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假說認為人們可以對未來作出無偏估計,並且人們是利用了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和經濟理論作出這些估計和預測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性預期假說
- 外文名:Rational Expectations
- 又名:合理預期
- 性質: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
- 作用:人們可以對未來作出無偏估計
- 提出者:J.F.穆思
什麼是理性預期假說
理性預期指針對某個經濟現象(例如市場價格)進行預期的時候,如果人們是理性的,那么他們會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來作出行動而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因此,平均地來說,人們的預期應該是準確的。
理性預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J.F.穆思在《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一文中針對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xpectations)中的非最優特性而提出的,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學的R.E.盧卡斯和明尼蘇達大學的T.J.薩金特和N.華萊士等人作出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理性預期學派。
理性預期理論的兩個前提
1、每個經濟行為主體對未來事件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也即是說,消費者把獲得消費的最大效用作為行動準則,生產者把利潤最大化作為行動準則,任何經濟行為主體進行當前決策時所預料的未來會有的情況,總是完全準確地符合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
2、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各種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都會通過供求變動,最終使各自的供求達於均衡。此時也是處於均衡的充分就業狀態,實際存在的失業僅限於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及自願失業。這種勞動的供給和需求相一致的就業量所決定的就業率被稱為自然就業率。自然就業率的大小取決於一國的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而與貨幣因素無關。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就業量常常大於或小於自然就業率,這取決於實際通貨膨脹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間的差距。如果前者大於後者,就業量大於自然就業率,反之則相反。這種差距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在短期內對價格水平的誤解造成的,例如,商品經營者看到自己經營的商品價格上漲,誤認為是需求量增加,從而會要求更多的勞動量。但這種誤解在長期中會消失,人們會看到所有商品價格都上漲,從而使勞動量恢復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預期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有使就業量等於或趨向於自然率的趨勢。根據這種理論,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並不存在一種如凱恩斯主義所說的交替關係。巨觀經濟政策僅在具有突如其來的性質,因而使人們預期失誤的條件下才會取得指望的結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規則的,人們會準確預料應有結果,從而會採取相應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
根據理性預期理論,政府應放棄實行相機抉擇的財政金融政策,應把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標放在防止和減少通貨膨脹而不是失業上,把最理想的物價水平作為其唯一的政策目標。