.2 河川徑流:洪水波 62
2.3 海洋水文過程 66
2.3.1 波浪 66
2.3.2 潮波 70
2.3.3 其他 73
參考文獻 78
第3章 地貌過程 79
3.1 坡面發育 79
3.1.1 巨觀的觀點 79
3.1.2 坡面的理論模型 82
3.1.3 力學的觀點 83
3.1.4 綜合的侵蝕作用 86
3.2 流域發展 89
3.2.1 流域演化 89
3.2.2 水系發育 90
3.3 流水過程 93
3.3.1 泥沙運動 93
3.3.2 河道的基本形態 99
3.3.3 河床變形與河道演變 102
3.4 海岸過程 112
3.4.1 動力過程 112
3.4.2 海岸演化 124
3.5 冰川凍土過程 132
3.5.1 冰川過程 132
3.5.2 冰蓋動力學 135
3.5.3 凍土過程 137
3.6 風沙過程 139
3.6.1 風蝕和風沙輸移 139
3.6.2 沙丘的運動 140
3.7 喀斯特過程 143
3.7.1 喀斯特發育 143
3.7.2 喀斯特演他的模型 144
參考文獻 145
第4章 氣候過程 149
4.1 氣候與氣候系統 149
4.1.1 氣候系統的概念 149
4.1.2 尺度分析與參數化方法 151
4.2 氣候模式 152
4.2.1 GCM模式 152
4.2.2 能量平衡模式 155
4.2.3 熵模式 159
4.2.4 隨機模式 161
4.2.5 中尺度模式 164
4.2.6 區域氣候模式 167
4.3 氣候變化的IAM 169
4.3.1 IAM 169
4.3.2 DICE/RICE模型 171
4.3.3 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MRICES 174
4.3.4 模型詳細流程圖 180
4.4 氣候演變 181
4.4.1 氣候變遷機制 181
4.4.2 氣候突變檢驗 185
4.5 城市氣候 187
4.5.1 城市熱力氣候 187
4.5.2 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預報 191
參考文獻 195
第5章 地生態過程 197
5.1 概述 197
5.2 生物學過程為主的模型 200
5.2.1 種群模型 200
5.2.2 群落模型 205
5.3 陸地生態系統與農業生產潛力 207
5.3.1 陸地生態系統:植被動態建模 207
5.3.2 農業生產潛力 213
5.4 生態環境模型 218
5.4.1 動力學方法 218
5.4.2 系統方法 220
5.4.3 碳循環建模 221
5.5 地理學的兩個地生態現象 224
5.5.1 複合種群共生說 224
5.5.2 景觀測不準學說 99K
參考文獻 226
第6章 空間過程 228
6.1 概述 228
6.2 空間相互作用 229
6.2.1 牛頓勢 229
6.2.2 最大熵模式 230
6.2.3 自主體模式(口粒子模式) 232
6.3 區位與空間結構 233
6.3.1 廖什公式 233
6.3.2 杜能區位與杜能結構 233
6.3.3 霍特林帕蘭德區位與克里斯泰勒結構 236
6.3.4 韋伯問題與韋伯結構 239
6.3.5 廖什競爭及廖什結構 242
6.3.6 空間網路結構 245
6.4 另類區位問題 246
6.4.1 旅遊區位模型 246
6.4.2 高技術產業聚集的區位因子模型 249
6.5 空間動力學Ⅰ 253
6.5.1 基本理論 253
6.5.2 空間的聚集與分異 255
6.5.3 產業空間集群 258
6.6 空間動力學Ⅱ 263
6.6.1 元胞自動機 263
6.6.2 面向城市演化模擬的元胞自動機 267
參考文獻 268
第7章 區域過程 271
7.1 區域發展的地理學學說 271
7.1.1 區域發展的經典學說 271
7.1.2 區域進化 276
7.2 區域發育 283
7.2.1 概述 283
7.2.2 從原始經濟到聚集產業化 284
7.2.3 區域專業化現象 287
7.2.4 區域一體化現象 291
7.2.5 區域增長的收斂性 295
7.3 區域溢出 297
7.3.1 區域溢出的概念 297
7.3.2 區域知識溢出 299
7.3.3 區域GDP溢出 302
7.3.4 區域資源溢出 306
7.4 區域結構演化 311
7.4.1 區域的結構 311
7.4.2 城鎮體系 312
7.4.3 區域經濟系統 318
7.4.4 空間組織學說 325
7.5 區域發展 330
7.5.1 三次本性與區域背景刻畫 330
7.5.2 基於自主體的建模 331
7.5.3 基於自主體的模擬結果 335
7.5.4 空間網路條件下區域結構的形成 342
參考文獻 343
第8章 全球模型 348
8.1 全球問題凸顯 348
8.2 全球生物圈演化模型 349
8.3 全球碳排放控制模型 351
8.4 全球經濟一體化 354
8.4.1 多國GDP溢出模型 354
8.4.2 全球經濟一體化模型 356
8.5 全球地緣關係 358
8.5.1 概述 358
8.5.2 新三個世界的模型 359
8.5.3 討論 364
參考文獻 366
索引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