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輿論學派是主張消除階級意見分歧、依據善良動機而形成輿論的研究學派。新中國誕生前30年間,我國的輿論研究有兩種對立的學派,一種是理想主義學派,另一種是民眾革命學派。這是堅持唯物主義宇宙觀和反對唯物主義宇宙觀的兩種對立的研究傾向。以劉國楨、亦樂為代表的理想主義學派認為,輿論不是私人問題引起的意見,而是影響社會的事情或關於社會的利害的事情的公眾意見。“所謂公眾意見是在國民中占多數的意見,並由有相當觀察力的人們觀察形勢而概括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想輿論學派
- 代表人物:劉國楨、亦樂
理想主義學派一概反對輿論的黨派性和團體性,把公眾意見理解為無組織的國民的多數意見;認為輿論一旦被政黨所操縱,就沒有輿論可談。輿論是各團體、各階級相互修正各自觀點,從公正的立場出發所贊成的一致意見。他們反對輿論為任何政治勢力服務,幻想有一種公正的社會意見支配人們的行動,並要求各種政治派別都要尊重這種公正的意見。這一學派提出,輿論是由暗示、模仿、同情構成的。由於人類心靈有互相感應的可能性,在相互交往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接受別人的暗示,模仿他人的語言動作,出現“一人倡之,他人隨之”的現象。人的同情感使之能夠見他人之憂而憂,觀他人之樂而樂,遇事產生共同反響,這就構成了輿論。這是輿論形成的過程,輿論是以利害為目標的同情心的再現。這些論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輿論形成的客觀規律,但“同情心”並不是激發輿論的真正因素,這種觀點在理論上不得不陷於唯心主義的空想。理想學派一方面抹殺輿論的階級性和階級輿論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強調輿論與政治的關係,渴望出現“賢明的政治家”,主張由賢明的政治家主持輿論,反對人民革命的輿論。他們認為,賢明的政治家應該在輿論還沒有形成的時候,竭力引導人民使之偏向比較完善的一面。他們主張改善當時的國家狀況,防止軍閥政客剝削人民,而提出的唯一解決辦法是用輿論感化剝削者,這種輿論救國論無疑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