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制度的演化

理解制度的演化

理解制度的演化是一篇由王蓉著李平指導在西方經濟學領域的博士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解制度的演化
  • 外文名: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
  • 作者:王蓉
  • 導師:李平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8
  • 館藏號:F091.349
  • 館藏目錄:2009\F091.349\3
  • 關鍵字:制度經濟學 適應性系統 本體論
  • 副題名:一個基於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的視角
  • 學科專業:西方經濟學
中文摘要
所謂複雜適應性系統主要指大量多樣性的行為主體進行相互作用所組成的動態系統。多樣性和非線性是任何複雜的適應性系統突變和自組織的強大力量。演化經濟學者認為,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可以反映出人類社會經濟結構演化的複雜性本質。因此,嘗試從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框架來理解制度的演化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探索。
本文通過比較制度演化研究領域具有學派代表性的哈耶克、諾思、格雷夫以及霍奇遜等人的觀點,發現他們在理論分析中都不同程度的借鑑了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的基本原理,從而使他們的制度演化研究出現一種趨同的現象。這種趨同性反映出在“制度演化是一個複雜性不斷增強的過程”這一基本事實面前,已有的理論分析框架解釋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嘗試新的分析框架。
然而,哈耶克等學者所屬學派方法論的局限性制約著他們對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的全面考察。 制度演化過程的複雜性本質並不像前輩學者通常認為的那樣,可以通過將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的某些觀點與已有理論框架進行嫁接來解釋。它的完整解釋只能在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的框架下進行。
在解釋制度演化問題之前需要對產生於物理學的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框架進行必要的修正。修正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嘗試將複雜適應性系統的自然科學語言轉化為經濟學語言;第二,嘗試在二重演化本體論的規制下建立複雜適應性系統框架,以解釋制度演化對行為主體意向性的依賴。
複雜適應性系統框架並不是一種方法論的類比,因為行為主體適應性在不同種類系統中本質是不同的。在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中,行為主體的適應性主要表現為主動地適應。 複雜適應性系統的理論核心是多層級結構的不可化約性,這意味著驅動各層級演化的動力是不同的。在社會經濟結構的演化過程中,演化動力在微觀層級上主要表現為行為主體(組織)主動的適應性學習。學習是行為主體適應環境的基本形式,表現為行為主體感知外界環境的過程。
在巨觀結構層級上演化動力則是人工選擇機制——競爭與合作。在複雜適應性系統中,行為主體之間鬆散的聯繫產生了許多不確定性,從而多種探索問題解決方案的行為就會同時進行,形成競爭。競爭會導致反饋,而反饋又會導致創新的適應性行為。因此,競爭機制驅動著系統新奇的突現。但是,競爭並不是唯一的選擇機制,行為主體之間聯繫的維續需要合作機制發生作用。在某個特定時空中,一個獲得成功的制度歷史大致上是一個有關合作和互補行為不斷增加的故事。因此,合作機制維續著複雜系統的穩定性。 從表面看,大量的多樣性的行為主體之間通過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所引發的不確定性使系統像一片混沌,而在這適應性學習和選擇機制的共同推動下,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演化在“在混沌的邊緣誕生有序”。
文章主要嘗試使用蘇聯的歷史文獻,來驗證修正的複雜適應性系統框架如何解釋蘇聯解體這一革命性制度結構變遷過程,並比較這一解釋與諾思和霍奇遜解釋的不同之處。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複雜適應性系統框架在解釋遠離平衡態的制度演化問題上——如蘇聯解體的革命性制度變遷——優於諾思的增量制度變遷的理論框架。而且複雜系統框架可以彌補諾思的制度演化框架無法解釋動態演化過程的缺憾。這一優勢也可以通過比較霍奇遜的理論框架而得出。另外由於霍奇遜理論基於生物學類比的缺陷,使他的框架在解釋蘇聯解體這一革命性制度變遷時顯得力不從心,因為生物系統的演化是漫長的增量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生物學類比的一個老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它無法解釋行為個體的意向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