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

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

《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是2014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弗朗西斯·福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
  •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 譯者:毛俊傑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9月1日
  • 頁數:54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9555116
  • 外文名:The Drigins of Political D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 類型:人文社科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系列之一(005)——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複雜性。本書有劉瑜專文導讀“重讀福山之二:重新帶回國家”。
事實上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曾經過部落組織階段,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社會發展出了政治機構,包括維持和平和統一法律的中央集權國家。某些社會繼續向前,創造出了向公民負責的政府。我們將這些機構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在今天很多開發中國家,它們卻依然付諸闕如,或不能運轉,甚至經常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那么,為什麼有些國家獲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則失敗了?本卷的目的,就是詳述那些已被視作理所當然的基本政治機構的起源,從而填補歷史健忘症所造成的空白。
成功的現代自由民主制,將強大的國家、法治和負責制政府三種機制結合在穩定的平衡中。那么,這三種機構最初來自何方?是什麼力量驅使它們誕生?又在何等條件下得到發展?建立的順序如何?彼此間有何關係?當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為我們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機構是如何從歷史中發展出來的全面畫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對政治秩序的探討向前延伸到人類的靈長目祖先,然後依次講述人類部落社會的出現,第一個現代國家在中國的生長,法治在印度和中東的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問責制政府在歐洲的發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嚴密的嘗試,力圖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形成對人類歷史的概覽,建立一個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書第二卷將延伸到當代,敬請期待。

圖書目錄

導讀重新帶回國家/劉瑜
序言
第一部分國家之前
第1章政治的必需
第2章自然狀態
第3章表親的專橫
第4章部落社會的財產、正義、戰爭
第5章“利維坦”的降臨
第二部分國家建設
第6章中國的部落制
第7章戰爭和中國國家的興起
第8章偉大的漢朝制度
第9章政治衰退和家族政府的復辟
第10章印度的彎路
第11章瓦爾納和迦提
第12章印度政體的弱點
第13章奴隸制與穆斯林走出部落制
第14章馬穆魯克挽救伊斯蘭教
第15章奧斯曼帝國的運作和衰退
第16章基督教打破家庭觀念
第三部分法治
第17章法治的起源
第18章教會變為國家
第19章國家變為教會
第20章東方專制主義
第21章“坐寇”
第四部分負責制政府
第22章政治負責制的興起
第23章尋租者
第24章家族化跨越大西洋
第25章易北河以東
第26章更完美的專制主義
第27章徵稅和代表權
第28章負責制或專制主義?
第五部分邁向政治發展理論
第29章政治發展和政治衰敗
第30章政治發展的過去和現在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索引

序言

序 言
本書有兩個起源。第一,源於我的恩師哈佛大學的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請我為他1968年的經典之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的再版撰寫新序。亨廷頓的著作代表了廣泛敘述政治發展的新努力之一,也是我在教學中經常要求學生閱讀的。它在比較政治學方面建立了甚多重要見解,包括政治衰退的理論、威權現代化的概念、政治發展是有別於現代化其他方面的現象。
我在寫新序時覺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儘管很有啟發,但確實需要認真的更新。它的成書時間距離非殖民浪潮席捲二戰後的世界僅十年左右。它的很多結論反映了那一時期政變和內戰所帶來的極端不穩定。但自該書出版以來已發生很多重大變化,像東亞的經濟奇蹟、全球共產主義的衰退、全球化的加速,以及始於20世紀70年代亨廷頓所謂的“第三波”民主化。政治秩序在很多地方尚未到位,但在不少發展中地區卻取得成功。返回該書的主題,將之用於今日世界,似乎是個好主意。
我在思考如何修訂亨廷頓思想時又突然省悟到,若要詳細解說政治發展和政治衰退的起源,還有很多基本工作要做。《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將人類歷史晚期的政治世界視作理所當然。其時,國家、政黨、法律、軍事組織等制度(institutions,參見本書第29章“制度(機構)”一節編者按,本書第442頁)均已存在。它所面對的是開發中國家如何推動政治制度的現代化,但沒有解釋這些現代化制度在其發源地是如何成形的。國家並不受困於自己的過去,但在許多情況下,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前發生的事,仍對政治的性質發揮著重大影響。如想弄懂當代制度的運作,很有必要查看它們的起源以及幫助它們成形的意外和偶然。
我對制度起源的關心又與第二份擔憂緊密吻合,即現實世界中國家過於薄弱和最終失敗的問題。自2001年9月11日以來,就政府瀕臨崩潰或不穩的國家,我一直在研究其國家和民族構建的難題。與此有關的更早努力,是我在2004年出版的《國家構建:21世紀的治理與世界秩序》。美國和廣大的國際捐贈社區,大力投入世界各地的國家建設項目,包括阿富汗、伊拉克、索馬里、海地、東帝汶、獅子山、賴比瑞亞。我本人也跟世界銀行和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AusAid)接洽,觀察包括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尼巴布亞省、索羅門群島在內的美拉尼西亞(Melanesia)的國家建設問題。它們在建造現代國家方面遇到重大困難。
譬如,如何將現代制度植入美拉尼西亞社會,如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該社會以人類學家所謂的分支世系制(segmentary lineage)組成部落,而分支世系是指共享同一祖先的群體,其中的親戚人數少至幾十,多至數千。這些群體在本地被稱為一語部落(wantok),它是英文詞語“一種話語”的洋涇浜變種,即操同一語言的人群。存在於美拉尼西亞的社會分裂頗不尋常,巴布亞紐幾內亞擁有超過九百種互不通用的語言,幾乎占世界現存語種的六分之一。索羅門群島的人口僅50萬,卻有超過七十種的獨特語言。巴布亞紐幾內亞高地的多數居民,從沒離開過出生地的小峽谷,他們生活在一語部落內,與鄰近的其他一語部落互相競爭。
一語部落接受大佬(Big Man)的指揮,但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大佬,也不能將之傳給兒子。更確切地說,必須在每一代贏得該職。它不一定落在體力強壯者的頭上,通常給贏得社區信任的人——以分配豬肉、貝殼貨幣和其他資源的能力為基礎。在傳統的美拉尼西亞社會中,大佬必須時時小心,因為權力覬覦者可能就躲在背後。如果沒有可供派分的資源,他就會失去其領袖地位。
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準許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英國也承認索羅門群島獨立。它們都建立現代“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式政府,公民們定期參加多黨派的選舉,以選出議會成員。在澳大利亞和英國,政治選擇離不開中立偏左的工黨和保守黨(澳大利亞的自由黨和英國的托利黨)。總的來說,選民根據意識形態和政策來決定取向(譬如,他們要更多的政府保護,還是要更多的市場取向)。
這種政治制度一旦植入美拉尼西亞,結果一片混亂。原因在於,美拉尼西亞的多數選民投票不看政治綱領。更確切地說,他們只支持自己的大佬和一語部落。如果大佬(偶爾是大姐)被選入議會,這位新議會成員將盡力運用自己的影響,將政府資源搬回自己的一語部落,向自己的擁護者提供學校費用、埋葬開支、建築工程等。儘管有全國政府和主權象徵,像國旗和軍隊,美拉尼西亞的居民中沒幾個覺得自己屬於一個國家,或屬於自己一語部落之外的社會。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的議會中,沒有凝聚的政黨,只有大批單槍匹馬的領袖,將儘可能多的豬肉帶回自己狹小的擁護者團體。
美拉尼西亞社會的部落制度限制了經濟發展,因為它阻止現代產權湧現。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95%以上的土地屬於所謂的慣例(customary)土地所有制。根據慣例的規則,財產是私有的,由親戚團體以非正式形式(就是說沒有法律檔案)一起擁有。他們對土地享有單獨和集體的權利,地產的意義不僅在經濟上,還在精神上,因為死去的親戚都葬於一語部落的土地,其魂魄仍在徘徊。一語部落中的任何人,包括大佬,都無權將土地賣與外人。尋覓地產的開礦公司或棕櫚油公司,必須與數百人談判,有時甚至數千人。此外,根據傳統規則,土地產權不受時效法律的限制。
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美拉尼西亞政治家的行為看來像政治腐敗。但從傳統部落社會的角度看,大佬只是在履行大佬歷來的職責,那就是向親戚分發資源。只是現在,他們不但擁有豬肉和貝殼貨幣,而且享有開礦和伐木權利的收入。
從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首都莫爾茲比港(Port Moresby)起飛,幾小時就可抵達澳大利亞的凱恩斯(Cairns)或布里斯班(Brisbane)。在某種意義上,這一航程跨越了幾千年的政治發展。在思考美拉尼西亞的政治發展時,我開始考慮:社會如何從部落層次過渡到國家層次,現代產權如何從慣例產權中脫穎而出,倚靠第三方執法的正規法律制度如何問世。美拉尼西亞社會從沒見過正規的法律制度。如果想得更遠,認為現代社會已遠遠超越美拉尼西亞,依我看來可能只是夜郎自大,因為大佬——將資源派分給親戚和擁護者的政治家——在當代世界依然到處可見,包括美國國會。如果政治發展的涵義就是脫離家族關係和人格政治,那我們必須解釋,為何這些行為仍在多處倖存,為何看似現代的制度往往要走回頭路。
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找不到有關答案,這段歷史需要認真的梳理,以重溫亨廷頓的主題。
因此就有了現在這本書,考量政治制度的歷史起源和政治衰退的過程。這是兩卷中的第一卷,涵蓋從前人類時期到美法革命前夕的政治發展。本書與過去有關——事實上,它並不始於有記載的人類歷史,而是人類的靈長目祖先。它的前四個部分講述人類史前史、國家起源、法治、負責制政府。第二卷會一直講到今天,特別關注非西方社會在追求現代化時受到西方制度的影響,然後再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閱讀本卷時需要預先掂量第二卷的內容。我在本卷最後一章中講得很清楚,現代世界的政治發展所遇到的條件,與18世紀晚期之前的截然不同。一旦工業革命發軔,人類社會退出直到那時一直所身歷的馬爾薩斯式處境(Malthusian conditions),新動力加入社會變化的進程,從而造就巨大的政治後果。本卷讀者可能覺得,這裡敘述的漫長歷史進程意味著,社會會受困於自己的歷史;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生活在非常不同且動力多樣的環境下。
本書涵蓋眾多的社會和歷史時期;我也使用自己專長之外的資料,包括人類學、經濟學、生物學的。顯然,為了從事如此廣泛的研究,我不得不幾乎全然依靠二手資料。我嘗試讓這些資料承受儘可能周全的專家過濾,儘管如此,我仍有可能犯了事實上和解釋中的錯誤。對深入研究特定社會和歷史時期的專家來說,本書的很多單獨章節是不夠格的。但我認為,以比較方式作橫跨時間和空間的考量,本身似乎就是一種美德。如果全神貫注於特定題材,往往會看不清政治發展的大模式。

名人推薦

福山的洞見有助於我們理解現代國家及其形成過程,福山的主題仍舊很宏大,但他能夠準確地找出富有啟示意義的細節,政治理論方面的著作很少有像這一部這樣讓人手不釋卷。
——《經濟學家》雜誌(The Economist)
這本書有很好的文筆,聰明的想法以及有趣的信息。可以看到作者為此作了貫穿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海量閱讀。本書所試圖覆蓋的範圍,幾乎和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和鋼鐵》一樣雄心勃勃。
——《科學》雜誌(Science)
野心勃勃、旁徵博引、雄辯滔滔,本書無疑是我們時代的公共知識領袖的代表性成就之一。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這是一種試圖對人類政治生活之“必須”進行的古往今來、無所不包的論述,也是對人類政治生活流變之“複雜”所做的大線條概述,更是對自由民主的憲政政體之“終結”歷史做出的通觀性的強勢論證。
好的學術著作其實像偵探小說:作者提出一個懸念,然後拋出一個接一個線索,在每一個線索上誘導你深入,然後又用新出現的論據給它打上問號,直到最後的解釋浮出水面。《政治秩序的起源》就是這樣一本“偵探小說”。福山引領讀者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跨越學科的“追蹤”,在一團亂麻中找到政治發展的脈絡。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學系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弗里曼·斯伯格里國際問題研究所奧利弗·諾梅里尼高級研究員,此前曾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尼茲高等國際研究院、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企劃局副局長、蘭德公司研究員。著有《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國》、《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現居加利福尼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